文化产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特征

文化产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特征

摘要:文化涵盖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包括知识、习惯、艺术以及信仰等方面,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成为衡量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且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内以及国际上对于非物质文化的重视和关注呈现上升的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传在文化产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意义。文章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出发,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产业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与意义,并具体分析各个地区在发展文化产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模式以及其发展特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发展特征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1.1概念界定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公约》当中并未考虑到无形文化即现在所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指是简单将文化遗产分为了文物、建筑群以及遗址3大类,直到1977年,国际教科文组织才将文化遗产分为有形文化遗产以及无形文化遗产,1982年在墨西哥的相关会议上以“民间文化”来代替无形文化遗产,直到1997年《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颁布,正式提出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并列的概念。2003年教科文组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正式确定并一直沿用[1]。从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演变来看,其最初被称之为“无形文化财”,然后演变为“民间文化”,最后转换为被人们所广为接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传概念的外延非常广泛,当中较为权威的是国家教科文组织对其进行的概念界定,国际教科文组织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传包含着各类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1.2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现状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如豫晋地区民间传统的烟火“打铁花”,这一传承千年的艺术表演正像许多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样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在确保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以及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3]。但光靠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远远不够,只有真正发挥非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传承与发展。

2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产业中的发展模式及特征

2.1民间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产业中的发展模式及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人们居住地区的区域特征、气候条件、风俗习惯的不同,民间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和风格各异,他们大多采用当地特有的材料,用传统加工手段制作而成,与当地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一般工艺美术类非遗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工艺绘画类,如绘制唐卡的毛笔,一般而言都是利用柔软的兽毛制作而成;剪刻类,以剪纸、皮影戏为代表;以蜡染工艺为代表的民间装饰服饰印染工艺,如乌镇的蓝印花布工艺。以乌镇蓝印花布的发展模式为例,乌镇以旅游业为主,就“宏源泰”蓝印花布而言,管委会将其周边的手工艺者以“招商”形式引入其中,在增加的旅游景点使游客能亲眼观看到蓝印花布这种古老印花技术的流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发展与继承蓝印花布这一古老技术的意识。而蓝印花布因为其纯手工制作,且布中的棉线都是用纺车一点点织出来的,所以无论在长度还是宽度方面有一定局限性,进而造成乌镇蓝印花布的珍贵,价格自然昂贵。而随着乌镇旅游业的兴起,蓝印花布无论在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提高了其价值,既能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促进作用,且能与当地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使人们更加了解和认识乌镇。此外,还有蓝印花布成衣的展览,能进一步强化游客对蓝印花布的认识[4]。乌镇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所彰显的地方文化价值赋予了文化产业更多的灵魂和底蕴,对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起到辅助作用。

2.2传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模式

传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门综合艺术,融合了歌曲、舞蹈、文学、装饰等多方面的艺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在我国较为著名的传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戏剧。安庆地区黄梅戏悠久流传,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安庆地区黄梅戏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增加黄梅戏剧团的市场曝光率,如在2009年期间,安庆地区黄梅戏剧演出场次多达8000余场,并重新编排了8个传统的剧目;二是通过建构多方位多视角的文化活动来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在丰富戏剧表演的基础上,发展满足旅游者以及当地市民对戏剧的精神需求[5]。随着现今安庆黄梅戏的发展,其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影响是较大,且公众参与度也极高。除此之外,因安庆地区是安徽地区戏曲集中地,除了黄梅戏外,还有花鼓戏、民歌等非遗存在。而正是因为黄梅戏被人们所熟知,它已成为安徽地区一张文化名片,对推动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经济效益提高具有重要影响。

3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其作为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展现出来特定群体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是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而文化产业想要更好地发展,则必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内容相结合。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但是对其保护力度仍然缺乏,希望能通过政府以及民间的重视和保护,促进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砂砂.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J].大艺,2016(4):5-6.

[2]许元森.浅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产业中的发展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17(3):41-41.

[3]刘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及其合理利用模式[J].学习与实践,2017(1):118-125.

[4]洪磊.审视农耕文化遗产旅游的原真性:以乌镇“宏源泰”作坊为例[J].设计艺术究,2014(3):48-51.

[5]龙飞雅.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的安庆市黄梅戏的生存现状及其发展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14.

作者:蒋茜 单位:桂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