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摘要:

文化和旅游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文化能够提升旅游的内涵,旅游可以为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经济支撑,因此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文化旅游将成为一种时尚。目前,以文化旅游城市定位的商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并未深度融合,文化中的旅游和旅游中的文化都有不足。主要体现为:没有打造出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旅游服务质量不高,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整合,对商丘文化的内涵挖掘深度不够。由此,未来商丘旅游业的发展要注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标志,在文化景区做好旅游服务建设,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实现集聚式发展,对商丘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

关键词:

文化旅游;商丘古城;产业融合;文化产业;旅游产业

商丘是中国旅游活动的发祥地,在旅游史上是浓重的一笔。然而,今日的商丘旅游业却困难重重,对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的贡献很有限,游客来源单一,数量不足。从客观的自然资源来看,这里是豫东平原,没有风景如画的山水风光,也没有奇特的地质地貌等。但是,商丘却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各种人类文明文化的遗迹众多,有些还是独特的。因此,作为中国旅游活动发祥地的商丘如果想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就必须紧紧抓住自己的文化资源优势,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旅游事业。

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

文化和旅游原本是融为一体的,旅游本身是为了欣赏和体验异地的文化,在异地文化的哺育下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发现自己,发现这个世界的五彩缤纷。文化就是旅游的根本所在,如果天下文化同一,我们就没有必要外出旅游了,也就失去了外出游玩的动力。然而,在现代资本逻辑的驱使下,文化和旅游却发生了分离,形成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文化成了贩卖的商品,越来越庸俗化、破落化,旅游成了吃喝玩乐的代名词。[1]文化不再被敬重,仅仅为了“到此一游”,我来过,我又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旅游成了仅仅能满足自己的“感官欲望”、带来物质享受的事物,它的精神需要慢慢在消退。如此一来,旅游的意义终将失去,人们也会失去旅游的兴趣,使旅游变成一种十分疲劳却一无所获的行为。这既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利,也会对旅游业产生深远影响。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提出了文化旅游的概念。文化旅游这一概念,一般认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提出来的,在他们看来,文化旅游应该是一种新的、独特的旅游理念,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历史故事和历史遗产,体验别家的文化文明的生活和思想方式。[2]这一概念和观念一经提出,便产生了重大反响。使人们再次思考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问题,或者说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问题。人们确认:“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提升旅游素质、提高旅游内涵和韵味的重要内容,旅游和文化是一种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关系。”[3]因此,实现两者的融合,对两者的发展都有好处,是两者未来发展的应由之路。其实,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天然具有耦合性。旅游产业在文化产业的支撑下,可以使其内涵得到丰富,从而实现旅游产业的品质升级。从实践来看,文化在旅游上不是一个有经济效益的产业,它带来的主要是门票收入,这种收入是非常有限的,也难以带动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更难以带动周围居民收入的增长。但是文化却可以带动旅游产业,甚至带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河南省开封市为例,该市原本旅游资源乏力,在自然资源上,既没有奇山,也没有秀水,只是北方平原上的一个城市,种着和其他北方城市一样的农作物。但是,它有历史和文化,曾是七朝古都,尤其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北宋曾定都于此。开封就以宋文化为主体,重建和修复一系列承载着宋文化的古代建筑,开封府、大相国寺、包公祠、清明上河园、天波杨府等,成功开辟了自己的旅游业。在2016年春节,其旅游业非常红火,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值,以至于其市长感慨,好像中国人都去开封过年了。旅游产业是不能没有文化的。连作为国家地质公园的云台山风景区也都在不断地发掘自己的文化意义。“竹林七贤”“太极文化”“宗教名山”“汉献帝避暑台和陵墓”等都被发掘出来。文化可以给旅游注入生命内涵,使人和旅游景区融为一体,在旅游中思考人自身,反省人自身,从而可以得到耳目之娱之外的收获,也会使人们多次重返,成为“回头客”。同时,文化产业如果以旅游产业为载体,可以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经济支持,从而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挥更大的价值。旅游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形势看好。并且其成本不像其他产业那么高,但收益却超过其他产业,而且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到其他地方去旅游,感受异地的风土人情,体验另一种生活式样。有了旅游业的收入,文化遗址、文明遗迹等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修复,同时增加新的文化设施。

二、商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商丘地处河南省东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史料记载,距今约有5000年的文明史。正因如此,商丘在199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商丘拥有众多的文化旅游资源,行走在商丘,处处可以感受到人类文化文明创造的“痕迹”,从远古时期直到近代,绵延不绝。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商丘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其他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更多。从文化的精神类型来看,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具有多样性。这里汇聚了火文化、商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文化、木兰文化、黄河文化、音乐文化、戏曲文化、根文化、运河文化、书院文化等,应有尽有,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浓缩版。因此,商丘是一个文化大市。但是,商丘却不是一个文化旅游强市,其文化中的旅游和旅游中的文化都有不足,两者没有深度融合,没有产生很好的效果。

第一,商丘文化旅游缺少一个标志性符号。如前所述,无论从物质文化遗产还是精神文化遗产来看,商丘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众多,具有多样性和缤纷性。然而,这么多的文化资源中,哪一种是商丘文化旅游的标志,却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商丘商文化很独特,商丘是商业、商品、商人的发源地,是华商之都。但是定位成商文化却有自己的困境。一方面,商丘的商业并不发达,经济不强,难以支撑起一个“模范商业城市”的称号;另一方面,商业文化难以把握其历史性,商业往往和追逐利润相关联,容易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商业在历史上和文化结合不强,难以凸显出文化的历史性。火文化虽然在商丘文化中也比较独特,但开发价值有限,操作性不强,除了“钻木取火”,很难发掘出更多的文化内涵。儒释道宗教文化,商丘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其寺庙等在国内知名度不够,难以“叫响”。其他文化也都有自己的文化产业困境。以至于媒体上对商丘文化旅游的称谓出现多种,如“商文化”“殷商文化”“豫东平原文化”商宋文化”等。[4]

第二,商丘文化旅游中旅游产业服务支撑乏力。从整体来看,商丘文化旅游还主要处于“看景”阶段,走马观花,看完即走,所以来商丘的游客多是短途游,以半日游和一日游为主。其游客来源以商丘市以及周边市县居民为主。商丘市区的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商丘市南,包括古城、燧皇陵、商祖殿、宋国故城、张巡祠等。这些地方住宿、饮食、购物、交通、休闲娱乐均发展滞后。内部及周围没有成规模的酒店、饮食文化长廊、购物中心、娱乐休闲中心,交通也很不便,甚至晚上出租车都不愿意过去。这就导致人们在此看景,还要去别处住宿、饮食、购物和休闲娱乐等。即使以整个商丘市的服务业来看,游客也难以享受到满意的旅游服务。调查显示,游客对商丘旅游服务的满意度不高。[5]

第三,商丘文化旅游主要以分散经营为主,缺少整合。商丘文化景点基本上都是分散经营、各自管理。城墙城楼、应天书院、归德府文庙、张巡祠、燧皇陵、商祖殿等,每到一处都要购买门票,给人的感觉这些文化资源就是为了卖门票的,门票收入是商丘文化旅游的主要收入来源,严重制约了商丘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旅游的真正经济价值、收入来源在于服务收入和商品销售收入,比如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对这些文化旅游资源缺少整合和集聚就难以做大做强。

第四,商丘文化旅游缺少深度发掘。目前商丘文化旅游主要局限于对一些古代遗址的重建和修复。但对其深层意义发掘不够。文化旅游主要不在景上,而在文化上,必须让游客通过看景,体会到其深度文化。文化的意义在于对人的一种自觉和注解,也即认识我们自身。每一种文化,都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理解人、诠释人。以商丘古城为例,它就蕴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含有对人的深刻诠释。它又名“八卦城”:外圆内方,代表天人合一;城内街道呈棋盘式布局,共有93条街道,9为“极阳”之数,3寓意圆满和谐;东西南北四城门,南北相对,东西相错,体现出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原理。如果仅仅是游客在城内浏览一圈,没有导游讲解、没有大屏幕展示等,人们得到的最大收获就是,这是五百年前的城墙,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真幸运。除此以外什么都没有。商丘文化旅游缺少人才支撑,既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旅游从业者文化水平也有待提高。

三、商丘未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基于前述,笔者建议,在未来发展中,商丘文化旅游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提炼出自己的文化产业标志和品牌。旅游产业和任何服务行业一样,也需要自己的品牌,打造出自己独特的标志。旅游产业若想做大做强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的品牌和标志,使人们在想体验某种文化旅游服务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地方。以文化旅游定位的城市商丘,当然应当在自己文化资源中提炼出自己的品牌和标志。如前所述,商丘文化旅游中这一点还没有实现。笔者认为,商丘文化资源中最吸引人的、最独特的是古城文化,其古城文化是独一无二的。商丘古城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011年,商丘古城曾荣获“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古城排行榜”第1名。商丘在古城资源上,除了现有保存完整的建于明正德年间的归德古城外,在古城周围还层压着古宋国都城、秦汉睢阳城、隋唐宋城以及北宋南京城等。借助这些旅游资源,商丘可以打造“中国古城博物馆”,让人们不出商丘,就可以完全领略中国古城文化。

第二,在商丘文化旅游产业带,即商丘古城、燧皇陵、商祖殿、宋国故城、张巡祠等附近,开发建设旅游服务产业带,提供优质的导游服务、住宿餐饮服务、休闲娱乐服务、购物服务等。使游客在此既可以领略商丘悠久深邃的历史文化,也可以尽享舒适便捷的住宿、商丘独特的美食;在旅游中既可以实现休闲放松的效果,同时还能买到独特的旅游纪念品、特产以及其他各种优质商品。这样的规划具有以下好处:一是可以大大拉长商丘文化旅游的产业服务链,增加文化旅游的附加值;二是可以满足游客的多种需要,使游客享受到优质的旅游服务资源,甚至带来“回头游”;三是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此的深度融合,还可以带动周围居民的产业开发,有利于建设美丽乡村,缓解很多农村问题,比如“三留守”问题,周围居民在家就可以实现致富的愿望。

第三,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建立文化旅游集聚模式。如前所述,商丘文化旅游资源主要以分散经营、各自管理为主,导致难以做大做强。商丘在文化旅游上完全可以采取集聚发展模式,充分整合资源,实行规模发展,互相支撑和合作。从内部来说,完全可以把古城旅游区、燧皇陵旅游区、商祖殿旅游区、宋国故城旅游区等联结起来,变成一个景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实现“一票通”,各景区之间开通便利的旅游观光车;还有商丘市区的这些文化资源也可以和永城芒砀山文物旅游景区整合起来,建立一票通、通班车等系统,实现对于非自驾游的便利。从外部来说,商丘应该实现和周围相关旅游城市的合作,比如优惠共享、市民待遇,这样对这些城市的居民以及来此旅游的游客都会有吸引力。当然,这些城市之间也可以互相扶持,相互宣传。比如开封、洛阳、安阳、许昌、平遥、枣庄等,这些景区都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甚至都以文化旅游为主,但是其文化特点和风格却相异,可以实现互补。

第四,建立文化旅游的人才队伍。商丘在教育方面也不是一个强市,虽然其境内坐落有商丘师范学院、商丘学院、商丘工学院三所本科院校,但层次不够,至今都没有实现硕士授权点的突破,引进人才不足。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需要有专业的人才相匹配。商丘可以专设一个历史文化研究机构,比如“商丘历史文化研究院”,从事对商丘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保护、开发、宣传推广、召开相关学术会议等,加大这方面的人才引进。一个地方的文化层次是由该地方的教育科研层次支撑的,一个以文化旅游作为旅游开发主导的城市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层次。

总之,商丘在开发文化旅游上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文化资源丰富且又独特。在文化旅游发展十分迅速的今天,商丘应该抓住机会,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对旅游的底蕴支撑,旅游对文化保护开发的经济支撑,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作者:葛宇宁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侯菊英.抵制旅游低俗文化之风的对策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85-289.

[2][美]罗伯特⋅麦金托什,夏希肯特•格波特.蒲红,等,译.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67.

[3]卜伟.浅谈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建设[J].中国商贸,2010(4):124-125.

[4]朱智慧.商丘商宋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55-57.

[5]蒋丽君,方宏杰.商丘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55-58.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项目“河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5B13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