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建设研究

文化产业发展建设研究

【摘要】

文化产业是21世纪公认的“黄金产业”、“朝阳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经济形态,引起了全国各地的高度关注和激烈竞争,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文化大市的目标,将文化作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城市的名片来打造。

【关键词】

赣州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建设

一、赣州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

1、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对接承载条件优越。

赣州是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中心城市,既是东南沿海的腹地,又是内地连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前沿地带,具有明显的东进西出、南接北承的区位优势。交通便捷,赣粤高速、夏蓉高速、京九铁路、赣韶高速等,形成了贯通东西南北的完善交通网络。距赣州50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城市群,如“珠三角”文化产业繁荣,作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发展基地,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看,需要以周边区域城市作为补充,而赣州正好是“珠三角”发达城市的共同腹地。赣州市与“珠三角”地区地缘相近,文脉相通,文化产业的互补性强。“珠三角”地区资金雄厚、人才济济,而赣州文化资源丰富独特,发展潜力巨大,相互之间合作前景广阔。

2、文化资源丰富独特,产业发展商机无限。

一是底蕴深厚的客家文化资源。赣州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闽粤赣三角地带中客家人聚集最多的地区,以客家围屋、赣南采茶戏曲、兴国山歌、石城灯彩、于都唢呐等为代表的客家文化独具特色。二是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资源。赣州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有以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旧址群、于都的长征第一渡、宁都起义总指挥部旧址、邓小平担任书记的会昌“会寻安”中心县委旧址、寻乌调查旧址、将军县兴国的将军馆、烈士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近代革命史迹群落,独特的革命历史使赣南形成了名副其实、浓郁深厚、令人向往的红色文化。三是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资源。赣州山清水秀、人文荟萃,有风光旖旎的翠微峰、陡水湖、小武当山等自然景观,有风景如画的阳岭天然公园、九连山自然保护区,有与香港一脉相连的东江源头三百山,有江西母亲河赣江的源头石城石寮岽,有巍然高耸的八境台和郁孤台、岩深谷幽被誉为“石雕宝库”的通天岩、岭南雄关梅岭以及保存完好的被誉为“宋城博物馆”的宋代城墙、七里古窑遗址等历史文化名胜。四是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主要有根雕、奇石、彩灯、剪纸、纸扎、竹编、砚台等。赣州千百年来形成的这些有形和无形文化资源,蕴藏着无限文化商机,也昭示出赣州发展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只要立足于现有资源,进一步做好全局性、系统性的规划,进一步开拓资源,打好文化牌,赣州建设文化大市就大有希望。

3、文化企业崭露头角,产业体系初步建立。

改革开放以来,赣州市的文化产业在自发的轨道上逐步发展起来,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以演出、音像、影视、文化娱乐、文化旅游和艺术培训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群体,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拉动和促进作用。

4、文化消费高速发展,提升空间大幅增长。

赣州市人口达954余万,是江西省的人口大市,消费潜力巨大。随着赣州经济迅猛增长,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大幅提升,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文化消费量存在3000亿元到4000亿元的结构性缺口。精神文化产品的“战略性匮缺”为赣州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赣州市的发展状况看,尽管赣州市的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但由于文化产业市场发育不成熟,很多文化资源都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市场开发,这就为赣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上升空间。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以印刷业为例,赣州市提出脐橙产值要超百亿元,仅果品包装资源就有15~30亿元,如果加上周边地区的资源量,未来5~8年,印刷业有望成为赣州市继四个百亿产业集群之后的又一百亿产业。并且,随着赣州市红色故都、客家摇篮、江南宋城、绿色赣州四大旅游品牌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业方兴未艾,来赣旅游的游客量连年攀升,人们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日益扩大,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将成为赣州市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因此,赣州市的文化产业在强有力消费需求的带动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下,有望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空间无限,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二、赣州市发展文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赣州市的文化产业还处在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比,无论是在机制、效益上,还是在规模、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模糊,发展观念滞后;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资源整合不够,集约化程度不高;政策法规不完善,专业人才匮乏。

三、赣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赣州市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从赣州的实际出发,借鉴发达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大力推进赣州市文化产业发展。

1、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根本动力。

体制活,全盘活,机制新,面貌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决心,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重点在于:一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要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在宏观管理体制上强力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从以管理直属单位为主向管理全社会文化转变,从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为主转变,积极探索政府管理文化产业的有效方式。

2、以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为发展重点。

地方的就是全国的,民族的就是世界。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手段。赣州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宋城文化、生态文化、“世界钨都”文化、“稀土王国”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如何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产业项目,是赣州市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一要紧紧立足赣州地域文化特色资源,策划、包装一批彰显赣州文化个性、展示时代风貌,在全省、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文艺精品和文化产业项目,打造具有赣州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二要扶持和吸引更多资金向特色文化产业项目集聚,做大生产规模,做优产品质量,做强主打品牌,做活市场营销,提高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实力和竞争力,使之成为支柱性文化产业。三要着力抓好各种资源和优势的整合,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文化要素的集约流动,发挥文化资源的综合效益,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比如,将散布于各地的客家建筑文化、客家民俗文化、客家饮食文化等客家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建设客家风情园;建立中央苏区革命旧址旧居群微缩景观园区,全面展示苏区革命斗争史。四要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创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云南映象》、《印象刘三姐》等文化产品的巨大成功都得益于有一个好的创意。要鼓励创作生产融入红色、客家、宋城、生态、脐橙、矿业等地域文化元素的优秀文化产品,逐步形成具有赣州特色的创意产业品牌。

3、以打造文化产业集群为基本路径。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文化产业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美国闻名于世的曼哈顿“苏荷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集群等,都是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成功范例。赣州是南国宋城、客家摇篮、红色故都,文化底蕴深厚,加上890万人口的庞大市场,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完全有希望打造成超百亿元的文化产业集群。一要实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要以项目为先导,以资源为依托,精心策划,科学论证,采取储备一批、发展一批、壮大一批和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方法,集中实施一批辐射面宽、示范性强、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产业项目。要通过文化项目的推介实施,培育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品牌、知名文化企业、大型文化产业基地,提高赣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比如,组建红色文化集团、客家文化集团、宋城文化集团等大型文化企业,整体开发红色、客家、宋城文化资源。二要实施园区化发展战略。要高标准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整合现有资源,优化产业要素,集聚一批有实力、上规模文化企业,迅速形成文化产业中心,推进集约化发展。要以出版业项目为龙头,集聚印刷企业,主攻彩印包装业,发展印刷产业,同时带动和发展动漫、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产业的产品开发、设计和生产加工,形成传统文化产业和现代化产业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三要实施链式化发展战略。要充分考虑产业的关联度,科学规划产业分工及其空间布局,打造一条包括创意、制作、生产、营销等上下游各个环节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有效发挥整个文化产业链的联动效应。四要实施市场化发展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关键在市场。要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形成“统一、公开、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4、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人脑+电脑+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兴产业,是文化产业与信息科技、工业、建筑、休闲旅游等产业不断融合的产物,是21世纪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形式、新载体、新动力。文化创意产业在提升区域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中的巨大作用与潜力正在不断彰显。鼓励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等驻市高校发展文化创意专业,培养赣州市创意产业人才,兴办创意动漫产业基地,打造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创作生产融入红色、客家、宋城、生态、脐橙、矿业等地域文化元素的优秀动漫原创产品,推动动漫创意、研发制作、艺术策划、时尚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逐步形成具有赣州特色的创意产业品牌。

5、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强大保障。

知识经济的竞争在于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发展的核心要素。作为智力密集型产业的文化产业更是如此,没有一流的人才队伍,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要创新文化人才机制,重视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培训开发,注意借助文化产业项目吸引优秀文化产业人才的柔性流动,在产业发展中积聚人才,在积聚人才中发展产业。二要因地制宜、多策并举,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引进、吸纳一批高素质的现代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壮大人才队伍,提高文化产业人才资源的积聚度。三要抓好培训,分期分批分类培训从事文化产业的干部及有关部门管理人员,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依托赣南师范学院、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等教育资源,调整专业结构,开设文化产业学科或专业,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养,培育新兴文化产业急需人才,造就一批文化产业的新生力量。五要大力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创意人才、文化经纪人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尤其要引进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市场经营能力兼备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尽快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作者:罗丽萍 吴雄健 单位:赣南医学院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