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3篇)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3篇)

第一篇: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建设研究

1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建设的现状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国外已处于成熟阶段,然而独立的网络文化平台在一些名校中却并不多见,平台的建设仍依赖于校园网的部分模块来支持,其内容主要囊括学校简介、新闻热点、招生及助学金、科研、社团活动、国际合作、就业等,涉及网络文化的方方面面,贴近学生生活,更新速度快,使整个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都体现在了校园网上。我国在校园文化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深入,但网络文化平台建设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学者就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及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就如何加强认识、正确引导大学生上网以及如何增强学科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建议;还有学者从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两个角度就构建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理念进行了审视和研究。

1.2我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建设状况

笔者通过对39所“985”工程高校的网络调研发现,有18所高校已经建立了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其中包括清华大学的“学生红色网站”、北京大学的“北大新青年”、厦门大学的“青春厦大”、南京大学的“南大青年”、复旦大学的“青年复旦”、浙江大学的“新青年在线”、武汉大学的“新世纪青年”和山东大学的“青春山大网站”等;12所高校将校园文化细分成几个模块,仅对每个模块进行了文字介绍,并没有建立相应的网络平台;9所高校在校园网上没有设立校园文化专栏。现有的平台存在的不足之处:1)从形式上看,多数平台以展示校园文化为主,平台栏目设计缺乏特色和吸引力,很少有用户参与的入口。2)从内容上看,整体性不够,除了校内新闻,其他内容的更新速度都比较慢。3)从功能上看,形式单一,缺乏对构建和谐校园等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持,针对性不强,很少关注正确引导学生上网的问题。4)从开放性上看,平台内容的学习与使用受到过多的权限限制,平台建设也几乎没有用户参与的权限。

2基于Web2.0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建设

2.1Web2.0技术概况

Web2.0是新的互联网应用的统称,它建立在Web1.0基础之上。Web1.0主要是用于满足用户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需求,而Web2.0则更侧重于用户的参与性,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制造者。所谓制造者是指每位用户在互联网上不仅是读者更是作者;不仅是在冲浪更是在制造波浪;不仅是单纯的“读”更是“写”与“共同建设”;不仅是被动接受信息更是主动创造信息。Web2.0是互联网技术的一次升级换代,将最初的由上而下受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转变为集合用户的集体智慧由下而上进行主导。互动性是Web2.0的本质特征。在互联网上,用户利用Web2.0提供信息支持,通过动态方式将信息整合,并使其有序化。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可将RSS、博客(Blog)、Wiki、网摘、社会网络(SNS)等Web2.0的核心技术作为重点应用于平台建设中,构建统一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

2.2Web2.0技术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中的应用

2.2.1RSS与新闻速递

RSS(即简易信息聚合,也称作聚合内容)是描述网站内容、同步网站更新的格式,是各站点之间实现内容共享的一种方式,通常被用于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信息排列的网站,如新闻资讯等。RSS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十足的“一站式”服务和信息管理工具。在“新闻速递”栏目中,利用RSS的信息聚合功能,按一定主题内容,将与之相关的校内外最新更新的全部新闻信息源进行查找、组织和集成,集中提供给师生,为其带来一种“大餐式”的崭新阅读体验。借助RSS技术提供的内容以提要的方式出现,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浏览速度,在提高信息获取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为师生减少了“信息爆炸”所带来的茫然。RSS技术还提供个性化的“聚合”新闻。师生借助RSS阅读器,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喜好,以“频道”的形式订阅新闻。定制RSS后,没有订阅的内容以及弹出的广告、垃圾信息等便可被屏蔽掉,使阅读的新闻信息完全符合个人需求。通过下载所订阅的RSS内容,还可对新闻资源进行保存、整合、分类等操作,从而达到离线阅读的目的。RSS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个性化阅读,更成为“知识管理工具”。同时,提高了师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了参与性,提升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关注度。

2.2.2博客(Blog)与网络文化论坛

博客,即网络日志、又被译为部落格或部落阁等,它通过网络实时信息、个人心得等,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既可以与他人交流、又能展示个性化的综合性平台。博客具有操作简单、持续更新、开放互动、展示个性等特点,文章根据发表时间进行排列,一部分专注于为特定的课题提供评论或新闻,而另一部分则被用户用于记录个人事件或心得等。PHPWINDBlog是国内使用比较广泛的开源博客系统,在其应用过程中,可根据高校自身的需求加入一些新的功能,搭建自主的、充满个性色彩的、没有商业广告骚扰的“网络文化论坛”平台。该平台提供多途径检索服务、查询最新博客排名、了解最新博文等,使师生能够以最便捷的方式查找到自己所需的、感兴趣的日志。建立“面向教职工的信息”和“面向学生的信息”两个目录,让不同读者可以各取所需,并对文化建设目标、文化建设内容、文化建设方法等主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互不干扰。以博客的形式进行交流,更能受到师生的青睐,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关注度也会与日俱增。

2.2.3Wiki与网络文化百科

Wiki不仅是一个知识分享系统,更是一个供多人共同写作的内容管理系统。通过浏览器用户可以轻松地生成或修改HTML超文本页面,在记录用户每次修改结果的同时,还可帮助用户比较不同修改版本之间的差异,实现了内容的还原、撤销、修改等功能。Wiki这种跟踪保存所有修改过程并还原到适当版本的功能,使其允许不论是注册用户还是偶尔的访客都具有建立、修改、删除原有内容的权利,为多人在网络上提供一个便捷、平等的协同写作空间,使单个的写作者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之间共享知识的社区。Wiki作为网站建设和内容管理的软件工具,具有技术门槛低、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等特点,尤其适合协作式知识库的建设和共享。因此,利用Wiki架构“网络文化百科”,引导师生参与进来,合作编辑文档,共同创建与校园网络文化内容相关的协作性的动态导引。同时,将“网络文化百科”中嵌入大量的Wi-ki链接,利用在线百科全书作为参考工具书,可便捷地为师生提供查询服务。Wiki的应用更有利于增强平台的互动性。

2.2.4网摘与热门排行榜

网摘是一种收藏、分类、排序、分享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方式,主要表现形式是将网络上的零散信息通过一定的目的进行汇集整合,然后再将其展现出来。从个体角度看,网摘可以按照用户自己的意愿打理知识体系,为其提供知识管理机制;从分享角度看,按照同一标准建立个人知识库,通过相互联结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信息共享;从信息挖掘角度看,网摘将全部个人知识库整合成大的知识库,使用户可以以任何一种方式进行索引挖掘所需的信息;从社会元素看,网摘提供了一个基于知识分类的社交平台,在个人知识库中,用户可以按照意愿组建知识获取、交流的网络。网摘具有存储网址和相关信息的功能,因此,在“热门排行榜”子系统中,利用网摘技术将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收藏,再利用标签(Tag)对其进行索引,使资源得以有序分类。师生可按照自己的兴趣查找相应的Tag,并对有价值的Tag进行收藏。根据收藏的数量、热门程度,对Tag进行排列,从而形成“热门排行榜”。“热门排行榜”的形成,一方面有利于了解师生的信息需求,为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调动师生参与平台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2.2.5社会网络(SNS)与娱乐文化模块

SNS是一种社会交往系统,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交往目的。将SNS技术中的Spacebuilder、iWebSNS或UCenterHome等构建系统应用于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娱乐文化模块中,师生进入网站,注册完毕后即可登录,在“我读”、“我看”、“我听”里面可以按照个人喜好添加图书、电影和音乐,所有内容在“我的收藏”中展现,形成个性化的个人主页。同时,还可了解其他用户的关注,并可选择是否继续关注该用户,评论所关注的内容,对已有的评论进行再评论。SNS的应用,有利于师生形成个人的网络关系群、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吸纳具有相同爱好的人,围绕共同的话题,分享资源,及时沟通交流,有助于提升平台的利用率和关注度,保持平台旺盛的人气。利用SNS还可对校园网络文化平台进行适时评估。设计“我眼中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一项功能,适时地进行评估,观察效果,及时调整发展策略。

3结论与建议

笔者认为,利用Web2.0技术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平台能够深层次持续揭示校园文化资源,满足用户潜在的需求。然而在建设的过程中,仍要从基础做起,仓促建立或盲目跟风反而令平台失去应有的魅力。具有一定实力的、技术力量比较强的高校,可将Web2.0的开源系统软件作为开展平台建设的首选,充分利用Web2.0混搭技术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对于技术力量有限或网络文化建设刚刚起步的高校,可借助所购买的具有校园文化建设功能的数据库,搭建基于本校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还可充分利用网上免费资源进行建设,从Web2.0的新视角深化现有的平台。

作者:史健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图书馆

第二篇:新媒体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运营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特征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而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较之于报刊、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新媒体聚集和承载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息,对于各种社会舆论、时事风波,它也像一面放大镜。新媒体依托其传播的速度之快、范围广泛、获取便捷、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开放、全球、互动等特点备受年轻人的青睐,其具有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且这些优势是基于其自身特性之上的,因此也自然而然地走进当代的大学校园,大学生对新媒体有着强烈的熟悉感,正因为这样,武汉科技大学作为广大青年人的基地,不断推动着互联网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同时,新媒体作为各种信息的承载体,也对武汉科技大学公告、校园信息、校园新鲜事等的传播有一定影响。武汉科技大学各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依托新媒体。在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特征具体如下:

(一)网络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

互联网新媒体的内容涵盖的丰富和多样化已经完全让传统媒体的单一和固定如大海中的小舟,新媒体信息中涉及生活、学习、工作、时事等等的讨论几乎展现了目前人类所有的文化形态,为武汉科技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很多素材。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个体也能成为信息的者。互联网新媒体在提供便利、搜集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提供传播信息的载体和平台,创造更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

(二)网络文化的传播平台更加多元。

网络文化传播具有许多鲜明特点,诸如间接、虚拟、便利等等,减弱了“意见领袖”的权威,学校师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平台发表言论。同时,网络文化所提供的平台也为语言交流能力欠妥的学生提供了社会交际及交流途径。

(三)网络文化的更新速度更快。

互联网新媒体文化具备其特殊性,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必须不断发展、不断变化。新媒体文化在武汉科技大学校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武科大校园中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新媒体这一有效承载体,也加速了网络文化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快速发展,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对武汉科技大学广大师生造成很大影响,大学生作为新媒体受众中最活跃的群体,接受新事物快、应用新媒体技术较高,但是区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欠缺,并且容易相互影响的特点造成了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在利用新媒体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现实人际交往能力下降,造成信任感缺失和人格障碍。

在以微博、微信和论坛为代表的新媒体空间内,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中以匿名的方式对当前事务进行评论。新媒体的互动性、虚拟性、海量性等给各种虚假言论的扩散提供了条件,大学生的言论无法得到规范和有效的限制,极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言语,使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二)新媒体主导市场,易使学生的价值观混乱。

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有着信息的传递、交互更便捷、更迅速、更自由的特点。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对大学生成长造成较大的影响,大部分的信息对于学生来说真假难辨,容易影响他们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校园网络新媒体平台体制不完善。

新媒体时代个体传播载体的不断扩大和日益多样化使得网络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因此,武汉科技大学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网络体制,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氛围,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观。然而,网络平台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且水平参差不齐,原创作品少,导致学生对于所谓的“校园官方”媒体的关注热情不高。校园文化体现高校的文化素养、青年活力,而由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开放性、互动性、多样性、创新性等特点,在这样的前提下青年大学生需要扬长避短、谋求对策。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建设现状及问题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武汉科技大学新媒体建设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势头,据不完全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武汉科技大学官方新浪微博粉丝达27,446人,官方认证微信累计粉丝达3,000余人,累计推送图文数量40余条;武汉科技大学共青团官方新浪微博的粉丝达1,155余人,校团委官方认证微信累计关注人数7,400余人,累计推送图文数量200余条。基于使用社交软件的用户数量越来越多,学校校级学生会、校社联、各分学院分别开设有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公众号,关注学校新媒体的用户也随之增多,尤其是年轻的学生群体,但粉丝累计人数基本处在较低的水平,如该校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新浪微博关注人数为245人,腾讯微博关注人数为760人,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为112人。微博、微信等各类社交软件中二维码的使用标志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任何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人人都是信息者。目前,武汉科技大学新媒体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内容同质化。

新媒体平台,诸如微信公众号、微博、论坛、校园网等泛滥式增长带来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传播效果仍流于表面,而没有深化剖析,许多新媒体平台还停留在“公告栏”的初级阶段,这表明新媒体的使用仍在很浅显的阶段,各个平台之间的运用还没有得到更进一步交流。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该校共有3个官方认证的微信公众平台,但内容不外乎“新闻推送”、“信息查询”、“生活正能量”等信息类和服务类。

(二)线下活动较少。

依托于新媒体平台热度的是许多与之相关的线下活动。如果没有丰富的实体活动,粉丝活跃度就会受到严重影响,间接导致活力不足。

(三)内容创新性不足。

内容形式和创新性均显得不够饱满充实,尤其是与鲜艳亮丽的平面宣传相比较,显得太过单调,严重影响特色栏目和节目的形成,宣传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缺少专业管理人才。

武汉科技大学在运营模式上与其他新媒体平台有较大差距。

(五)忽视受众的用户体验。

新媒体平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能够连接无数的个体,让各个用户之间可以交流无阻。只有对用户提供友好的交互感受,才能让他自主依赖于新媒体平台。创新不足、缺乏吸引力、没有“新闻点”、视野不开阔、过于就事论事等诸多问题导致在碎片化、差异化的时代,用户群喜新厌旧地抛弃一成不变的媒体平台,而转向新鲜的资讯平台。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需要抓住最有价值的用户群。就像微博之于需要传播交流资讯的用户,或是微信之于注重安全性高交流的用户。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平台经营的有效途径

怎么样才能使多媒体信息被更高水平地出来呢?宣传类型的工作又怎么样才能变得多姿多彩呢?又怎么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所喜爱呢?高校都在寻求最佳途径,去将理论付诸实践。

(一)明确定位,打造品牌。

要想把媒体建设成高水平的平台,并让其发展迅猛,最核心的一步就是定位。如果要把一个媒体作为一个平台努力发展壮大,必须制定一个适合高校自身发展以及符合自身建设的定位,以形成独特品牌效应辐射受众。

(二)创新内容,提升内涵。

思维为王,内容为王,内容是一个媒体生存的最大武器。要想吸引受众,新媒体所传达的内容和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务必做到内容和信息丰富、精彩、实用。校园新闻作为新媒体建设的核心,校园新闻和校园活动等应该占到新媒体报道的大部分,但并不是简简单单地从其他地方复制过来,而是加载自己的思维,让信息具备活力,在赋予它生命的同时,让信息传播的更久更广,实现真正的新闻二次传播。与此同时,新闻反映的时代性,就要求我们对新闻的内容方面必须有创新,要与时共进,也正是如此,在新闻栏目的创新这一块需要加大力度,开拓新颖栏目。除了校园新闻所关系的习惯动机外,还应注重情感动机、沟通动机、互动动机以及娱乐动机等。

(三)灵活时间,增强互动。

以学生为本,灵活时间,增强互动,提高网络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要以培养当代新型人才的大学生为主,以更好地服务学生为宗旨,同时要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青年群体特性,联系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处理,实现真正让大学生感兴趣的目的。学校校必须抓住人文教育和科学发展同步发展的核心,同时加载科学素质、思想素质、艺术素质和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网站建设。并将优质的上课资源、教育类讲座等活动也通过媒体传播出去。让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专业化,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为培养全面型人才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同时向外界展示特有的校园网络文化风格。

(四)整合资源,优化人员,进行资源整合和新型队伍建设。

对当今新媒体的建设必须要求我们严格把握好其发展走向及应用方式,当今的新媒体也使得宣扬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社会主义变得更加便利,也正在向主阵地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是师生之间交流感情的有效方式之一。将新媒体建设成为思想传播的主阵地,培养出一个强有力的新型队伍,让网络成为教导人的主要方式,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一个必经之路。而要建设出新型新媒体队伍,高校必须加强领导团队建设,对网络建设的规划必须完善,建设出一个有独特风格而又高素质高水平的团队,依靠这样的团队才能真正地指导并建设校园网络文化。(五)教育与引导结合。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具有多种特点,例如快捷、趣味、灵活、生动、多元,可以不受限制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要及时反馈,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讨论。对网上的言论进行时刻监控,引导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新媒体网络教育不仅仅只有教育,还必须加强其实践性以及大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建设,使大学接触文明、纯净的网络文化。但也必须教会学生去识别网络信息,学会区别良莠,正确获得健康有利的信息,加强其分辨能力,同时还必须教导他们合理利用新媒体资源,要让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和法律规范,真正能驾驭新媒体。

五、结语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们生活、讯息的来源已经离不开网络新媒体,可见,互联网新媒体对于人们的生活已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为学校的宣传阵地工作带来了新契机、新挑战、新机遇。武汉科技大学已有一部分平台开始建设比较完备的校园互联网新媒体体系。一方面需要构建网络矩阵,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内容供应、繁荣网络文化;另一方面要加强队伍建设、凝聚骨干力量、开展网络活动、线上线下融合、打造服务平台,凸显人文关怀。通过新媒体对外打开武汉科技大学的宣传窗口,在增强校园讯息时效性和感染力的同时,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作者:李云 汪双华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第三篇: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1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有其特殊性,主要是面向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广大青年学生。大学生素质较高,对新事物比较敏感,对网络有着极大的兴趣。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方面的机遇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方面的机遇主要表现在:①网络的使用改变了原来的单一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促进大学生更新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网络的信息量丰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了大学生珍惜时间、讲求效率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开放意识;②网络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资源,使知识的传播更加快速、高效,这是其它任何手段都无法比拟的,有助于大学生及时接触更多的新知识;③网络文化有利于大学生产生新的思想。网络信息是文化的大汇集、大交流,使大学生淡化了对权威的迷信,网络的交互性使大学生可以及时展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兴趣,有利于大学生独辟蹊径。

1.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面的机遇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的不同性格和知识结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实行“齐步走”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不顾学生的性格和接受能力等差异,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网络可以展开生动活泼而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网络的匿名性、交互性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迅速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使师生成为互相信赖的“网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同时,网络的便捷性可以连接学校、家庭和社会,有利于各方力量的沟通和整合。

1.3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方面的机遇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信息方面的原因,必须要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网络以其便捷性的特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手段。网络是一种全新的信息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其相结合,网络集成了文字、图形、声音等各种要素,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2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网络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较大的机遇,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网络文化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挑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方面的挑战

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文化使大学校园日益强烈地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扭曲,大学生很容易受网络的影响导致价值取向紊乱;其次,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网络文化容易导致大学生思维方式非理性化,大学校园网络中的信息量大,大学生注意力转移太快,这会阻碍大学生认知,会使大学生的想象力过于虚幻,导致其获取知识缺乏系统性;再次,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因过分关注人机对话而淡化直接人际交往,容易导致大学生行为方式异化;第四,网络的使用具有匿名性,导致许多青年学生忽视道德规范的约束,容易导致大学生道德品质弱化和法制观念淡化,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最后,大学生过分沉溺于网络,容易导致大学生身心健康受损,导致兴趣丧失,睡眠不足,社会活动减少,自我评价降低和能力下降。

2.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的挑战

网络文化背景下新的知识层出不穷,过去单一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大量更复杂的问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到挑战,针对当前网络信息泛滥的现状,要提升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与此同时,其它教育也是刻不容缓,如网络道德、网络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2.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面的挑战

“听报告、开大会、读报纸”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面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改进教育内容和手法,利用网络的信息丰富、表现形象直观快捷、表达手段多样等优点,对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同时,利用网络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浏览贴吧、空间、微博等方式,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

2.4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方面的挑战

健康有序的文化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配合,而在网络文化迅速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今天,网络文化环境也加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数量巨大的信息凭借网络直接传递给大学生,而且这些信息难以监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增添了新的不利因素,使学生的注意力极度分散,大学生把大量时间用于计算机网络,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3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探究

为了更好的适应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不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创新。

3.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传授相关信息,教育工作者处于主动地位,这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在这一格局里,学生仅仅被当成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从而促使其发生预期结果。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冲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逐渐走向平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学生摆在与教育主体自由交流平台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耐心启发并积极引导学生。当今社会,信息就是最有优势的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牢固地树立信息资源意识,利用网络寻找、整理、分析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充分意识到网络文化的渗透力,充分准确地辨析信息的价值,用符合现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来教育大学生。随着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树立开放化的教育观念,改变局限于班级授课的形式,可以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随时随地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3.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向前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必须添加全球化的内容,了解其他国家文化观念和思维习惯,教育学生关心国际事务,关注生态等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国际伦理道德教育,以博大的胸怀和开放的视野,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然涉及当前的热点事件,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进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但很多人被网络上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大学生很容易就会偏离方向,使一部分人的立场发生动摇,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宣传舆论的收集整理,适应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变化,培养大学生获得真实、及时的形势信息的能力,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大学生和社会接轨的自觉性,坚定大学生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媒体,色情、暴力、丑恶在网络上难以杜绝,大学生长期浏览这些信息会让其在真实的世界里感到很孤独,憔悴、疲乏、情绪低落,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对大学生的人格也有消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加进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让大学生掌握网络心理卫生知识。

3.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开设网络课堂,组织理论研讨,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兴趣,同时,立足理论论点和社会热点的结合,通过QQ群、微信群、贴吧等方式展开讨论,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其次,是宣传教育方法的创新。网络传播的速度快、影响的范围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发挥网络的强大的组织作用,为广大师生提供互动的平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是榜样示范方法的创新。榜样的作用在于对人的激励和引导,激发大学生模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督促大学生形成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第四是批评教育方法的创新。批评是人格碰撞和经验互享的过程,当大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和受教育者进行深刻的心灵交流,真正做到用心灵去感受对方,网络为批评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贴吧、QQ群等网络方式由于其匿名性的特点,了解到大学生真实的心理状况;最后是疏导教育方法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开设网络心理咨询室,克服实地咨询中存在的距离和障碍,可以有针对性地预防和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作者:张秋燕 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