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分析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分析

一、网络文化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统一

2014年7月第34次CNNIC报告指出,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居多,而这一年龄段的青年既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也是网络文化传播与弘扬的主体力量。但是,网络不良信息对青年有消极影响,某些供应商为了谋取利益而牺牲众多青年的健康成长,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知道,网络文化学习更多的是通过网络教育来实现,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教育成为一种最大众、最易实现的教育途径。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载体,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统一,共同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输送新鲜的血液。我们认为网络文化内在结构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连,二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大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网络文化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统一表现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为网络文化奠定思想基础。从现实角度来看,进入21世纪后,关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本质问题、教育的功能问题等讨论也屡见报端,这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营造了民主讨论的舆论氛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其内容架构值得学界进一步分析和探讨。我们知道,人类教育史上三次革新的标志分别为教师的出现、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发明,他们各自促进了教育专门化的发展、促使教育书面形式化、使教材得以普遍使用。作为教育发展的第四次革新——网络的出现,极大地调动了人的积极性。网络学习既是一种认识活动,又具有实践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主体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历史中行动的人”。青年作为网络的主体,在网络世界中参与和筛选信息,并能创造性地参与网络各项实践活动,理性地把握网络文化的良好架构,有效地占有和支配网络中各种活动要素,这对网络文化的建设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起了良好的助推作用。其次,网络文化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统一体现在网络文化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网络文化涵盖网络先进文化和后进文化。先进文化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资源、平台和支持,即时最新的国内外新闻事件,吸引青年网民的“眼球”。与此同时,网络也及时更新一般性新闻事件,促使青年更多的关注社会发展和感悟现实生活。网络文化以其自由、多元、平等的精神实质,个性、平民、大众、集群的典型特征,形成了一个开放、虚拟、交互、共享的时效载体。青年在网上畅所欲言,既可以关心国家大事,分享看法;又可以了解周边新闻,倾泻心情。他们在极大的丰富精神世界的同时创造了精神家园的寄托,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网络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显然,“网络文化为传播先进文化、主流文化、时代精神和优秀传统的阵地”,成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针对部分青年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一些新闻事件,我们在网上互动中及时回应和疏导,不仅疏通了他们思想中激进的想法,而且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思考国家、民族、社会和个人的方方面面。用实践证明网络文化承载着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加强党员党性修养,播种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而不是通过互联网上阅读一些思维单一、思考浅薄、思想空洞的内容,促使青年的写作创造力一点一滴的被磨灭,模仿或效仿之风像传染病一样在散播。青年思想的自我更新能力、创作能力不仅是在中学、大学时代培养,而且要在步入社会后继续创新。我国是网络大国,网民数量世界第一,但是却在自主创新方面相对落后,网络文化作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应把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时、度、效,与时俱进。最后,网络文化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统一是以网络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文化涵养卓越的人类的善和道德价值,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需传承的高尚品德,是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保障。网络在推进自由、民主、平等的发展时期,通过调控和规制,以“自下而上”的统治方法和“自上而下”的立法程序,“关注人类的自主、隐私和自由,而这需要有同样的核心价值的指导。”青年在网络文化中因漫无目的地冲浪而消耗过多的时间,如果没有核心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便会在信息社会中随波逐流,迷失自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以一种被青年所喜欢与接受的方式来传承将更有成效,针对“当前网络文化的传播环境日益复杂,‘去中心化’造成了社会价值判断标准的模糊化,放大了‘小我’、弱化了‘大我’等,我们应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科学发展,引导其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使之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网络文化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网络文化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主要体现在网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观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2015年4月29日,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在京成立,该会的宗旨在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当代文化的未来发展、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全国文联书记处书记郭运德认为,“青年一代将互联网获取信息作为自己文化滋养的主要途径”“文化强国”必是“网络文化强国”。可见,网络文化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需要,是应时而生、顺势而为。首先,网络世界观作为网络文化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的途径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关于世界的本质、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等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引导“两眼”观世界的青年形成正确的网络观。针对部分青年“网络工具化、虚幻化、娱乐化倾向和青年网络观形成的自发性”,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在网络文化中宣传正确的世界观,“用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历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品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来激励青年”;分享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更多的国学经典覆盖网络低俗文化,提高青年文学素养;上传政治教育讲座视频,使爱国主义精神扎根到青年的理念中,抢占网络文化宣传的制高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占领策略。另外,“网络文化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系列讲话精神,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就要使网络文化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得更全面、更具体。其次,人生观是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是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对外界世界的反映态度。青年的人生观指引着他们生活前进的道路,影响着他们道德的养成,决定着思想的航线。网络文化在影响青年人生观中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态度决定思维,思维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成功。网络给我们带来惊喜的同时,也随之产生了失落,网络如一个科技幽灵,穿梭在思想的盛宴里,将21世纪简史概况为“世界是平的”。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了解到世界每个角落所发生的事情,信息速度传播之快如人们所熟知的“蝴蝶效应”。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吸引越来越多青年好奇的眼球,虽然可以满足他们如饥似渴的求知欲,但是会在无形中又滋养了青年懒惰的天性,不求深度只求广度地获取信息,将大多的兴趣爱好都寄托在网络空间,缺少实践和探索,对真实的自然界不再觉得那么新鲜,浑然天成的风光美景也不再那么迷人,不管是行为方式的“铁笼”还是技术“乌托邦”,都给青年人生观带来了一抹失落的魅影。在网络文化中注入思想政治教育,便可使青年在理想信念的指导下找到人生目标,奋勇前进。再次,价值观作为当今重要的凝聚力量,其内在本质是道德的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求人们在认清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基础上处理好道德的发展问题,而网络道德作为新型信息社会背景下的一种道德规范在新时代中赋予了新的内容,成为以德治国在信息化社会中具体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学人》杂志指出,“谨慎的深思熟虑”的网络道德文化盛行于网络工程特别工作组,他们通过民主程序制定政策的过程都要经受公众的严格监督,不难看出,道德的自觉在所有这些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文化由于种类繁多,对政策的把握能力高低有别,如果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教育的作用,这就需要青年网络工作者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良好的价值观,需要网络文化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最后,社会主义观在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全新时代,成为青年的社会主义信念指导,网络文化中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青年全面认识社会。青年在网络文化学习中通过社会主义认知到社会主义信念,从社会主义意志到形成社会主义情感,构成网络社会主义观中各自发挥作用的结构要素。网络社会主义观教育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范畴,正如同志所说,“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因此,“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运用网络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积极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文化宣传活动,形成网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三、网络文化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和共生

同志指出“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善于用先进文化、用具有吸引力的正面的东西,去占领每一个阵地,让负面的东西和敌对势力无法乘虚而入,失去生存的土壤。”有基于此,我们无法避免网络的“亚文化”,唯有用先进文化去占领更多的网络文化空间,使网络文化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协和共生,进一步的优化空间。首先,网络文化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共同肩负着文化传播的使命。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的媒介文化,而青年文化是作为社会“亚文化”存在的,青年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文化共生,使网络文化作为网络使用主体的传播行为所体现出来。网络文化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层面处于交汇状态。网络文化问题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交织在一起同时在20世纪末凸显出来。他们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相同,必然具备一些共同特征。例如,雷锋精神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文化中都有体现;马福力《雷雨》在网上广为流传,是对后现代经典姿态进行的重新解构。网络传播特点与青年行为方式具有某些契合性,网络文化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宽广的传播空间,传播的开放性同当代青年文化心态的开放性正好吻合。青年对网上异质文化的接受度比老年人对于书本上异己文化的接受度要高,提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保障,组成命运攸关的协和共生体。其次,网络文化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共同承担着“育人”的任务。网络文化不是单纯技术的概念,网络文化的形成、发展因为主体——实践的人的参与。而且也正是人的参与才赋予网络以文化意义。在这一过程中,青年是最主要的参与群体,因此,以青年为主体的网络文化的形成、发展都必然打上了深深的青年文化烙印,也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网络的传播特点使青年网民在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上有所改变。这是因为传统文化受到网络空间青年社会化范式的冲击,青年社会化的方式、内容都有很多不同,自然影响到青年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青年文化的超越形态与网络传播的一些先进功能“优势互补”,产生了超越形态的网络文化,并促使它对青年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为网络文化的创新性、开放性等特点。即使是未来的网络文化建设也不可能同青年文化割裂开来。最后,网络文化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和共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时代赋予青年的崇高使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青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网络文化架构建设的实践价值导向,也是我国网络文化所需要的宝贵经验。网络文化建设应遵循客观性、系统性、发展性、教育性原则,把握网络文化中青年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如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所说,“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可见,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是网络文化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和共生。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创造的“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中最后一条便是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同主观世界的改造结合起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文化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奠定思想基础、提供文化载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实行内在统一;在形成正确的网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观的过程中进行有机结合;在肩负文化传播使命、承担“育人”任务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协和共生。我们深信网络文化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必将更加有效的切实助推当代青年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积极去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圆梦人。

作者:岳鹏 冯学珍 单位:成都大学 西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