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科技期刊摘要的分类

中文科技期刊摘要的分类

摘要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科技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具有提示和引导功能,是读者了解论文内容和创新点的首选途径,也是国内外检索机构数据库实现文献索引和收录论文的依据。摘要是中文科技期刊进行国际交流、提高国际展示度的重要媒介和窗口。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摘要有效地进行学术交流与传播,提高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是科研人员和期刊编辑共同关注的课题。

1摘要的分类

传统型摘要(traditionalabstract)也叫非结构式摘要(unstructuredabstract)或者一段式摘要(one-para-graphabstract),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一般150~250个词,采用一段式的写法。具体可分为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报道-指示性摘要。传统型摘要强调突出重点和语言的逻辑性,行文简洁、流畅,尤其适合母语为英语的作者和编辑,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摘要形式。结构式摘要(structuredabstract)又叫更多信息摘要(moreinformativeabstract),是20世纪80年代于西方生物医学领域期刊兴起的一种新型摘要。它将摘要所包含的要素从一段式中提取出来,增加小标题,或用黑体进行强调。结构式摘要形式多样,有简明的四要素结构式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有五要素结构式摘要,包括背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有综述性论文采用六要素结构式摘要,包括目的、资料来源、研究选择、资料提取、资料综合、结论;有社科类期刊采用六要素结构式摘要,包括背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评述;还有七要素、八要素等更全面的结构式摘要。1991年,国内《新乡医学院学报》率先应用四要素结构式摘要。四要素结构式摘要因为简单明了,写作难度小,被广大国内作者接受和掌握。目前,国内科技期刊采用的结构式摘要几乎均为简明的四要素。通常四要素结构式摘要为200~300个汉字,300~400个英文实词,见《肿瘤》《中国肿瘤临床》《中国肺癌杂志》等。有一些期刊摘要篇幅较长,尤其英文摘要,例如《中华肿瘤杂志》《中国癌症杂志》要求英文摘要相对具体,600个实词左右。本文定义超过500个汉字(600个英文实词)的结构式摘要为“结构式长摘要”(extendedstructuredabstract)。“结构式长摘要”并不特指篇幅较长的四要素结构式摘要,也可是内容丰富的更多要素的结构式摘要。

2结构式长摘要与传统型摘要的比较

以《不同预氧化剂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的灭活》为例,进行两种摘要形式的比较。

例1为该文发表时的传统型摘要,例2为该文入选F5000后,写的1000余字结构式长摘要。为了直观比较,本文仅列出中文摘要。例1为比较不同预氧化剂对藻细胞的处理效果及其机理,在高锰酸钾灭活藻细胞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次氯酸钠与臭氧对铜绿微囊藻进行灭活实验。结果表明:次氯酸钠和臭氧对藻类的灭活反应均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次氯酸钠较易引起铜绿微囊藻细胞萎缩破裂,从而导致细胞内代谢有机质的释放,对藻细胞的灭活动力学常数为(220±3)L?mol-1?s-1,不同初始次氯酸钠浓度对动力学常数无明显影响;臭氧对于铜绿微囊藻细胞有极强的氧化作用,细胞灭活速率常数达(2655±15)L?mol-1?s-1,能迅速引起藻细胞破裂及胞内代谢有机质的释放,不同初始臭氧浓度对动力学常数无明显影响。3种氧化剂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的灭活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臭氧>次氯酸钠>高锰酸钾。电镜扫描结果显示,臭氧与次氯酸钠在氧化过程中比高锰酸钾更易引起藻细胞破裂及IOM的释放。

例2[目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由此引发的藻类爆发,藻毒素及藻源有机质(AOM)释放等问题对饮用水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水厂混凝工艺前的预氧化工艺要求降低藻细胞活性、改善藻细胞混凝沉降性能,避免因藻细胞壁的破裂导致藻毒素等有毒有害有机质释放到水中。因此,本文在高锰酸钾灭活藻细胞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次氯酸钠与臭氧对铜绿微囊藻进行灭活实验,比较不同预氧化剂对藻细胞的处理效果及其机理。[方法]实验在(20±2)℃的室温中进行,反应初始pH用二氧化碳调节至7.5±0.1。配制一定浓度的氧化剂与藻悬浊液在250mL的玻璃摇瓶中进行反应,在预定的反应时间点取样,分别测定水中剩余的自由氯(臭氧)浓度和细胞光合活性。藻的光合活性参数采用叶绿素荧光脉冲仪PHYTO-PAM(Walz公司)测定,藻密度采用UV-765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测定,水中余氯经0.7μm玻璃纤维膜过滤后采用袖珍式比色计TMII氯(HACH公司)和DPD自由氯试剂包测定,水中臭氧浓度采用靛蓝比色法测定,预氧化后藻细胞的形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Philips公司)测定。[结果]由次氯酸钠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的灭活实验可知,游离氯在氧化过程中前100s内迅速衰减,之后逐渐趋缓。这是由于次氯酸钠的氧化性较强,投入铜绿微囊藻液后迅速与EOM反应,同时氧化藻细胞。并且次氯酸钠对藻细胞的灭活较好地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84.6~225.7μmol?L-1初始游离氯浓度下藻细胞灭活速率常数kY均为(220±3)L?mol-1?s-1,表明初始游离氯浓度对kY影响不大。但低浓度下的反应动力学拟合R2较低,这可能是由于低氧化剂投加量下,细胞壁对游离氯氧化的阻碍导致灭活过程中细胞活性的降低有一个先慢后快的过程。从臭氧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的灭活实验可得,臭氧在氧化过程中前40s内迅速衰减,之后逐渐趋缓。这是由于臭氧有着极强的氧化性,投入铜绿微囊藻液后迅速与EOM反应,同时破坏藻细胞。另外,由于臭氧极不稳定,一加入藻液即迅速降解,故在前40s内氧化剂消耗非常显著。并且臭氧对藻细胞的灭活较好地符合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33.5~60.6μmol?L-1初始臭氧浓度下细胞灭活速率常数kY均为(2655±15)L?mol-1?s-1,表明初始臭氧浓度对kY影响不大。臭氧灭活藻细胞速率常数是次氯酸钠的近12倍,是高锰酸钾的近137倍。臭氧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杀灭藻细胞,但极不稳定,对其投加量的控制较难,极易导致胞内有机物(IOM)大量释放。运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氧化剂对藻细胞破坏的效果,得出在臭氧和次氯酸钠作用下,藻细胞较易发生萎缩破裂甚至溶解;而藻细胞在高锰酸钾暴露值较低时受氧化剂作用发生团聚、形变,但仍保持其相对完整性,细胞并未发生明显破裂,细胞在高锰酸钾暴露值较高时发生明显破裂甚至溶解,IOM大量释放,这说明高锰酸钾对IOM的释放更可控。

[结论]氧化剂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的灭活速率为臭氧>次氯酸钠>高锰酸钾,但臭氧与次氯酸钠在氧化过程中对胞内有机物的释放可控性较小,易引起藻细胞破裂及胞内有机物的释放;高锰酸钾可通过对其氧化剂暴露值的控制,避免藻细胞壁的破裂导致藻源有机质释放到细胞外进入后续水处理工艺中。由比较可以看出,结构式长摘要条理分明、层次清晰、信息量大,更易于阅读和查找,方便二次文献的加工整理。作者将论文核心内容抽出,高度概括后,按条目填写,不会漏项,方便读者全面了解论文的核心内容和创新点。缺点是字数多,占用较多篇幅。中文科技期刊因为出版语言的限制,更依赖二次文献传播,采用结构式长摘要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英文全文缺失造成的被引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