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几个问题

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几个问题

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给传统纸质出版带来了巨大冲击。手机、电脑等新兴可视化媒体设备出现,改变着读者的阅读习惯,传统纸质读物已不再是唯一选择,“读书破万卷”将成为历史。多元、丰富、实时的阅读内容更能贴合读者兴趣,满足读者要求。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后文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数字出版已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推动出版物由传统纸介质的复制发行方式向网络传输、多种介质显示的数字出版方式转变。数字出版目前有两种形态:过往纸介质出版物的数字化和新生内容的数字化出版,《意见》所指数字出版为后者。数字化转型是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科技期刊必须调整战略规划,打破现有的产业格局,融入到数字化的潮流中来,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竞争中不被淘汰。虽然科技期刊出版物的数字化早已开始,中国知网团队在武汉一次会议中也描绘了期刊全媒体融合数字化出版的宏大蓝图,但事实上,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仍在起步阶段徘徊。数字化转型是近几年才出现,现阶段尚处于过渡期,各方面不成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进入阻碍小。从传统纸质出版向数字出版转换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必然趋势。因此,第1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越早着手,越有利于占领市场统治地位,越有利于抓住和扩大客户群,越有利于建立产业优势。在新的形势下,科技期刊要认清发展方向,尊重时展的规律,有效地把握住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期。

1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1管控机制滞后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科技期刊突破原有众多的技术壁垒,加快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传播迅速、信息量大、实效性强、交互性强、受众广。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监控审批不健全,网络非法转载、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屡禁不止。这一方面固然有有关部门监督缺位,以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法律依然还有漏洞,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当前对于新兴的互联网出版和数字出版的管理和监督还存在法律法规空白。其次,科技期刊评估体系有待进一步严格和优化。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众多,重复办刊严重、整体实力羸弱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些期刊中不乏一些是在利益驱动下,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刊物刊号,随意办刊,造成科技期刊资源严重浪费。甚至一些期刊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超越办刊宗旨及范围刊载论文,存在买卖版面、页数增多、违规增刊、虚假引用、“假刊”等现象。

1.2资源配置低效、数字化质量不高

目前,科技期刊数字化范围越来越大,但数字化内涵似乎没有被真正把握,存在资源配置低效、数字化质量不高等问题。突出表现在只是把学术文章简单地复制粘贴到网站上,或是利用电子出版社,简单地加入学术期刊数据库而已。而出版社又是以盈利为目的,相互之间恶性竞争,合作水平较低,重复建设数据库,造成了极大资源浪费。例如一些高校学报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有效推动数字化转型,但大都依托学校的门户网站建站,没有自己独立的顶级域名,即便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但显示的域名网址也是学校的二级域名网站。这些网站部分存在功能不完善、内容粗糙单调、信息量小、更新不及时、服务功能差、知名度低、维护不善等问题。还有一部分网站仅静态展现期刊信息,完全是纸质期刊的延伸和附庸,没有动态全文检索和互动交流,甚至网站上期刊简介、征稿指南等数据还停留在几年前,完全没有更新,访问量小,影响力弱,更谈不上和国际期刊竞争。再如在线投稿和审稿是科技期刊数字化最重要的两个条件,在随机抽取的500家科技期刊网站中发现,仅有267家实行了在线投稿和审稿系统(占53.4%),可以看出,数字化程度还比较低。特别是社会科学类期刊,仅有39.1%实现了在线投稿和审稿系统。此外,笔者在模拟投稿中还发现投稿系统存在内容设计不完善、结构设计不完整、系统安全性低等一系列问题。

1.3专业技术欠缺、人才储备不足

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在表现形式上换上了“数字外衣”,但毕竟是数字产品,需要通过数字技术来实现。科技期刊过去立足传统纸质出版,编辑团队往往是内容编校方面的专家,而数字技术与他们专业毫不相干,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数字技术和相关人才短缺障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这样一条鸿沟,科技期刊如若不更新和转换人才结构,解决技术人才稀缺问题,不可能真正实现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

2化解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中问题的建议

2.1坚持“内容为王”,狠抓载文质量

期刊的质量就是期刊的生命。不管科技期刊以何种形式发行,提升载文质量都是核心问题,不能顾此失彼、本末倒置。数字化转型也只是包在外面的壳,核心价值还是论文质量。期刊论文要坚决杜绝关系稿、人情稿,必须坚持原创性和前沿性。提升载文质量要做到以下几点:1)期刊主编、编委要深入全面了解学科的发展信息和前沿热点,制定好选题,打造自己特色栏目,人无我有,人有我优。2)要积极参与和组织学术论坛、专题讨论等学术活动,密切编者和作者、编者和读者的交流,不断丰富办刊资源。有优秀的作者才能有优秀的稿件,高水平的作者队伍是提高稿件质量的根本保证,要建立方便作者投稿和沟通交流的渠道,广泛吸引海内外学者积极投稿。3)构建一支国际审稿专家队伍,着眼实际,放眼未来,实施动态管理,使之成为科技期刊提高质量的有力支撑,有效利用专家来组织审稿工作。4)一流的科技期刊需要一流的编辑人才来保障,“玉不琢,不成器”,一篇学术论文只有经过科技期刊编辑加工、美化,才能成为高质量的文章,因此,科技期刊要凝聚高素质编辑人才,尤其是掌握数字技术人才,要切实“以人为本”,磨刀不误砍柴工,下最大决心,尽最大努力,吸引和汇集人才。

2.2完善政策法规,改革管理体制

面对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带来的网络非法转载等涉及到著作权问题日渐突出,现行的政策法规有待补充和完善,以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保证数字化转型健康可持续发展。纵观我国相关政策法规,对于著作权问题还是存在诸多漏洞,比如:1)对数字网络的立法多而杂,并且往往是多部门分头制定、交叉执法,缺乏统一执法协调机构,严重影响了执法力度。2)相关著作权法规定侵权要赔偿损失,但损失额如何计算、间接损失是否赔偿等,未作具体规定。3)我国法律法规肯定了著作权保护措施的合理性、合法性,但却没有明确规定著作权人是否有权采取、怎样采取保护措施。4)著作权法修订周期较长,且缺乏前瞻性,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总之,数字化转型给著作权保护带来了挑战,我们必须尽快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其次,科技期刊评价体制也要改革。我国是科技期刊产出大国,仅次于美国,却不是期刊强国。科技期刊利于科技工作者交流成果、扩大视野、启迪思路,对于社会发展和进步有着重大贡献,实施宽松的登记制度无可厚非。但应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实施退出机制,以评促建,宽进严出,加强监管,优胜劣汰。建议成立科技期刊评审委员会,定期对期刊进行综合考评,按照一定比例末位淘汰,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当然,评价体系应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原则,评估内容可增加社会信誉度、读者认可度,最大程度地实现全员参与,全力以赴。

2.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科技期刊开放程度

一是在投融资渠道上,数字化不同于传统纸质出版,无论是人员培训、网站管理、平台开发,还是后期维护升级等,都需要强大的资金、技术支持,这是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我国大部分科技期刊都是依赖政府的财政拨款,为鼓励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政府必须予以经济政策扶持,如减免税收、提供贷款等。另,结合当前市场经济形势,政府部门可进一步放宽科技期刊的投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民间资本甚至国外资本进入科技期刊经营领域,此举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科技期刊经费不足的现状,也可借助市场力量优胜劣汰。二是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数据库,也应以开放的心态,面向市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摒弃门户之见,积极与外部接洽整合,加强沟通合作,向集约化、集团化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避免各自为政。

2.4创新办刊和营销模式

科技期刊在保持自身特色,提高自身质量的基础上,应拓宽期刊数字化平台,努力创新办刊策略和营销模式,扩大自身影响力。目前一些科技期刊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和国际接轨,值得借鉴。例如《地球科学》编辑部和国外著名出版公司Springer合作,允许Springer公司在国外销售《JournalofEarthScience》(《地球科学》)的数字资源。这是走“拿来主义”道路,利用一些国际著名公司和出版机构进军中国的同时,和其进行数字出版合作,加入其数字出版平台,利用国外出版机构的国际影响力,扩大自己期刊的国际影响。再如中国兵工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DefenceTechnology》(《兵工学报》)与Elsevier国际出版集团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其ScienceDirect网站在线学术平台,以开放获取(OA)形式向全球读者呈现,快速提高了国际影响力,向国际一流期刊迈进了坚实一步。国内期刊和国外出版集团合作,利用其拥有的技术资源和数据库,以及成熟的用户群,使科技期刊进行世界范围内网络在线投稿和审稿,拥有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性稿件和同行评议,扩大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影响。

3结束语

在科技信息带动下,数字出版的春天已经来临,科技期刊发展面临良好机遇。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如何把握时机,如何走开数字转型之路,科技期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无法预测此次变革经历的时间,激光排版技术的出现也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把15世纪延续下来“铅与火”模式完全淘汰。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紧随数字发展潮流,与时俱进,站在高起点、树立新目标,不断追求卓越,不停努力前行,勇攀科技期刊的至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