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众包模式的优势与应用

学术期刊众包模式的优势与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众包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替代了原来的外包。21世纪初美国《连线》杂志的一位记者JeffHowe率先提出了众包的概念,他把众包定义为一个企业或组织机构将应由员工做的工作,通过自由与自愿的形式将其外包给非特定的(通常是大型的)大众网络的做法。众包是一种多人参与的在线活动,发起者为企业、个体甚至是非盈利机构,他们公开向社会召集一群不同特点的个体自愿参与某项任务。虽然在相关文献中没有对众包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界定,但是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众包模式是发包方借助互联网这个大平台,将其任务到这个平台上,接包方通过竞争方式获得任务,并接受发包方的一定报酬,最终完成发包方的任务。众包在国外发展迅猛,与外包的对比发现,它不仅仅是一种低成本策略,而且比起最具才华、最专业的人员,数量庞大而多样化的兼职群体,总是能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是众包的中心理念。

1众包的优势与应用

众所周知,技术的发展方向就是成本更低、速度更快、体积更小、使用更方便。众包的发展是以互联网为前提的。最早的网络众包平台之一是InnoCentive,发包方将其任务到这个平台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支付较低的成本就可以获取大量的人力资源。他们通过竞争获得承包任务的权利,这样一来公司发包对象的选择范围扩大,并且能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据国内外统计数据,通过众包方式得到的创意与方案的费用比专业的公司与机构少很多,甚至是它们的1/10。以亚马逊为例,企业雇佣专业人士制作网站要花2万元,而通过众包模式只花费2000元。著名的MATLAB软件,其公司通过“MATLAB竞赛”的聚集机制吸引了高智商的程序员。大众通过互联网平台在查询众包任务过程中,不仅能发展自身兴趣,还能通过完成任务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与自豪感。很多网民更加享受参与社区的过程、受到别人的肯定以及虚拟社区存在感。国外几乎所有参与众包项目的人员都具有2个共同属性,即参与者不是冲钱来的,他们贡献的是业余时间。众包模式的应用首先是从国外开始的。媒体———出版、电影制作、摄影和音乐,在美国是这项活动的先锋。我国最早尝试众包出版的领域是图书翻译。我国众包模式主要应用于企业管理或创新之中,近几年来在相关文献中,我们发现众包不断应用于文化创意产业、图书馆、翻译以及地理信息采集等领域中。

1.1众包翻译

众包翻译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应由企业员工翻译的工作包给自愿翻译的志愿者们,共同完成翻译工作。早在2007年世界著名的社交网站Fa-cebook的翻译志愿者通过网络完成的工作量大大高于世界专职译员完成数量的总和。这一结果验证了众包翻译的成功。在我国,很多网站也在不断地探索与尝试众包翻译,例如译言社区的译言网以及新型社交网站的东西网。与传统的翻译工作程序相比,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将原来文章分成不同段落,然后通过相关平台将这些翻译任务包给业余译者,最后将这些译好的段落进行整合。在这期间翻译任务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其翻译速度是传统翻译者无法相比的。不同专业的人士各显所长,更重要的是这些译者完成众包任务后得到的是一些积分或评论,其目的是体会知识分享的乐趣而不是为了物质利益。正如王力鹏所指出的,众包翻译最大的优势在于任务完成速度快、成本低。可见,众包翻译满足了大众对跨文化交流的需要,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

1.2图书馆众包模式

世界上最早应用图书馆众包模式的是澳大利亚的图书馆。2006年1月通过Flickr社区平台,将收集反映本国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照片的任务发到此平台上,最后收到照片10万余张,其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2008年8月,澳大利亚图书馆以图书馆网站为平台了校对任务,3年以后大众完成了工作量的3/4以上。图书馆众包模式在澳大利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带动了图书馆众包模式的潮流。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美国、苏格兰、威尔士、新西兰的国家图书馆以及纽约的公共图书馆都采用了众包模式。

2学术期刊引入众包模式的先行者

众包不是一个单独的战略,它是众多方法的一个概括性描述。众包在国外之所以富有生机,其核心是“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Google的搜索引擎不仅用众包排列搜索结果,而且在各个方面依赖大众的贡献,并且不用质疑众包的效率;但这不意味着众包是一件简单的事。它是全新的生产方法,引领人们进入新领域。在众包法则中,正确的模式、适合的大众、恰当的激励和任务的分解是众包项目设计中必需的路径。以学术期刊的评审环节为例。同行评议是对某项知识产品进行评价的活动,也是科学界普遍遵守的评议准则。学术期刊论文同行评审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英国皇家学会刊物《The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oftheRoyalSociety》的创刊时期。至今,同行评议已是学术期刊出版的基石。同行评议的“同行”是从事该领域或接近该领域的专家,同属于某个科学共同体。他们依据科学共同体大致相同的范式评议,一般不会出现夏虫不可语于冰的情形。为保持同行评议的公正性,学术期刊评审普遍采用回避原则,评审人匿名、被评审人匿名、双匿名评审制度,旨在克服因人际关系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同行评议是基于已有知识而进行判断,与科学研究的探索求新的特质存在冲突,同行评议确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实践中,由于同行评议专家的工作负担重、精力投入不足,甚至由自己的博士生代为审稿,有的评议并不严谨;有的评议专家不重视,审稿意见存在随机性和时间延迟;有的论文作者研究成果是评议专家要做的方向,评议专家不愿意让其。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证同行评议的公正性、时效性,越来越多的国外期刊开始尝试开放式的审稿方式。近日,德国学者、化学期刊《Synlett》的学术编辑BenjaminList和他的研究生助教DenisHofler,为提升同行评审的效率与客观性,采用了“优选众包同行评审”办法。他们搭建了一个论坛式的评论系统,召集100位学者参与这项审稿试验。评审人可以对提交的论文进行匿名评论,还能就彼此的评论加以讨论。作为对比,这些论文同时用传统方式进行同行评审。论文作者和期刊编辑共同对这2种方法的优劣做出客观评价。结果是百人组胜出。尽管编辑认为,将论坛上的评论进行整合写进报告比较麻烦,但就总体而言依旧十分高效,论文作者对审稿结论深表满意。论坛是开放式的,每一个评审者都能看到评论区里之前评审人留下的评论,而且评论区有关闭时限。评审参与者只有2个选择,要么尽快写评审看法,要么永远不参与评审。百人组在几天内就能完成的评审,传统组则通常需要4~6周。尤其是,相比于传统的2~4人组的评审结果,百人组的评论明显更有分量,且更为实用。众包评审的每一位评审员可以专注于自己深耕的领域,并给出中肯评述。与此同时,所看到的其他同行给出的评论,避免了重复劳动,也让评审人不至于面对自己并不十分熟悉的领域还要尝试着审稿。倘若某位评审员搞错了某个概念,其他的人还可以很快进行纠正,可以说整个评审过程更接近于集体讨论。目前,List团队还没有正式发表试验结果,但《Synlett》期刊已经对所有投稿的论文启用了这项新的评审机制。学术期刊是传播学术成果、开展学术交流、推动学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突破普通高校学术期刊规模小、散、弱的局限,编辑部门需要有在新平台上创新内容的能力。有学者提出了互联网平台外包模式,满足刊社的外包需求,提高社会编校资源的利用率。基于众包大于外包的数量选择优势,众包可以具有规模化“社区型”工作模式,解决学术期刊编辑因人员编制紧、任务重,被动传播,影响小等问题,致力于营造期刊品牌。诚然,众包不是免费的午餐。它没有传统形式的奖金,经济上的回报不是大众的首位需求,劳动付出的过程就是它的意义所在。人们希望的补偿就是拥有个人贡献权。因此,培育社区,是学术期刊编辑专心的环节,由此才能拥有充满热情与活跃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