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期刊编辑自我管理

医学期刊编辑自我管理

近年来,为了推动医学的发展,科学研究在医学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科研水平已成为评定医务工作者能力的重要标准,论文的发表情况影响其职称的晋升。随着医务工作者的高学历化,其科研水平也不断提高。医学期刊作为记录医学知识、传播医学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其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科技期刊编辑呈现高学历化,2009年数据显示,中国科协科技期刊队伍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35.1%,本科及以上学历占46.2%。而在医学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医学期刊对编辑的学历要求则更高。而且,期刊正面临数字化、集群化、国际化的变革,编辑承载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因此,医学期刊编辑须从编校技能、专业知识强化,身心状态等方面做好自我管理,以适应当前形势,进而促进期刊的发展。

1编辑素养的提升

1.1编校技能

编辑和校对是编辑从业者的基本工作。目前许多医学编辑不是编辑学专业,而且即便是编辑专业出身,编辑和校对技能也需要不断学习和强化。就如医学一样,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必须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临床实践,才能很好地理解学到的知识并熟练运最重要的是不断实践与运用。在实践过程中,还应勤用。因此,要提高编校技能,尤其对于初学编辑来说,最重要的是不断实践与运用。在实践过程中,还应勤思考、多学习,积极参加培训,在工作中常翻看汉字、标点符号、量和单位等编辑规范。由于不同作者、不同文章中经常有不同的语句、格式或图表问题,对于从事编辑工作年限长的编辑来说,时常翻看编辑标准用书同样重要,必要时与同事或同行讨论,每年参加出版专业培训。对于不易解决的语句问题,编辑不应放任不管或退却,而应通过分析语句结构、查阅词汇的含义等方式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进步,并逐渐得心应手。对于校对,在编辑认真仔细核对的基础上,也应注重容易漏掉或改错的标点、多字、错字等,如漏掉英文句号“.”。“既……又……”中“既”写为“即”,还应总结排版人员容易改错的地方,在校对时加以留意。

1.2初审

初审是编辑日常工作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新的稿件,编辑应及时进行初审,排除涉嫌学术不端的稿件;对于符合投稿原则的文章,通过在中国知网、万方等系统中输入关键词,了解相关方面的研究,判断该文章的创新性、科学性[3]。通过初审,筛选出较优质的论文送外审。对于退修或退稿的稿件,尤其是退稿的稿件,应理由充分,明确告知作者退稿理由,是资料、研究方法、内容完整性还是创新性原因;对于不符合写作规范的稿件,应将本刊要求和稿件存在的问题耐心告知作者;对于不能决定作何种处理的稿件,可通过编辑部讨论,经领导审阅后做决定。初审时不应由于外在因素(如作者学历、单位、年龄等)对稿件产生偏见,而将其退稿[4]。若作者对退稿意见或退修意见提出异议,编辑应认真听取作者的合理分析,意见若不统一,应耐心解释,需要时送外审,请专家给出详细的意见。此外,由于国内职称评定中论文占较大的比重,且不同等级医院的医疗水平有差异,导致不少研究为重复工作且质量参差不齐。在这些看似重复的研究中,也可能存在诊断、治疗方法或研究对象选择的差别,很容易因其涉及的疾病既常见又是研究的热点而在初审时做出错误判断,导致优秀稿件流失。

1.3选题策划

选题和组稿是提高期刊质量及影响力的重要方法。医学知识分类多而精细,医学手段多样且进展速度快。编辑选题时需要精准判断、搜集知识、掌握最新进展,与专家沟通,进行策划。选题的基础是编辑对知识和学术热点的把握,除平时的知识积累外,前期可能需要大量调研。编辑要耐心做好前期准备,并做好与专家沟通的准备,充分了解专家在该领域的贡献和影响力。

2学术素养的保持

科技期刊编辑不仅要熟练掌握编校技能,还要能识别内容是否创新、思路是否合理、方法是否科学等,这就要求编辑不断提高学术素养,增加知识储备,了解科研动向、学术进展。

2.1医学知识

医学编辑一般具有医学背景,一部分既是编辑又是临床医生,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编辑脱离临床。因此,医学编辑除参加编辑出版相关会议、培训班外,还应学习和巩固医学知识。1)及时复习和巩固医学知识。2)平时工作过程中有任何疑惑的地方,要向作者或专家请教。例如,编辑将“阴/阳性预测值”理解为“阴/阳性率”,而两者计算是不一样的:“阴/阳性预测值”以全部阴/阳性样本(包括真和假阴/阳性样本)为分母,“阴/阳性率”则以样本总量(包括全部阴/阳性样本)为分母。编辑在与作者的多次沟通中,加深了对这2种定义的理解,从而避免以后工作中因类似不解而导致编辑错误。此外,通过与作者沟通,还有助于论文的完善或及时发现潜在的学术造假。3)通过国家科技计划申报中心网站关注科研项目申请情况,通过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网站等优秀的医学期刊了解科研动态、热点、前沿、进展。4)由于医学杂志社一般由医院主办,编辑部设在医院内,这为编辑学习、增进医学知识提供了便利。医院各科室常开展学术会议,国内外医院领域的专家常有参与,编辑可以及时了解到会议时间、地点信息,了解后可在工作之余旁听。5)每个医学编辑应该有很多医学领域的朋友,他们在微信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场所的信息往往较为专业和前沿,编辑可多多关注、阅读。此外,有条件时参与科研也可以很好地提高编辑对医学的认知。

2.2英文编辑能力

目前,大多数医学论文有英文摘要,国内有些杂志还有英文版,而且期刊正在向国际化、开放化发展,要了解学术动态和进展也往往需要阅读英文文章。因此,医学编辑要不断学习英文和专业英文,提高英文编辑能力。对于医学编辑来说,较高的英文水平还有助于识别抄袭英文文献的文章,更好地避免学术不端;而良好的医学英文编辑能力可避免编辑部另请外部人员作为英文编辑带来的不利,如另请编辑增加了编辑部的经济支出,外部编辑不熟悉本刊造成效率较低、联系不便等。编辑可通过多阅读英文文献、遇到生词及时查阅并有意识记忆、学习英文编辑的编辑手法及日常积累提高英文编辑能力。

2.3统计学知识

研究数据必须经过统计学处理才可以得出结论。相同的数据使用不同的统计学方法处理可能造成结果不同,统计学方法应用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医学期刊编辑要加强对统计学知识的学习[6]。尽管编辑在大学或研究生期间学习过统计学,但由于统计学方法多样、复杂,编辑对其的理解大多有限。因此,统计学可能是编辑处理论文时的难点。编辑可通过阅读审稿专家意见,遇到问题多查阅或请教专家、作者,提高对统计学方法的理解,以识别专家因工作忙等原因审阅稿件时未发觉的问题。例如,编辑遇到回归分析中相关系数无正负的问题时,经与作者沟通,作者做出修正。

3自我激励心态的养成

态度是做好任何一项工作的前提。对于编辑来说,其社会地位不高,如果自己都轻视自己的工作,就更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编辑应首先做到“做这一行爱这一行”。许多编辑刚开始工作时是充满热情和期望的,但随着对编辑工作、出版现况的了解,编辑对工作产生抗拒心理,工作态度逐渐消极。李广宇等研究发现,科技期刊编辑的情绪疲倦感、工作冷漠感、个人工作无成就感明显,其中以无成就感最为突出。编辑社会认可度较低是事实,那是因为编辑做的是幕后工作,编辑应首先认清并接受这一点。医学期刊是传播医学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而医学编辑工作是保证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正确传播重要一环。因此,编辑应调整自己的工作心态,端正自身的价值取向。此外,医学编辑对工作的迷茫可能源自工作内容的单调和枯燥、对能力提升空间的质疑,这时应主动参加各类编辑培训及学术会议,有机会时也应参与编务、排版、采访等其他相关岗位的工作,丰富工作内容。在此基础上,与同事和睦相处、多交流也有助于调整消极心态。

4服务意识的强化

目前,国内医学期刊编辑与作者的交流相对专家更多。编辑是作者所投稿件的直接负责人。编辑与作者实际上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杨美芳等指出,“没有一流的服务态度和精神,办不成一流的期刊”。编辑服务作者除提高编辑能力外,还应体现人文关怀。如作者经常询问本期刊对稿件有什么要求、什么时候可见刊、版面费怎么收等共性问题,编辑反复回答不免产生不耐烦情绪,这时编辑应从作者的角度考虑,可能是作者初次投稿或因年纪较大对网络不熟悉等原因,避免让作者产生不愉快体验而对期刊产生偏见,往后不愿再向本杂志投稿。有时为了符合出版规范或使表达更准确、清晰,编辑可能在结构或文字上做出较多改动,有些改动之处可能不符合作者的观点或作者不理解,作者会提出异议,尤其是作者的异议明显不合理时,编辑应以提高文章学术和写作水平为目的耐心解释,不应该嫌麻烦或怕担责任将错就错。此外,及时退稿、温馨退稿也可体现编辑对作者的人文关怀,退稿时可首先感谢作者来搞,还可在结尾用祝福语等。总之,编辑应认识到“作者是自己的衣食父母”,以感恩的心态在工作的各方面体现对作者的服务意识。

5自我健康的管理

编辑在长期的工作中容易出现身体不适,如:眼睛干涩甚至近视加深,这与长时间伏案工作有关;腰部不适,与久坐有关;颈部不适,与长时间低头阅读有关;精神紧张,与工作强度有关。编辑是细致活,医学期刊编辑更经常需要前后核对数据,这需要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尤其当稿件多或时间紧迫时,编辑容易出现上述不适。因此,编辑可通过望远、闭目休息或做眼保健操避免眼部不适;通过采取正确的舒适的坐姿、经常起来少许活动避免腰部不适;通过经常活动颈部或抬高稿件位置缓解颈椎及颈肌紧张;通过改善工作方式,如将数据复杂的论著与数据简单的个案报告或综述交替编辑;合理安排时间,如选题前做好充分准备或按计划处理稿件等。工作方式的优化需要不断探索和学习,按照一定流程寻找好适合自己的节奏,对于预防上述不适会有积极作用。

6结束语

医学诊疗手段迅速发展,医学工作者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同时,期刊也正在面临数字化、集群化的挑战,对医学期刊编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医学期刊编辑不仅要有优秀的编辑素养,还要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医学期刊编辑应从编辑能力、学术水平、沟通能力等全方位提升自己,做好自身健康的管理,保持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培养创新意识,进而促进期刊的特色化发展,并推动医学的进步。

作者:姬静芳 贾泽军 叶婷 廖晓瑜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