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的意识

农业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的意识

农业科技期刊对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起着重要作用,是农业领域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桥梁,它通过农业科研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促进农业整体发展。当前中国拥有农业类期刊约1400种,相关农业专业共27类。作为农业信息在社会各界传递的重要载体,农业科技期刊记录了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是衡量国家科技创新水平在农业领域的重要标尺。编辑不同于其他行业,作为新闻传媒的一种职业,通过文章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科技进步和加快生产力发展,是人类文明中的一类特殊行业。农业期刊编辑不是一项简单的机械的修饰工作,而是构建在原作者劳动成果上的服务创新劳动。现今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高速发展,知识传递速度加快,这更加重了农业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成为一名农业科技期刊编辑,不仅需要储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更全面的技能来迎接新环境下的竞争与挑战。

1创新和服务意识

在社会高度重视知识经济的环境下,创新被认为是灵魂。编辑工作尤其要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思维。明确学科的发展态势和方向,抓住热点、焦点、难点。了解国家和省部级基金和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跟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的科研动态,及时报道科研人员的新发现、新方法和新理论等具创新型的科研成果,突显农业科技期刊在农业领域内的权威性、前沿性、导向性、实用性。科技期刊不仅是科技工作者学习交流的平台,而且是获得前沿知识的主要途径和得到学界和社会的认可,进而获得相应的著作权,受到法律的保护的前提。科技期刊编辑应当具备足够的敏感性,对知识创新程度有着较快的反应,在获得创新信息后要实时对材料进行选取、加工、处理,用规范文字完整记录,保证时效性,为投稿作者争取首发权。同时,应及时了解农业研究领域的科技动态,凭借自身对科研创新信息真伪的鉴别能力,对获取的创新信息进行检验,了解相关文章的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避免文章的重复发表,保证信息的创新性和准确性,加速创新信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农业科技期刊编辑还可以74通过期刊向读者提供信息服务,成为科技与应用、生产与消费服务、创新知识及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媒介。作为纽带,编辑还连接审查者、作者、读者,实现产学研结合,加快技术市场的繁荣,推动知识理论的创新,做好科研与生产力之间的纽带作用,总结和整理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加快转化为生产力,加快创新,服务于农业生产。

2标准化意识

长久以来,科技期刊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编排问题,不同的期刊采用不同形式的编排,这就造成了科研期刊编排混乱。在全球化的今天,当科技期刊运用到国际交流时,编排标准化就变得尤为重要了。标准而统一的排版格式,方便于国际交流、互相查看,促进了人类社会科研的发展。期刊标准化就是要采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法定计量单位,标准化的核心是科技期刊编排格式的标准化。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期刊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先后制定了30余种与科技期刊有关的国家标准,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科技期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和传递,充分地发挥了科技期刊的功能和作用,使我国的科技论文进入国际重要科技情报检索系统的数量越来越多,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与国际标准的差距越来越小。科技期刊标准化包含很多方面,比如:期刊开本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期刊开本标准化,这涉及到期刊的交流、保管、美观和实用。二是刊名要求明确、简洁、醒目。应方便他人引用和记忆,期刊名应当避免繁琐和过长,并且,刊名一经确认,在规定的一个较长时间内不能轻易变更。三是标准的期刊标志代码。任何一个期刊都应该具有一个唯一的、被全世界公认的标志代码,以供期刊的发行、收藏、管理以及检索机构检索,它有利于推动我国科研期刊国际化进程。四是名词术语和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对名词术语和法定计量单位的标准化它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

3网络意识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已经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全面普及。编辑工作也逐渐紧跟时代潮流,很多编辑部开始在网上进行自动化办公,在网上可以进行信息传递、刊样校对、编辑审稿、文字加工等一系列编辑工作,提升了编辑质量和速度。如果不能及时学习适应网络化工作理念和方法,就会逐渐失去核心竞争力,从而被时代淘汰。互联网、电视、期刊、报纸等传媒方式都被新时代烙上了全新的网络信息化烙印,编辑手段也变得多样化创新化。因此,农业科技期刊编辑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及时适应时代的变革,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化时代到来的21世纪,尤其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化逐渐渗透到编辑工作中的大环境下,合理运用网络资源,改变原来通过邮件、电话和拜访等形式的约稿或组稿方式,充分的运用互联网络工具,采用QQ等社交软件、电子邮件和论坛等形式,提高工作效率,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