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在民族文化传播策略

翻译在民族文化传播策略

摘要:

翻译的过程实际是信息传播的过程,也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借助翻译进行传承和传播,争夺生存权。基于此,以少数民族文学为例,以翻译为视角,探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策略,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传播生存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翻译;有效传播;动态传播;真实传播;整体传播

引言

从本质上来看,翻译实际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传播活动,在语言符号的转化过程中,其中的文化信息也得到了扩散传播,[1]因此,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传播生存完全可以借助翻译这一手段。传播是人类借助符号交流信息的活动,民族文学的翻译就是把民族语言或者汉语等语言符号中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信息进行跨文化的传播,即民族文学中的民族文化信息在目的语境中的传播。少数民族文学是民族的重要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翻译对民族文化传播和民族形象宣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族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取决于目的语受众对源语民族的文化认同,[2]怎样引导目的语受众对源语民族的认同?创作者的民族认知差异决定了其作品中民族文化传播的动态差异,怎样把握创作者的民族认知,把握传播动态?作品所涉及的民族表达和所体现的民族特色决定了民族文化传播的信息真实性,翻译如何挖掘作品的民族个性化信息?翻译中民族文化的完整性移植直接影响文化传播中民族形象的整体塑造,如何形成民族形象的传播?解决了这些问题就解决了民族文化的传播生存问题。

一、有效传播:消除文化冲突,引导民族认同

信息传播有源头,自然也有终点,受众是信息传播的归宿,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程度直接关系着信息传播的效果,翻译是信息传播的过程,是源语中的文化信息向目的语受众传播的过程,因此,从传播效益看,少数民族文学的翻译必须要考虑受众的文化接受特点,尊重受众的民族信仰和民族习惯,引导受众对源语民族的认同。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文化之间的差异构成了民族之间的差异,民族文化的不同体现在民族信仰、民族风俗、民族思想意识观念等各个方面。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化上的差异直接在民族文学中表现出来,因此,对少数民族文学进行翻译时,民族文学中的民族文化信息自然也在目的语境中传递出来。从民族文化有效传播视角看,英语是国际通用语,民族文学的英译自然是本文探讨的重点。而对于英语语境中的人群而言,其文化系统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系统并不相同,生活习俗、信仰禁忌也各有不同,在民族文化系统中看起来正常而自然的信息有可能就是英语文化系统中的禁忌。因此,基于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必须要了解目的语受众的文化系统,尊重目的语受众的文化信仰和文化习惯,以此引导对源语民族的认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了解并尊重目的语受众的民族信仰。英语民族一般信仰上帝,而少数民族的信仰则多种多样,或万物信仰、或佛教、或伊斯兰教,或者是无神论,信仰上的差异便会导致英语语境下的受众对民族文学的意指产生歧义,影响对源语的民族认同感,因此,翻译时需要加以说明。二是了解并尊重目的语受众的色彩喜好。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色彩喜好,而英语语境中的民众对于色彩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因此,在民族文学中的色彩问题也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分歧,在对少数民族文学中的色彩进行翻译时也需要注释说明或者实现避忌。三是身处西方文化影响中的英语语境民族一般具有契约精神,契约是西方社会的秩序维系,而对少数民族而言,民族社会的秩序往往依赖于建立在民族伦理道德观念之上的村规民约,这种社会意识的不同自然会影响受众的理解,因此,翻译时要采用合适的手段加以说明。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从民族文化推广和传播效果看,必须注意对目的语民族的尊重,考虑其民众的文化取向。对于受众文化取向的关注需从两个方面来着手,首先是从整体上明确英语民族的文化观念,从英语民族受众的文化观出发来反观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观点和现象,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并能很好地考虑两者之间的相容性,允许文化差异的存在,消除文化层面上的冲突。其次是英语民族民众也因社会阶层、认知结构、年龄层次、文化水平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受众群体,不同群体对文学的需求存在差异,因此,在民族文学的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目标受众的阅读特征,对译文进行合理地调整,从而使民族文学的翻译更加具有针对性,强化传播效果。

二、动态传播:把握创作心理,传播民族认知

信息传播的过程是信源经过信道最终到达信宿的过程。民族文学所使用的语言为民族语言或汉语,每一种语言都表征着一种文化系统,从汉语到英语或是从民族语言到英语,都意味着从此文化系统到彼文化系统,因此,民族文学的翻译过程也是跨文化的交流过程,相对一般信息直接传播的过程,民族文学的翻译更加复杂,需要经过作者到译者再由译者到读者的过程,增加了中间环节。虽然增加了环节,承载信息的符号也发生了变化,但是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翻译后的信息仍然要保持其原有的真实性,只有这样,翻译后的信息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的真实反映。作者是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作者的心理状况和文化素养决定了作品的原始面貌,因此,必须要对作者的相关状况有所掌握和了解,才能使翻译后的信息真正传递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3]对民族文学而言,除了每个作者有自己的主观认知习惯和文化素养之外,民族背景是民族文学作者的共同特征,因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和生产方式各有不同,每个作者的民族心理也各有不同,这样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生活背景直接影响着作者对民族文化现象的理解,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意识,因此,不同民族作者的文学作品都承载着不同的民族认知信息,按照传播的真实性要求,基于作者的民族背景及作者个人的主观认知和素养来理解作品,可以使文学作品中的信息传播更加贴合所要传达信息的真实面貌。因此,少数民族文学翻译要把握作者的创作心理,研究创作者的民族认知,这样的文化传播才是真实的、有效的、民族的。对于民族文学翻译中作者的民族背景把握可以从作者在民族生活的时间、在少数民族所生活的地区、所接受的教育等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作者在民族生活的时间。虽然有的民族作者族别是某个民族,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作者可能并未在民族所在区域生活,或者是短暂的民族生活,在此前提下,作者对于民族的理解就不会像长期生活在民族地区的作者具有深刻的民族心理,因此,在其作品中,民族身份对其作品的影响自然也是有限的。其次,从作者生活的地区来看,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主要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延续。在城市生活的民族作者由于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其对于自身民族的认知及其民族文化心理相应也是不同的,和真正长期与民族民众共同生活的民族作者相比,其对民族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因此,其在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现象的认知也是有所差异的。最后是民族作者所受的教育,从当前民族学生的教育来看,民族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并不是以民族文化教育为主,而是以主流文化为主,对于民族文化的重视在各个民族地区有所不同,因此,民族学生所接受的民族文化的影响也各有不同,特别是在民族作者后期的文化教育过程中,基本上已经脱离了民族文化的氛围。每个民族作者所接受的教育情况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对其影响也各有不同。了解创作者的民族认知,通过翻译其作品进行文化传播就会变得真实有效,也会让受众动态地认识少数民族文化,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三、真实传播:关注民族表达,传播民族特色

信息传播的目的在于交流和沟通,少数民族文学是少数民族民众生产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意识文化的总结和升华,物质基础的民族性决定了在此基础之上的民族文学自然也脱离不了民族特色,这种民族特色也是民族文学与其他文学所区别的根源所在,也因为这种民族特色中所隐含的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不同,才使得民族文学具有对外交流传播的价值。翻译的目的在于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不同文化各有不同的特点,英语文化与民族文化是不同的文化种类,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通过翻译,才能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进步,因此,对于民族文学的翻译而言,不必要也不能在英语语境中改变民族文学作品的民族特色。另外,从传播的信息真实性来看,民族文学的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学的特征,因此,民族文学翻译中民族特色保持是必须保持的重要内容。民族文学无论从创作者视角还是从作品视角看,都是对民族生活和民族思想的真实表达,这种民族表达主要体现在作品内容所反映的生活习惯、思想意识、语言习惯、民族风俗等方面。另外,作品形式也是民族文学特征的重要体现,因此对于民族文学翻译中的民族表达的理解和民族特色的传播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首先是作品形式和遣词造句方面。民族文学有多种形式,诗歌、小说都是民族文学常见的文学形式,不同民族因语言习惯、文化基础和文化水平各有不同,其所常用的文学形式各有不同,如回族的叙事诗是回族文学中较为突出的文学形式,虽然形式简单,但是简洁通俗的诗句却是回族民众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也是回族民众语言习惯的真实反映,因此,在翻译中保持相应文学形式有利于民族文学民族特色的保持。由于不同民族的语言习惯不同,反映到文学中便会出现与其他语言系统不相同的遣词造句方式,对于相关修辞及词语的恰当处理,可以有效保持其中的民族特色。其次,从民族文学作品的内容来看,民族文学作品中往往展示的是民族民众的生产生活及思想意识形态。由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有不同,各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惯及思想意识形态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在文学作品中都有反映。民族文学的翻译就需要在目的语境中把这种差异真实地表露出来,使民族文学作品在目的语境下同样能够展现其民族特色。

四、整体传播:明确翻译目的,传播民族形象

依据传播的主观动机来划分,信息传播可以分为有意传播和无意传播,无意传播因信息的无意识传播而形成一定的传播效果,有意识地进行信息传播必然是为了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有一定的传播目的存在。翻译活动的进行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翻译活动自然归属于有意传播的范畴。对民族文学的翻译而言,翻译活动的进行要克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各种差异,相对于一般的翻译活动,更加复杂,因此,更需要明确翻译目标,唯有如此,民族文学的翻译才能在有限条件的局限下更加高效。民族文学的翻译目的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是民族文化层面,少数民族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民族文学中蕴含着民族民众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等,民族文学的推广和发展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民族文学的翻译也是民族文化在目的语民族中的传播和交流。[4]其次是民族层面,民族文学对民族的意义主要是从民族文化方面的意义来实现,民族文化是民族发展的血脉,是民族时代传承的维系,而民族文化在英语语境内的传播和推广也是少数民族形象在英语使用群体中的推广和传播,通过民族文学中所蕴含的民族习俗、民族知识、思想意识等各种民族文化在英语语境中所构建的民族形象塑造,英语使用者对民族文学所生成的民族形象也会形成相应的认知,这样通过翻译就自然达到了传播民族形象的目的。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因民族文化的弱势影响,少数民族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少数民族亟需在世界范围内发出自己的声音,证明自身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民族文学的翻译对于民族的宣传和推广有一定意义,而这个意义是通过民族文化来实现,因此,民族文学翻译的逻辑起点是民族文化,终点是民族形象推广,传播和推广民族文化并由此塑造民族形象是民族文学翻译的最终目的。[5]当然,对于翻译,目前存在“归化”和“移植”两种争议,归化观点认为,翻译的过程是再创作的过程,要根据目的语受众的文化取向为原则来进行合理的加工,以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接受。移植观点则认为,翻译通过语言符号的改变,把源语中的文化信息尽可能照搬到目的语语境中,在没有前提依据的情况下,两种观点无高低对错之分,而在传播效果需求下,少数民族文学的翻译需要以推广民族文化塑造民族形象为目的。目的决定方法,少数民族文学英语翻译需要尽可能遵循原语文化取向原则,采用移植方法来进行翻译,从而使英语语境中民族文化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汁原味。

结束语

翻译的本质是传播,少数民族文学的翻译实际是也是民族文学中的民族文化信息在英语语境中传播的过程。因此,对于相关民族文学作品的翻译应依据传播规律来进行,明确翻译目的,保证英语语境中的信息真实,考虑受众的文化差异,最终促进民族文化与他文化的顺畅交流和沟通,为少数民族在多元文化环境下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作者:周瑞珍 康旭平 单位: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姚韵松.翻译理论与翻译伦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4).

[2]申凡.当代传播学[M].北京: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8).

[3]吕俊.研究生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10).

[4]王晓翌.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自然主义精神寓所[J].贵州民族研究,2014,(8).

[5]段峰.民族志翻译与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以羌族文学为例[J].西华大学学报,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