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与城镇化建设协同发展

民族文化与城镇化建设协同发展

一、城镇化建设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贵州城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贵州相当大的地区仍是工业基础薄弱地区,地区间的工业与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不平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贵州实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导致城乡差距逐年拉大,贵州省有限的资源及高质素的人口不断地向贵阳及邻近地区汇集,工厂也向贵阳市汇集,同时六盘水、遵义、毕节等矿产资源丰裕地区工业也获得较快的发展。贵州工业主要集中在北部经贵阳市延伸至西部,而东部的铜仁与南部的黔东南州、黔南州及西南的兴义地区工业仍十分落后,这些地区也是贵州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2009年,贵州城镇化率在2009年大约为30%,贵阳市大约为63%,铜仁地区仅为24%左右,而黔东南、黔西南、黔南地区城镇化率仅为25%左右。为了实现贵州经济整体的跨越式发展,消除二元结构的现状,少数民族落后地区的城镇化建设非常重要。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镇化发展滞后也会增大农村人口对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压力,若不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就不仅阻碍着贵州省城镇化进程,并且导致贵州经济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不能满足贵州整体发展战略的需要。

(二)城镇化建设是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主导产业的培养和更替,城镇化建设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贵州城镇化建设在主导产业上充分发挥贵州能源和资源优势,如贵州的电力、化工、冶金、医药、烟酒、茶叶等,在尽力做大做强工业支柱产业的同时,从贵州当地的经济特色出发挖掘和培育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如旅游、商贸、饮食等产业。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力争形成支柱产业,同时加快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局面,从而带动贵州经济的整体发展。

(三)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吸收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贵州农村人口具有转移成本低、文化适应快、内生动力强的优势。通过城镇化建设来启动农村市场,拉动居民消费需求,扩大内需,促进生产要素和产业凝聚,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也能带动民族地区劳动者素质的整体提升。

(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是民族文化建设的助推器

从城市经济学的一般规律角度上看,农业经济时代向工业化时代转型时期,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必须加快。只有加快城镇化建设,才能有效推动贵州工业经济的率先发展,才能有效聚集人气和才气,刺激当地消费,带动经济发展。只有遵循经济规律,才能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在发展进程中不仅能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且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得大中城市和农村同时受益。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必将缩小西部民族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差异,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同时较好地促进贵州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二、贵州民族文化传承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矛盾

贵州拥有少数民族48个,世居的少数民族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38%左右,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且民族分布具有成片聚居和交错杂居的特点。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有图腾崇拜、巫术祭,有远古岩画、古黔青铜器、寺庙雕刻、蜡染刺绣,还有地戏、阳戏、傩戏等民间艺术,有着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的民族文化特色。侗家鼓楼、苗族吊脚楼、傩戏歌舞、芦笙铜鼓等民族情调具有独特魅力。尽管贵州经济发展进程中意识到贵州城镇化建设有助于推动和提升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活水准,但由于贵州城镇化建设起步晚、情况相对复杂,且缺乏整体文化打造的战略思想,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出现了明显的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城镇化建设同时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性。在城镇化进程中往往表现出缺乏规划性和资源的有效整合、缺乏特色文化宣扬产业。例如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情况复杂,同时有着充沛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这些资源独具特色,难以复制,也是旅游的重要资源和必备资源,但是在贵州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并未将这些丰富独具特色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现状是分布不均,带有点状的特点。因此要使得贵州城镇化建设迅速发展,就必须修建公路,将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连成片,创新地规划独一无二包含了丰富地方文化特色的贵州新型城镇。二是独有的地方特色的文化对城镇建设的融入性不足。贵州地区蕴藏了丰富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其突出的民族特色和红色文化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博大的文化内涵。然而在实际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这些文化精髓并未融入城镇化的建设总体中,没有表现地方特色和文化品位,削弱了贵州文化的内在品质和历史魅力,有些地区甚至对当地的文化遗产肆意破坏,必将造就一个没有个性、灵魂的城市。

三、贵州城镇化建设与少数民族地区优秀文化建设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现代城镇化建设为避免千篇一律、没有民族地区独特个性和缺乏灵魂,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且创新地将内涵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城镇化建设中去。

(一)现代城镇化建设与优秀民族文化传承是贵州城镇化建设的重点

城镇化建设既是初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平台,其发展必然与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一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城镇化建设改变着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文化传统厚重的惯性力量,也坚韧顽强地抵御着对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因此,如何处理好现代城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建设的关系,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中十分突出而独特的关键问题,是建设贵州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城镇建设绝非对立关系,其核心是寻析少数民族文化内核中与现代化发展相契合的因素。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而言,所谓“新型”城镇化的含义,就是尽可能不使民族文化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阻抗因素,而是使之成为推进的力量;在城镇化建设中不使城镇化进程伤害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而是使当地独有的少数民族文化成为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力量。

(二)如何在贵州城镇化建设中凸显民族个性是贵州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城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不能单纯强调城镇建设,更不是一个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问题,其内容涉及面广,不仅涉及经济发展、制度安排,更涉及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及城市的风格等问题。文化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名片,城镇特色是城市个性所在,是城市灵魂的体现,城市个性不仅仅有赖于现代城市建设的需要,更依托于“民族文化、区域特性”而存在,如何正确处理好贵州“现代”城镇化建设与当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如何铸就与时代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城镇建设,更要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凸显。这也是贵州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四、贵州城镇化建设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协同发展策略

贵州城镇化建设重点是处理好现代与优秀传统和民族文化的协调发展,在城镇化建设中必须寻找现代城镇与民族文化的契合因素、探索符合贵州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途径。

(一)贵州城镇化建设模式选择至关重要

贵州城镇化建设模式选择首先应做到五点:一是探索城市规划建设与少数民族风情的结合;二是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如何将多姿多彩、古朴浓郁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三是找准城镇规划建设与贵州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的结合点;四是独特的贵州夜郎文化及独有的红色历史文化如何在城镇化建设中得到准确的表达;五是如何在现代城镇化建设中做到本地区特色资源、优势产业或主导产业的基本导向作用。为达到这五点,就应该要求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既以中国国情与本地实践相结合,同时依托贵州的旅游、少数民族文化、山野菜等特色,大力开发贵州的矿产、能源、中草药、优质的绿色食品等产业资源,实现贵州城镇化多元化发展。

(二)贵州城镇化建设的城市功能选择

一是开发工业主导型小城镇。根据贵州的工矿冶炼、生物开发、农产品加工、民族工艺等极其丰富的特点,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打造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的小型工业园区,不但起到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作用,同时将乡镇工业塑造成城镇化的主导力量。二是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服务型小城镇。贵州旅游资源丰富,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贵州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环境为核心的旅游,重点做好景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生态环境,完善配套措施,提高民族文化表演等软资源,以旅游消费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三是促进商业、金融、电信交通运输、物流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紧扣城市和农村产业的链条如贵州的药材、茶叶、菜油等工业加工,以民族工业和农业结构作支撑,建设能充分体现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民族小城镇。

(三)找准文化定位是灵魂

城市文化定位涉及城镇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理念。它的基本要求是唯一性、排他性和地域特色权威性,是在优化和充分挖掘城市的各种软硬资源的基础之上,提炼城市的灵魂、理念和个性,并升华为城市的战略方向和发展理念。再小的城市也可以是世界性的,关键在于文化定位和建设,正确处理好“现代”城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关系。民族文化中趋于发展的内涵因素是化解二者冲突,建立良性互动发展模式的关键。贵州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定位问题应该根据自己的产业特色和资源特色,同时结合贵州历史文化模式和民族文化模式或者是独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特点等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

(四)注入文化,彰显特色

贵州城镇化建设中以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设一个具有自我民族特色的“小”城镇,在民俗民居上保留、保护、弘扬民族文化是注入文化关键所在。对于贵州而言,丰富内涵的历史以及民族特色文化是贵州城镇化建设的文化基础,要做到发挥贵州优势文化、弘扬和传承贵州多彩的民间民族文化,就必须依托于当地城镇的经济社会、历史文化、自然状况、发展前景等现实状况,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保护好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的情况下,展现贵州文化的独特魅力。以贵州各地原始生态环境和苗、侗、布依族等历史文化积淀为基本,与时俱进地把城镇化建设放在区域经济竞争力下去考察,充分挖掘贵州自然、历史、民族文化等优势,使本地区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采用创新的宣传手段,凸显当地独特的文化品位和魅力,使城镇居民树立文化意识和环保意识。让城镇化民众认识文化的生产力功能,提高彰显当地文化特色的城镇的意识,实现贵州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五)以民族文化产业结构作支撑,认真规划贵州的旅游产业

结合贵州的经济发展特点,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工业化是支撑,城镇化是建设是载体,贵州的城镇化建设必须实现三化之间良性互动。在选择贵州城镇化建设的主导产业时,一是要考虑需求潜力大的产业,二是考虑地方优势产业,三是要考虑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的产业。在发展工业的同时结合贵州当地旅游资源丰富的具体情况,以旅游产业为核心发展城市第三产业。贵州旅游资源丰富,建设以民族风情旅游为特色的民族小城镇条件得天独厚。在发展贵州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应采取的思路首先是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风、民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以贵州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旅游重点。在规划贵州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应该主要涵盖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乡土民俗、民族风情为主的民族村寨游;二是少数民族节目为主要内容的民族节庆游;三是漂流为主的探险游和以农庄旅游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城郊农家乐。这样不但可以带动当地人员经济收入的增加,促进关联产业的发展,而且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同时传播了新的城镇化文化理念。这一产业方式体现了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特点,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另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大批农民从事纪念品、工艺品等商品的加工制造和提供与旅游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服务等经济活动,这样既增加了当地人员的收入,又改变了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进程改变着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文化传统厚重的惯性力量,也坚韧顽强地抵御着这一变革。但现代城镇化与民族文化也有统一的一面,那就是民族文化中趋于发展的内核因素。因此,寻析民族文化中趋于发展的内核因素,化解二者的矛盾,建立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建设良性互动模式,方能促进贵州城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建设共同发展。贵州的城镇化建设在结合当地实际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保留和凸显贵州独有的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等宝贵文化资源,在缩短贵州城镇化建设与发达地区差距的过程中,探索出符合贵州地方特色同时又顺应城镇化经济发展规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

作者:陈晓英 刘映霞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计财处 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