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性

舞蹈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性

【摘要】众所周知,舞蹈一直以来以它独特的魅力闻名于世。近些年以来,舞蹈也在不断地进步着,其特点以及风格也越来越与中华民族文化相融合了。为了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文化,舞蹈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通过对舞蹈的介绍,完整地论述出了舞蹈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性质,具体论述如下文。

【关键词】舞蹈;民族文化;融合性

当今社会,要想让国家不断地得到发展,就要培养其文化的全方位发展。对于一个民族而言,不仅要大力发展各个产业链、促进经济更快发展,更要注重培养公民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尤其是舞蹈。所以,中华民族应该加强对舞蹈的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不断挖掘舞蹈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性。

一、舞蹈的概念及作用

所谓的舞蹈概念,简而言之,即是一种能够塑身造型的锻炼,它以简单动作为前提,学习过程中,需要将简单的动作自然地连接起来,通过反复的训练,使得前后动作之间变得连贯起来,以达到锻炼身体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综合各种因素来看,舞蹈和中华民族文化二者之间尽管有着不同之处,但二者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二者都能够使人的思想得到升华,是中国人民的生活有着民族精神的支撑。除此之外,舞蹈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使得身体结构中的消化系统、运动系统等能够处于良好的生理状态。

二、舞蹈发展的现状

据调查获悉,大部分的父母在其孩子处于幼儿阶段时就开始让孩子学习舞蹈课程了,所以,每年选择学习舞蹈课程的学生数量在增多,正是由于这样,众多高校中的艺术拓展课程部分已经变为舞蹈鉴赏了,并要求在校学生毕业之前必须修够对应的艺术拓展学分。由此可知,舞蹈的学习已成为了硬性的要求。尽管舞蹈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潮流,但依旧有部分人群不愿意参加舞蹈的学习班。首先,很大一部分学生家长知道孩子没有舞蹈基础,担心孩子选择学习舞蹈会吃力,甚至还有可能出现学不会的现象,这便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其次,在舞蹈课上接受训练时,容易使孩子的身体受到不同程的损伤;最后,有些家庭的生活条件不是很优越,所以没有额外的资金来支持孩子学习舞蹈课程。从舞蹈目前发展的现状来看,无论是选择学习舞蹈还是不愿意学习舞蹈,归结起来人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很少有人的动机是出于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因此,大力宣传舞蹈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性势在必行。

三、舞蹈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性研究

具体来说,民族文化包含很多方面,例如:民族风格、民族音乐、民族生活、民族精神以及民族信仰等等,而舞蹈却与其中的每一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与其完美融合。

(一)舞蹈的创作和民族风格之间的融合性。舞蹈的起源来自于民族生活的习俗,其形式是对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种映射。因此,不难理解的是,舞蹈的各项素材都源自于民族人们的多彩生活,它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写照。不难发现,不同民族的舞蹈样式、风格都大相径庭,有的舞蹈呈现出的是豪放且不拘小节,有的则是体现出细腻温婉又高雅大方,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以其独特的形式与民族文化深深地相融合着。

(二)舞蹈的创作和民族音乐的融合性。舞蹈的创作是离不开音乐的,不同类型的乐器弹奏出了不同风格的音乐,不同风格的音乐造就了不同类型的舞蹈,而舞蹈则是对音乐的一种完美诠释,即是它通过不同民族的人们的肢体动作来呈现音乐所要传递出的内涵,或是悲伤,或是快乐,或是温柔,或是忧郁。

(三)舞蹈的创作和民族生活的融合性。每每提到舞蹈的创作,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它的渊源。从古至今,有许多舞蹈都是兴起于各地区人们对年节的庆祝活动,例如,在我国南端的广东省,流传下来的一个叫做《鱼龙舞》佳作,其表达的就是当地潮州人民庆祝正月十五吃元宵的内容,由此可知,舞蹈的创作和民族生活有着十分巧妙的融合。

(四)舞蹈的创作和民族精神的融合性。舞蹈不仅可以体现个人情感状态,也能够很好地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样貌。可以说,舞蹈是对民族精神的一种间接渗透。不同民族的不同形式的舞蹈体现的则是不同的民族精神。比如蒙古族的人们性格大多都是比较豪放、直爽的,因此,该民族的舞蹈类型则是很粗犷的。因此,舞蹈的创作和民族精神深深相融合。

(五)舞蹈的形式和民族信仰的融合性。谈到舞蹈的形式和民族信仰之间的问题时,映入脑海则是中华民族中的少数民族,比如,在苗族,有个很特别的舞蹈叫做《接龙鼓舞》,它所体现的寓意则是苗族人民对福分的祈祷以及对鬼魂的驱赶。因此,舞蹈的形式确实是对民族信仰的一种完整体现。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了舞蹈所处的现状以及舞蹈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性,也明白中国人民必须加大力度来宣传舞蹈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性,唤起中华人民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志萍.感悟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1):6-7.

[2]韩珂.民族舞蹈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探究[J].大舞台,2014(6):8-9.

[3]金浩.新世纪中国舞蹈文化的流变[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8):2-3.

[4]魏安石.中国民族音乐与民族舞蹈之间“鱼水”关系的研究[M].大众文艺.2009(7):17.

作者:吴涛 单位:铜仁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