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代文学教育浅谈

高校古代文学教育浅谈

摘要:

为提高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具备优秀国学文化底蕴的优秀人才,作者对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2013、2014级学生进行了古代文学教学状况的调查。通过这次调查,基本了解学生对教师上课的评价与期待,有利于促进四川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也为其他高校古代文学的教学提供范式。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调查

目前我们的高校更注重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理科类的相关研究教学日益繁盛,而对于人文社会类的教学则缺少了很多人文关怀。无论是在教材编写还是实际教学之中,都容易产生偏颇,忽略人文教育科学性的一面。在某种程度上使文科教学变成一种受主观意识影响把控的学习。为此,我们的人文社会类教学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为社会输送一批优质的学生。高等师范院校因其师范院校办学定位和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在课程体系,内容,形式,方法,以及教学实习等一系列环节中都具有师范性优势和特色,从而形成不同于综合性大学及其它类型大学的办学特色。以四川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的教学为例,古代文学教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文学素养培养的关键,也是学习文学的重要基础。

一、就川师目前的古代文学教学现状来说,还是差强人意,存在以下几点较为不合理的现象:

第一,不少老师更注重对文学史的罗列和梳理而忽视了“固其根本”,对待文学作品的赏析只是一笔带过,不做详细的点评,其中的人文思想也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停留在表面。这使得不少学生浅尝辄止,对待文学作品没有自己的态度和想法,课程结束后也不加以思考。长此以往,会削弱其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对作品的解读,鉴赏能力下降,甚至影响其今后对文学的学习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老师所重点教授的文学史,文论理念部分则对于我们走出课堂后用处不大。为此,作者对川师2012级,2013级和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200份,调查对象涉及10个班。其中有94.43%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够在课堂上多进行作品赏析,只有将近3%的学生希望老师在课堂上仅传授文学史知识。由此可见,老师传授的知识和学生所需要的知识有一定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的积极性消退。

第二,老师在教授时会采取更偏重识记的文学教学方式,包括每学期的期末测评大多数也只是停留在了认知的层面,缺少了一些对学生审美观,价值观,积极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教学,导致学生无法高屋建瓴,宏观地对待文学遗产中人文精神的发掘和继承。因此,高校文学的教学应不仅仅只是文学史的单纯记忆背诵,文章字词句的学习深化,作品的简单赏析,更是对古代文学发展基本规律的掌握,思想情感的培养,审美情趣的提高和人文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有进一步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能从整体上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思维建构。

第三,老师在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时多强调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极少涉及到其他学者对于同一作品的观点,导致学生对于作品意蕴的理解较为狭隘,同时也会缺少自己主观体验,无法激发学生心底的共鸣之声。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谈到过“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王国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古代文学作品内涵丰富,情感强烈。对它们的阐释和理解往往也是多方面,多角度的。真正好的教学便是老师多抛出一些观点,把自己的理解以及前沿的观点娓娓道来,引导学生自己积极主动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文本解读是一个需要创新,不断融入个人体验的过程,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第四,有少数老师热衷于学术科研的创新和论文专著的编写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吹嘘自己的学术成果,少了一份对课堂知识教授的热情,缺乏认真备课和对教学的精雕细琢,多了一份浮躁之气,具有社会功利主义的倾向,上课的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而作为师范院校所要培养的学生,严格来说应分为两类,大部分为实践型而小部分则是研究型。尤其是文学类老师的上课教学应该更注重实践类的教学,鼓励学生多进行尝试,真正走进课堂,走上讲台。

第五,课时安排紧张。就基础课教学而言,存在着教学容量大与教学时数少的矛盾。以往的古代文学课程开课时间长达四年,课时安排较为合理,而如今两年半的教学时长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显得有些仓促,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也会有一定的下降。

另外,通过调查还发现,学生对老师的个人教授风格的期待值也很高,80.98%的学生表示喜欢知识渊博的老师,81.38%的学生则表示老师平易可亲也是影响学生对老师评判的一个重要因素,63.43%的学生则喜欢严肃谨慎的老师,接近99.98%的学生喜欢幽默风趣的老师。由此,作者认为,老师讲课的风格及行为作风也是影响学生课堂接受效果的一个因素。在调查问卷中也有那么一项问题的设计:你比较喜欢老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结果表明有65.57%的学生偏向老师讲授式教学,29.37%喜欢互动式教学,即老师与学生多进行互动交流,大家就一些问题或者观点进行探讨,只有5.06%的学生喜欢讲座式的教学。这也揭示了我们老师授课方式方面的欠缺。老师的讲授应重点突出,适当与学生进行互动,活跃学生思维。课堂教学多以学生为主体,形成共同参与的局面。古代文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素质教学,让人的精神得以外化,积极营造良性的人文环境,强化关于现代人文主义思想资源的讲授和传播,培养蕴含人文关怀的情感。因此,关于古代文学教学方式的探讨显得尤为关键。四川大学日前颁布了期末考试采取“末位淘汰制”和对上课不受欢迎的老师进行停课的政策,这也是对老师和学生教学相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关于教改,存在着很多张力,而对于川师的古代文学教学现状建议:

第一,教师能将人文思想的传播和相关文学现象,作品的微观讲授结合起来,更多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法。如学校在汉语言文学特色创新教程中设置的文本细读课程,在进行微观文本的细读后对学生的人生观念等方面有很明显的思想启蒙。又如近年来在北大中文系钱理群,孔庆东面向全校开设的《鲁迅讲读》等课程,都对引导大学生审美观,价值观上产生很大的影响。学校也应多开设类似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专题,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专题等专题研究课程,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接受理解。

第二,高校对于古代文学的教学应淡化知识层面的灌输,减少文学史的教学比重,增加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赏析,挖掘作品中人文性的一面。“科学原本就是一种人文理想”,老师应为学生们开辟一个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如在老庄生存哲学中学会淡薄处事,在婉约词中对美的意象和物华保持灵敏的触觉,从抒情主人公的视角看待问题等。

第三,也就是最高层次的教学,用“披文以入情”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理想世界,守候心灵的一隅净土,在净土中恬然地修篱种菊。即教师通过引导式教学令学生自主学习以获得人文思想与关怀,这便是高校教育所要形成的终极目标。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也应践行“不仅教会学生知识,也教会他们做人”的教育观念,多蹲下来去看看孩子们的生活。

最后,学校关于古代文学和注重国学氛围的营建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终究无法脱离学校大环境的营建。前不久河南某所高校校方因为忘开必修课而导致60多名学生无法毕业,这是学校因为注重盲目扩张而遗留下不少问题的体现。因此,贯彻落实学校,学院以及专业三点一线的联系方式,积极建设有利于打好地基、开拓思维、锻炼思辨能力、培养情感的教与学的良好氛围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总之,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是复杂而冗长,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我们了解国情,做好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本文旨在抛砖,希望能引起社会同仁的广泛关注。

作者:冯傅祎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桂成.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调查问卷汇总分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S1).

[2] 潘殊闲.西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2008(03).

[3] 童庆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李节.小大由之——语文教学访谈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 张利群.大学课程教学研究[M].《开拓和创新高师文学概论课程教学论》篇,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1.

[6]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节选一.[7] 刘为民.科学与现代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73.

[8] 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199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