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

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

〔摘要〕

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是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占据重要位置。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实践相结合,古代文学教学与民族文化教育相结合,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民族院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课程建设要彰显民族教育特色,为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培养优秀的民族人才服务。

〔关键词〕

民族教育;教学模式;作品解析

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是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占据重要的位置。汇集历代名家代表性作品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华的结晶和凝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对于民族院校学生掌握丰厚的古代文学知识、培养人文素养、陶冶爱国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对于民族院校学生,特别是各少数民族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民族团结尤其具有重要意义,而采取何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每一个从业者面前的紧迫课题。笔者试从几方面做分析探讨:

一、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一)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民族院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中,授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并认真贯彻落实。“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的一项基本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新颖性、及时性、超前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反映了学科、专业、教学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联系的紧密程度,也反映了能否及时、系统地传递给学生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1〕在课程建设中教材的择取是重要的内容,目前,由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是国内各高校的通用教材,该教材内容繁富,作品众多,注释详备。但由于授课学时所限,在实际教学中教材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巨细无遗,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往往是以历代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讲授为主,因而授课教师要从教材中精选篇目,尽可能地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文体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作深入解读,让学生把握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演进历程。由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创作年代久远,语境深奥独特,脱离了现代社会生活,造成学生对作品理解存在相当的难度,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穿越历史的烟云,将作品还原到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去进行解读和阐释。中国古代文学许多作品情思委婉缠绵,语言含蓄蕴藉,需要仔细咀嚼体会,才能正确把握其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赏鉴,一方面要采取以意逆志的方法,通过对作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文本解读,以对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意图进行分析和判定。另一方面,要以知人论世的方法,注意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家的人生际遇个性特征等因素,去正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清晰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深入探究作品的艺术风貌。教师要组织学生对于课堂讲授作品作充分的课前预习,依据教材、参考文献细读文本,以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知。同时,教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多方搜集资料,深入挖掘作品,吃透教材。课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托,教师要精心制作课件,以清晰的层次、简练的语言、丰富的内容、明确的目标指导教学活动,课件制作力求精益求精,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会大有裨益。教师课堂教学中对于作品的谋篇布局、立题命意、词语运用、思想脉络、艺术手法等方面作全面系统的解读,传授基础知识,以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把握作品,并循序渐进,逐步培养训练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教师授课时要摈弃填鸭式教学,摆脱单一的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沉闷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运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对作品疑难点巧妙设计问题,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也可针对重点、难点问题适时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表达个人观点,授课教师最后总结点评,师生互动,既可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授课教师要以深厚的专业知识为支撑,阐释作品时要古代文艺理论与现代的、西方的文艺理论有机结合,以新颖的视角、独到的观点解析作品,不落窠臼,不囿陈说,娓娓道来,通过精彩深入的解读强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教师在对作品分析鉴赏时要注意经典作品对于后世作家文学创作的影响,关注名家名作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评论,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引入课堂教学,而不是只停留于作品本身的解析,这样就更能够深入地解读作品,也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对于题材类型相同的作品可以采用比较阅读、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在同中求异,异里寻同,在对比中深入解析作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通常采用的是分段教学方式,按照作品不同的历史时期划分教学内容,如分为先秦部分、汉魏六朝部分、唐宋部分、元明清部分等。然而,古代文学作品有其自身的创作发展规律以及前后的承续关系,分段教学时如果只顾一点,不及其余,就会人为地割裂不同历史时期作品所客观存在的内在密切联系。所以,教师在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分段教学时就不能只囿于自己所讲授部分的教学内容,而应当整体观照,注意到在讲授作品时要能够打破分段局限,做到纵横捭阖、上下贯通,尽可能给学生以文学创作前后承续的完整线索,以利于学生宏观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以及发展演进规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课程的教学不能忽视对于作品的诵读,尤其是对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诵读更是一个颇为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诵读,可以真切地品味诗词作品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也是把握作家情感脉搏、理解作品的重要手段。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对诵读作品的重要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一首诗词讲解之初引导学生进行朗诵,讲解结束引导学生吟诵回味,是实践证明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民族院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要持续高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建设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重要的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切实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是教育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要持续不断地扩充、丰富知识储备,以广博雄厚的专业知识支撑课堂教学,如此,在课堂教学上才会厚积薄发,游刃有余。教师要加强科研能力,积极探索和钻研古代文学的前沿问题,密切追踪学术热点,通过学术研究和科研创新推动教育教学的进步,将古代文学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如此,教学中就能高屋建瓴,以开阔的视野、前瞻的观点来解析作品。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相互呼应,以科研创新成果深化教学内容,而在课堂教学中发现疑难问题也可触发教师进一步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这样就使得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推动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在古代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加强教学改革创新的力度,以灵活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既授以鱼,又授以渔,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开阔阅读视野,夯实文学功底

南宋诗人陆游尝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2〕要想打下扎实的古代文学功底,仅靠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远远不够,学生还必须通过课外大量的阅读作品来获取知识,而面对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典籍和个人有限的阅读时间的矛盾,如何选择作品就成为首要的问题。当下,许多学生阅读古籍时偏好看简体本、翻译本,浅尝辄止,学风浮泛。不潜心阅读经典名作,不能够深入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而求有深厚的古文学养,无异于缘木求鱼。学生的课外阅读,要重在读原典经典、读名著名作。课外阅读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所涉内容,而是应当认真地、广泛地阅读古代文学原典。阅读时要选择精良的版本,细读、精读历代名家经典作品,学习传统文学的精髓,深切感受深沉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学生课外阅读时要在作品字词、本事上下功夫,详加考究,深入钻研,长期积累,培养起阅读原典的习惯和能力。在阅读典籍时要注意与作品内容相关文献的搜求考释,追本探源,这样许多阅读中遇到的疑难困惑就会迎刃而解,涣然冰释。课外阅读时要注意不同注本的比较阅读,尤其要注意阅读旧注本、名家注本,通过研读不同的注本,全面审视作品的相关解读,借他山之石以攻玉,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对作品进行深入的考察,以融会贯通,进而透彻了解作品的思想蕴含,深刻领会作家的创作意旨。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正确地理解作品,阐释作品,拓展视野,增长知识,而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固步自封。课外阅读中对于一些传世名篇要求学生记忆背诵,要对一定数量的历代名家的经典作品反复阅读,做到烂熟于心,随口成诵,以夯实基础。“任何一个民族必须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它是民族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民族精神总是蕴藏在民族传统文化之中。”〔3〕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从中既可以获得知识,也可以感受民族文化精神。古代文学作品中充溢着爱国主义精神,虽历经千年却不绝如缕,一脉相承,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矢志不渝,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悲天悯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又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豁达襟怀,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铁肩道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忠诚坦荡,爱国情怀一以贯之,感人肺腑,宏词伟句振聋发聩,警醒世人,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文词赋激励一代代国人在民族危难之际前赴后继,牺牲奉献。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具有显著的德育和美育功能,它可以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素养。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有着持久的艺术生命力,焕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闪烁着璀璨夺目的艺术光辉,千百年来吸引无数读者不断地吟咏品味,乐此不疲。通过课外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掌握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中,将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会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中,要将传统的知识讲授与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充分利用音频、视频、图片等影视资料,以生动鲜明、形象直观的内容来辅助教师的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避免教学模式的僵化板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由于作品内容疏离现代社会文化生活背景和语言环境,学生在学习时难免感觉枯涩难懂,容易产生厌倦情绪。针对此种情况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通过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古典诗词歌曲、散文朗诵、古典戏剧的视频资料,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用可感可知的视频教学资料将抽象的诗词意境、作品情景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拉近作品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例如在讲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可以播放诗歌朗诵视频和展现优美诗歌意境的视频,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讲授王勃的《滕王阁序》时,可播放介绍滕王阁的教学视频,化抽象为形象,深化对作品的理解。教学时将视频教学与教师讲解有机结合,补充教师讲授的欠缺和不足,丰富教学手段,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民族院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打造精品视频课程。整合校内优势资源,积极引进资源共享课程,降低教学成本,优化教学内容,拓展学术视野,提高教学质量,是改革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有效举措。

三、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实践相结合

民族院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课程教学中,要注意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刻苦钻研精神以及动手动脑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实践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科学实验方法和创新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有着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作用。”〔4〕在民族院校的教育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书本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设实践课对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应倡导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与缺欠。当代大学生思维敏锐,充满活力,学校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的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学生课外可遵循古典诗词创作技法,创作古典诗歌作品,培养和锻炼写作能力,将课堂知识运用到创作实践中去。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创办校刊、院刊,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倡导学生在自办刊物上发表作品。学生可依托学校学生社团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如古代诗词朗诵会、鉴赏会,古代文学创作笔会等校内学生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学以致用,通过对创新项目的研究来挖掘潜能,加强学术探索,培养创新能力。学生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中来,通过课题研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增进技能,锻炼才干。学校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到历史文化古迹、历史名人故居等地方参观考察,将书本知识与历史遗存、文化实物相衔接,通过开放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风物的认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将古代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等教育的目标不局限于培养知识性人才,而且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培养复合型优秀人才服务,民族院校的教育教学于此也是责无旁贷。

四、古代文学教学与民族文化教育相结合

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既具有相同之处,也具有其鲜明的特点。民族院校的教育教学有着其自身显著的特殊性,民族院校实行的是多元文化教育,在承担汉文化教育的同时,“民族院校应确立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的特殊文化逻辑,根据民族文化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突出民族院校办学的‘跨文化’的民族特色。”〔5〕165民族院校在开展民族文学、民族文化教育方面拥有雄厚的教育教学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民族院校只有坚持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的跨文化逻辑,才能在办学中真正体现民族特色,形成自己的学科优势,并在竞争中扬长避短,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5〕166由于民族院校的民族教育宗旨,民族院校的在校生中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学生,因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也应注重少数民族文学的教育教学,彰显民族院校的办学特色。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璀璨绚丽,成就辉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是民族院校古代文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所以,在教学中对于古代少数民族作家作品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合理的安排。民族院校从事的是民族教育,“民族教育的创新,主要是教育内容的创新。教学内容是课程内容范畴,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6〕教学内容的革新主要体现在教材的使用上,现行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在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内容上相对薄弱,但民族院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绝不能忽视古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家作品的重要内容。在使用通用的专业教材的基础上,教学时可增加优秀的古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内容,弥补缺失。民族院校可以组织骨干教师,整合优势资源,编写古代少数民族文学教材,吸纳历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家的优秀作品,作为民族院校的选用教材,传承弘扬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学,突出民族院校民族文化教育的特色。其次,民族院校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可以结合学生的民族背景、民族身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教学时注意古代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民族文化背景、民族文化蕴涵,通过对古代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教学来弘扬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学。对于古代少数民族作品的教学,一方面是加强课堂上的相关教学内容,选择优秀的古代少数民族作家作品进行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的艺术风貌。历史上汉文学的发展和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是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解析少数民族作品时要注意二者的互动关系,梳理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另外一方面,组织学生开展少数民族文学品读活动来深化对少数民族文学的认识和了解。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民族身份特征,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阅读有关自身民族作家的经典作品,了解自身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文学成就,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民族认同,传承民族文化血脉,这样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民族院校的办学特点是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学习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民族院校跨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少数民族不但要学习本民族优秀民族文化,还要学习主体民族文化,以提高少数民族年轻一代适应主流文化社会的能力,求得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主体民族成员除了学习本民族文化外,还要适当地学习和了解少数民族的优秀民族文化,以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大家庭的意识。”〔7〕汉民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相互学习,既有利于落实民族院校跨文化教育的目标,也有利于维护各民族学生的团结。同时,民族院校的跨文化教育也要注意突出校园文化特色,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和学校文化精神,“要大力重视学校理念、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加强校园文化、校园精神建设,弘扬校风、学风和教风,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和学校精神氛围,使教育理想和精神成为教育人的思想信念和行为导向,实现文化精神的自觉管理。”〔8〕民族院校通过优秀的民族文化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价值观、人生观,消弭民族疏离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爱国情操,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稳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民族院校是培养民族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和神圣的职责。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成为时代的热潮,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民族院校投身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教师要与时俱进,潜心钻研,开拓进取,大力推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优秀的民族人才服务。

作者:岳振国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丽丽.质量与特色——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民族院校管理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4.

〔2〕陆游.陆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1834.

〔3〕周玉衡.传统文化与教师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32.

〔4〕高有华.高等教育课程理论新探〔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201.

〔5〕蔡琼.中国民族院校发展中的文化转型〔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

〔6〕凌绍崇.民族教育新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1.

〔7〕朱俊杰,杨昌江.民族教育与民族文化发展研究新探〔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249.

〔8〕安世遨.教育管理范式的历史发展与趋势〔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