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探讨

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探讨

摘要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同化力、开放性和包容性,而其思想内容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通且精神实质一致,使得二者的融合成为可能;同时由于中国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以及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需要,实现二者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二者的融合与发展相伴而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而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进行分析。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发展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作用,为其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①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需要辩证看待与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加快二者的融合发展,这样才能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兴盛。

1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传承与积淀而形成的独特的思想道德文化,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能够指导人们的行为与思想,实现社会与民族的长远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人精神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思想情感、价值取向和心理特征的综合反映,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大多数人可接受和认可的意识形态。②可以说,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在现代社会中的道德会给人深刻的教育与启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我国的发展最早是由提出,认为只有具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才是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则表现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具体环境斗争中,如果没有以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则只能是抽象的马克思主义。③因此需要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观点来解决中国革命与建设问题,将中国具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对其基本理论进行实践论证,从而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分析

2.1融合的可能性

2.1.1二者思想内容的相通

马克思主义属于一种外来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发展为主流意识形态与指导相,主要原因就是其在思想内容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存一定的相通性。部分学者从世界观、辩证法等层面出发加以阐释:(1)辩证法方面:对立统一规律与“阴阳学说”相通;(2)世界观方面: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天下一气”相通;(3)社会理想方面:共产主义与“大同社会”相通。同时有学者认为二者的相通之处在于其对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加以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点就是对人类的关注,而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与真实主题。④另外,有些学者认为二者的价值契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内相通;(2)共产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相似之处;(3)马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论与中国传统的“重人主义”的相通。

2.1.2二者精神实质的一致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奋勇前行与开拓创新的内在精神动力。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内核,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内容、命题与概念等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但是在文化精神方面存在一定的相通性,能够实现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例如:马克思主义中的精神包括群众观点、实事求是、共产主义、发展变化等,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涉及民本、务实、和谐、革故鼎新等,二者在文化精神方面具有一致性,这为二者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撑。

2.1.3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同化力、开放性与包容性

我们说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常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另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及同化力等特征,成为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的动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内容就是儒学文化,其兼具了传统文化的全部优良品质,可以说二者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文化的融合。⑤儒学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其并不是僵死与封闭的文化,而是随历史的变化而得以发展与完善,具有极强的兼容属性与自调能力。⑥儒学文化在佛教文化传入后积极容纳外来文化,而新儒学又消融了道教文化,以包容和开放的姿态对西方文化进行吸收,因而获得了各个民族的接受,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2.2融合的必然性

2.2.1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1917年俄国人创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列宁与斯大林的领导之下,俄国劳动人们与无产阶级的革命精力像火山一样突然爆发,全人类对俄国人另眼相看。中国人民以史为鉴,结合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革命,如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出现了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的错误,人民群众通过革命实践,清楚认识到只有将具体的革命实践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进行统一,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发挥其用处,而不能机械地主观地加以运用;同时新中国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指导下,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并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历史发展表明: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将其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

2.2.2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属于一种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能够阐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很强的科学指导意义。不过由于历史因素,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也因此与当时欧洲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结合较为密切,导致了其具有一定的民族与历史特点,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具体分析和探究。⑦马克思主义在实际应用及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运用需要同特定民族的文化及具体实践相结合,对中国来说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民族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深根植于每一中国人民的血液中,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如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与引导,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将会十分匮乏,中华民族也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以说,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自身的进步,需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和前提,这样才能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⑧当然每一种文化都具有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态度来看待传统文化,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作用,积极避免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影响,将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作用加以有效发挥。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消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而传承与发展下来,其中既包含了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这些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要求,就需要积极废除传统文化中的落后腐朽的思想,如小农经济意识、平均主义、封建官僚主义作风、宗法等级观念等,通过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此外,需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要积极吸收其中的精华内容,又要抵制落后腐朽思想的侵蚀,防止外来文化的渗透,从而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促进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乏优秀的文化瑰宝。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合理运用这些文化瑰宝,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完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其中,中国传统文化中,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都提出来了“大同”社会的远大理想,不断追求向往着美好的生活与和谐的社会。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思想,主张德政与仁政;孟子提出的富民、利民、爱民的民本思想,希望构建“幼有所长、壮有所用、老有所终”的大同社会等,这些都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学说存在相似之处。⑨马克思设想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与乡村之间、阶级之间的差别将会明显消除,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保证社会的和谐,而这一点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大同”社会理想相一致,促使二者之间的融合发展成为可能,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

4结束语

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为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文化支撑,同时其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不过,由于马克思主义来源于西方文明,其思维模式与逻辑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系统存在较多的不同,只有将二者进行深度融合,借助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来充实与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及形式,才能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面貌与形态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肖林珊 单位:中共始兴县委党校

注释

①黄凯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动融合[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8:65-70+87.

②张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促进[J].攀登,2011.3:14-17.

③张明.重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J].理论与改革,2016.3:13-19.

④李璐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创新的关系研究[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6:41-43.

⑤⑥刘艳萍.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价值契合[J].中华文化论坛,2013.7:48-51.

⑦邓红艳.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3:5-7.

⑧孙百亮.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困境与出路[J].天府新论,2009.1:113-117.

⑨梁金枝.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J].兵团党校学报,2012.5: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