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音乐课教学设计论文

茶文化音乐课教学设计论文

一、茶文化学科音乐课开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规划及设计原由。

茶文化学科音乐课程的开设要彻底抛弃“为茶道艺术‘配乐’”的惯性思想来设计教学方案。其课程规划要以“点面结合”、“中西合璧”、“古今融合”的思路入手,递进式地逐级规划授课内容。

1.第一级。

乐理知识:音乐的定义、功能、要素、乐谱识别等。

2.第二级。

音乐风格的比较认知:分类、特质分析、代表作对比赏析等。

3.第三级。

音乐史的介绍:各时代音乐产生的背景、体裁、表现形式、代表作赏析等。

4.第四级。

音乐环境的介绍:国内外知名音乐建筑如音乐厅、国家大剧院等音乐环境的介绍,强调其为高品质“音效”付诸的技术努力。

5.第五级。

茶道艺术的“音乐性”。包括:一是茶歌、茶诗音乐的介绍与赏析。二是茶叶类型与音乐风格的比对: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将茶赏的说辞音乐化。三是茶道演示的“音乐性”,即:茶道内有音乐,“泡茶的声音”是有机交响乐;音乐课培养预备的审美能力、表现力等艺术修为,水到渠成地应用在“茶道艺术”的纯正演示中。

6.第六级。

综合应用。如:口述训练、“主题音乐欣赏会”的举办、“赏乐茶会”的举办等。

(二)在茶文化课中应用音乐的注意事项。

音乐的海洋壮阔而辽远,如何在规划教学内容时拾得那一颗颗的璀璨珍珠,免有“遗珠之憾”,是需要较高的辨识度和科学的设计逻辑的。

1.声乐、戏剧音乐部分,着重介绍欣赏古今中外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中国:昆曲、京剧、南音、通俗民谣、民族音乐、代表性茶歌等。外国:歌剧(含歌剧院的介绍与导览)。

2.器乐部分,着重介绍较经典的类型及其代表作。

中国:古琴、编钟、编磬等古乐器,僻专章介绍,尤其是古琴。外国:根据音乐体裁的划分,依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小夜曲、小步舞曲、圆舞曲”等形式进行介绍及代表作分析。

3.“纯音乐”与“标题音乐”概念的建立及名曲、作家的举例说明。

将“音乐”上的“纯艺术”概念移入茶道艺术中,有利于“纯茶道”观念的建立。

4.茶道艺术的“音乐性”。

茶文化学科音乐课程的开设,其终极目标不是为茶“配乐”,让“人为的音乐作品”直接参与到茶道演示中,而是取艺术相通之便,采“美感移入”之法,为茶道艺术预备审美品位,酝酿创造力和表现力。“茶道艺术的音乐性”并不意味着茶道艺术呈现时一定要“配乐”,最可怕的是走入“泡茶者的动作要跟着音乐的节奏进行”的误区。

5.综合应用。

《茶道艺术与音乐》课程的开设,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这个艺术品类的感知和鉴赏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故在综合应用时,“主题音乐欣赏会”的举办是重点,可依照小型和大型的规格训练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培养他们的艺术品位。另外“赏乐茶会”的举办也该是以“音乐”为主角,“茶”是跟随“音乐”的“艺术步伐”前进的,万不可颠倒主次。“茶”是其间的媒介,以茶会的形式来赏乐,让演讲者在相对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分享赏乐心得,与聆听者共同提升艺术修为。两个类型的综合应用,都是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提升其审美体验,丰富其生命感知,方便日后将美感移入“茶道艺术”中,同时为“茶道艺术的专场演出”———“茶道艺术家的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预备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表现力。

(三)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应用。

1.以讲授法为主。

《茶道艺术与音乐》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在带领学生赏析代表性作品时,可以采用互动竞猜、知识问答等手段丰富课堂,激活学生的“耳朵”,培养其对音乐的审美敏感度。

2.茶歌学唱。

音乐的魅力在于她不仅能充盈我们的“耳朵”,还在于她让我们有“一展歌喉”的冲动。茶文化学科的音乐课程安排小部分的“茶歌”学唱,亦是提升课堂效果、增强亲切度的方法之一。

(四)课程考核。

1.口述训练:第一阶段的考核。

让学生就“某个代表作品”进行口述赏析,引导学生初步整合知识体系,自选角度,锻炼演讲能力,分享鉴赏心得。

2.主题音乐欣赏会的举办:第二阶段的考核。

有计划地确定主题,凝聚学生的力量,举办公开性的“主题音乐欣赏会”,邀请业界人士参与,互动提升。

3.赏乐茶会的举办:第三阶段的考核。

以“音乐”为主角,以“茶”为媒介,“茶”跟随“音乐”的“艺术步伐”前进。以茶会的形式来赏乐,让演讲者在相对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分享赏乐心得,与聆听者共同提升艺术修为。

二、结语

茶文化学科音乐课程的开设有其重要的意义,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艺术细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音乐课培养起来的美感可以“恰如其分”地“移入”到茶道艺术中,为“茶道艺术的专场演出”———“茶道艺术家的茶汤作品欣赏会”预备审美能力、酝酿创造能力。而这一宗旨的实现倚赖于科学合理的逻辑和周到缜密的教学设计。

作者:陈茶凤 单位:漳州科技职业学院茶文化专业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