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探究(3篇)

高校艺术设计探究(3篇)

第一篇:高校艺术设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上对于艺术设计的人才需求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如何利用创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重点。校企合作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而本文通过校企合作的视角分析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基本内涵、设计特点以及其在实践中的运行模式。

引言

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的驱动,许多高校都纷纷开设设计学类专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些专业由于起步较晚、对设计学专业了解不足,导致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多数院校在专业设置时没能从自身的发展实际出发,反而盲目照搬重点院校的培养模式,从而导致其教学的针对性不强;除此之外一些院校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学手段较为单一,缺乏实践探索,从而使人才培养面临着“眼高手低”的尴尬。针对这些教学弊端,一些高校开始主动联系企业,并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建立“艺术设计工作室”,从而使学生在“教、学、做”三位一体中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工作室制教学的概述

工作室制教学最早出现在德国,而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有利于学生进行实践探索的教育教学模式。而我们要想对工作室制模式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从内涵上看,工作室制教学是一种以工作室为空间依托,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辅助教学和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将产、学、研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学生通过在工作室中进行实践,可以逐渐将理论、技能、实践融合在同一教学体系之中;从管理模式上看,由于是校企合作模式,所以工作室的管理应依据企业管理理论进行组织建设,同时兼顾学校的管理模式,进而实现管理责任的有效落实与项目任务的顺利开展;从教学组织上看,学生与教师在实践中结成传统的师徒关系,而这种关系对于师生互动和教学方案的个性化定制具有重要意义;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既要具备专业的理论讲授素质,还要具备承担项目接收、设计、开展等组织能力,以保证工作室在项目的支持下高效运行;从教学评价上看,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可以通过作品展示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工作室则利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企业选择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正视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进而让他们在体验中了解工作室的运行模式。

二、“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艺术设计工作室”的整体规划

高校在建立“艺术设计工作室”之前应对其有一个整体性的规划。首先,高校应该在明确专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该工作室与市场化工作室的运行模式区别开来;其次,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艺术设计工作室”自然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即工作室在人才培养规划中应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相挂钩,以增加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内驱动力;最后,工作室的发展应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即利用试点的方式确保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方向,然后通过推广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普及。

2.“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基础设施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和企业应加大对“艺术设计工作室”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以保证师生能够在一个设施齐全、管理规范的环境中工作、学习。工作室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所谓硬件设施是指校企双方既要为工作室配备电脑、扫描仪、网络、办公桌椅等公共基础设施,还要根据专业的特点配备专业的基础设施;所谓软件设施是指校企双方要建立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以确保人力、信息、资料和资金等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

3.“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师资建设

“艺术设计工作室”中的教师不同于传统课堂上的教师,由于工作室的运行依托于项目,因此这些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素质,还要具备专业的组织、管理素质,而度与这样的要求,高校在努力挖掘内部教师资源潜质的同时,也可以利用外聘的方式,从企业中吸引那些具备专业技能、同时也能够进行知识讲解的专业技术人才,以保证学生能够直接与有企业生产经验的员工建立联系,从而实现其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4.“艺术设计工作室”的教学体系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艺术设计工作室”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教学体系,它要达到的目的是培养知识与技能并重的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进而积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而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工作室的顺利运行,进而达到提高高校整体教学水平,为企业发展带来综合效益的目的。

结论

总之,这种以工作室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让企业和高校在互动交流中实现市场信息和教育信息的融合,因此,高校教学改革中,应主动与企业建立联系,并通过资金、技术、教育资源、管理资源的投入建立工作室,进而让学生能够在工作室中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应对市场的能力。

作者:张宝华 金雅庆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015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及效果评价研究。

第二篇:高校艺术设计类实践教学策略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日趋完善,专业实践教学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方式,以全新的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高校艺术设计类实践教学思路与策略,与同行交流探讨。

关键词:

项目教学;实践实训;以赛带学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不仅要遵循自身的教育规律,还要适应市场的变化,通过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使毕业生较快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成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改革教学模式,积极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创新思维,及时归纳总结,与时俱进地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以往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当前的教学,教师必须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项目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效率,缩小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使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其宗旨是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社会需求结合,使学生主动接受专业知识。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应综合考虑项目的实施原则、学生成果展示、教学手段及教师对本次课程完成情况的评价。如,在平面设计课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学生提高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掘了自身的潜质,教学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项目教学中,关键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可根据学校要求制订设计计划,也可以在项目式教学中改变作业的内容和形式。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升入大学前接受应试教育,缺乏一定的艺术理论修养。针对这一问题,在以项目推动基础理论知识、艺术设计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提升艺术理论修养的书籍,让他们多选修一些人文学科课程,在课外赏析一些优秀艺术作品。多思、多看、多实践才能提高创作水平。以学生自主提高理论素养为根基,采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完善教学体系。每名学生的学习潜质、性格特点、来自的地域等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应强调个性培养,以局部带动整体、整体调动局部,要求学得快的学生拓宽知识面和设计思路,或者提供相应的素材锻炼他们的设计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个性化的设计风格,鼓励学生不断发掘个人独特的见解,力求自身的设计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彰显强烈的视觉效果。每个项目都涉及设计理论知识和相关实践,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综合技术,以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项目教学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在分组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组员分配意见,并结合每名学生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引入项目教学法之后,学生提高了学习课程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将以赛带学引入设计课程。

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有了新的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商业设计,快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随着课程内容的逐渐深入,再规定作业的主题、设计要求,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信心,设计出更优秀的作品。教师可以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引入一些相关的设计赛事,这些赛事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有新意,形式新颖,又有一定的实操性,与授课内容相联系,但高于授课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相互沟通讨论解决这期间出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每名学生完成之后,在班上介绍作品的设计灵感和创作过程,以及自己遇到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沟通协调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身的感悟与想法,通过发散思维与具象思维,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和补充,并对学生的观点给予支持和指导,尝试改革教学,鼓励学生根据同一主题设计不同的方案,换个角度再改进,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获得大赛经验,丰富他们的专业实践和阅历,从而在有限的学时内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通过多种实例法研究、分析、总结,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深入的解析,让学生根据课堂上的实例反复练习,熟悉快捷操作方式。

第三,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了解社会,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联系。

在产业背景下,市场需要具有创新性的艺术设计人才,因此,教师要以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潜能。其中,学生的实践能力集中体现在对知识的获取、运用和创新方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专职教师负责管理、专业的实训场地的建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提高创新能力。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课程的学习任务,也可以从校内、校外两个方面入手,走出校门,结合企业、社会性项目进行教学,使学生如鱼得水。有了明确的设计目的和产品项目定位,实现与企业之间的积极合作,充分保证将各项实践教学工作落实,有利于学生掌握先进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并使其与社会接轨。学生学到了以往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宽了专业领域、眼界,提高了综合能力。

以上几点教学实践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使学生愿学、会学、相互之间比学,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寻找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评价,最终学会应用、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有效地培养和锻炼了综合实践能力,有思考、有目标地实现了自我价值。

作者:王志敏 单位:唐山学院

第三篇:高校民间艺术设计可行性分析

摘要: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中原民间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活化应用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对中原民间文化进行活化应用实践学习,通过可行性的分析来证明中原民间艺术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中原民间艺术;艺术设计教育;高校

项目:

河南理工大学校级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基金项目《数字艺术视域下河南传统民间艺术的创新再现研究》支持项目,项目编号:672105/157

一、河南民间艺术与艺术教育

河南民间艺术形式与种类纷繁多样、数量丰富、历史久远,质朴艺术表现风格极具地方特色,是中原先民几千年的生活积淀与中华民间艺术的主要发源地,并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无数的朝代更替、社会变革,因此在中原地区出现许多拥有独特艺术色彩的民间艺术文化,这里的劳动人民将其代代相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原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它们有剪纸、浚县泥塑、木版年画、南阳玉雕、烙画、开封汴绣、汝南麦秆画、鹤壁黄河古陶等,这些珍贵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民间艺术进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而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当属:朱仙镇木版年画、浚县“泥咕咕”为代表的河南民间艺术样式,为中原地区的民众提供着对各个方面所需要的精神支撑,对中原地域的艺术审美起到主要引导与代表的作业,这些民风民俗在长期的演变与传承发展中形成了独具中原区域特色的艺术风格,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民间艺术“基因”,也对河南民间朴素的道德观念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现状及问题

长期以来,教育在不断的发展,艺术设计教学也要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而现在一些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更多的还是采用西方较早的艺术教育模式,对自身的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直表现出爱莫能助的姿态。所谓“中国设计”这一理想,举步艰辛。我国民间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地方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普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目标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我国将中原民间艺术引入高校的专业课程,已经实施在高校教学当中并不多见,取得一定教学成果的高校更是凤毛麟角。地方高校应当提高对民间艺术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加大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比重,扩大中原民间艺术文化在校园的影响与传播。当今的大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具有渴望创新与个性化的自我发展诉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将重点放在如何突破以往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注重课程中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紧密互动,将学以致用真正的落到实处,并引导学生对自己地区的民间艺术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创新的欲望,积极的参与有关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活动,解决理论与实践、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的矛盾。

2.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缺乏厚重的文化底蕴

有关于地方民俗文化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匮乏。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对地方民间艺术与非物资文化遗产资源对专业教学的重要性现在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具体的实施与应用上却举步不前,进行缓慢。地方高校本身就对艺术专业缺乏重视,再加上艺术设计专业更多的是由任课教师自己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与安排,使得专业课程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容易以教师个人的知识范围来设置教学内容,这样就形成了课程内容设置的范围狭隘,教学方法个人化、单一化。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对当地的民风民俗进行系统的调研,将中原民间艺术资源最大限度地引入到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当中,利用地方的民间艺术文化资源,活化自己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3.对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承人的培养迫在眉睫,迫切需要高校艺术专业承担起这个育人的责任

民间艺术都具有独特的传承与发展规律,更多的是通过师徒口耳相传的方法进行传承,这样的模式其实和艺术专业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相似性,与高校艺术专业教学特点一致,因此课题针对这样的相似性与一致性进行研究,探讨出一套适合中原民间艺术发展的有效教学手段与模式。有利于地方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

三、中原民间艺术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意义

中原民间艺术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中的很多课程都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对图形课程、色彩构成、招贴设计等都具有借鉴意义,并通过目前专业教学的现代化手段来拓展民间艺术传承的可行性空间,提高地方高校艺术设计的教学特色与教学质量。

1.民间艺术是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资源的有益补充

中原民间文化作为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主要来源,是由地方百姓创作的最具鲜明地域特点的文化艺术形式,是河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的核心载体。中原民间文化是我国重要的艺术文化资源,同时也是河南省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重要的教学资源。中原民间艺术所具有独特的群众性、娱乐性以及艺术造型样式、美学原理还有独特的中原民间艺术文化内涵,为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素材和最具活力与亲和力的教学内容。

2.传承与活化创新地方非物资文化遗产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将地方民间艺术资源进行研究整合,在对民间艺术文化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资源的挖掘,从而更好地传承与活化、创新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向在校的大学生宣传中原地区的民间艺术文化,还可以利用艺术专业的课题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成为传承与保护中原民间艺术责任人,将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课程相结合,不断的从中原民间艺术资源库中调取与课程相契合的资源活化应用在实践教学当中去。

3.为现代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注入民族与原创特色

民间艺术是现代艺术形式的资源库,为了实施这一重要课题,本文提出应该在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中推广当地民间美术文化,促进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利用当地的民间艺术资源,开展民间艺术教学等方法,在艺术专业大学生中间推广我国的民间艺术文化,同时也为现代艺术设计作品注入文化价值与艺术内涵。

4.保护文化记忆,树立民间文化自信

中原民间艺术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文化、道德礼仪等信息,它淳朴的艺术形态,充满河南劳动人民的巧思设计。将这样具有拙美的民俗艺术引入艺术专业课程内容之中,向学生展示与宣传本地区的民风民俗,开启中华民族的艺术智慧之窗,积极唤醒大学生内在的爱国之情与民间艺术文化的自信心,激发青年学生热爱家乡的激情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进而为民族文化的复兴和传承做好人才培养和文化准备。

作者:薛曼君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陈洁.河南民间泥塑艺术融入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