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艺术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融合“教、学、做”为一体,将专业课中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其中“,做”是核心与主线。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事实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除此之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工作室”模式为授课核心,以项目引导为主的案例教学和模块教学为教学手段。

关键词: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一体化”教学;应用反思

一、高职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高职类艺术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虽然一直在应用,但是该模式能力目标的定位起点偏高。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招生形式多样,学生入学前的专业水平差异较大,学生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在专业教学方面,一些学校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相对独立,忽略了设计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联系,造成学生只懂得设计基础知识,而面对专业的设计项目或设计任务时无从下手。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多是一年半到两年。一些进入社会实习的学生技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其在学校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衔接。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还存在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不强、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

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立

1.“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含义

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即“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由此可见,“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融合“教、学、做”为一体,将专业课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应以工作项目为导向,师生一起通过工作项目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完成综合专业技能的训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2.“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当下,高职院校生源的专业素质差异逐步拉大。不同层次的生源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同时也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为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明确的行动方向。

3.教学过程的实施与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也逐步提升。创意产业正是这种思潮下涌现的新兴产业,社会对既懂知识又会操作的职业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猛增。情境教学可以更好地将职场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岗位能力要求对应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知识的同时感知整个工作流程的操作环节。除此之外,以“工作室”模式为授课核心,以项目引导和模块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可以实现校内理论教学与校外生产实践接轨、校内实训项目与实际工作对接,注重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4.“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影响

“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的授课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束缚,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从而实现了以下几个转变:教师从“老师”向“师傅”转变;学生由被动模仿向主动实践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专业实训室、设计工作室转变。“一体化”教学模式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针对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做”的主体。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学法的应用分析

教师应改变单一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效整合“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授课模式。当下,新事物不断涌现,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是每位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项目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主导,根据学生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将专业知识和实训技能的教学内容整合设计成具体的教学训练项目。与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项目化教学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水平的学生实行“以强带弱、以优带良”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高职类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的反思

艺术设计行业在创意产业的模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与实际应用能力。以项目导向为主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艺术设计人才必须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必须根据社会的实际工作岗位需要,培养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各类专业课程的安排上,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操作比重,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融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实训内容,这样学生既可以融入真正的工作环境,迅速转变自身角色,同时也可以熟悉日后的工作岗位,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

作者:孙文舒 单位:哈尔滨传媒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