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设计与制作课上翻转课堂的运用

网站设计与制作课上翻转课堂的运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上涨,网络科技也逐渐进入大众的视线,网络教育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在全新的教育形势下,网络课程的开设已经越来越普遍。本文从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阐述了新时代下新生的翻转课堂的具体内涵,为我们展示了翻转课堂运用于网站设计与制作的优势与作用。

【关键词】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

一、前言

翻转课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普遍而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结合了传统教学的优良之处,同时也融入了时代的元素,是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上的不二之选。翻转课堂在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的应用,是连接课前,课堂,课后的纽带,人性化的课前指导,生动形象的教学视频,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都是它从众多教学方法中脱颖而出的几大优势。而在实践的检验和反思下,也证实了翻转课堂应用于网站设计与制作的重要意义。

二、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的教学现状

由于目前为止我国网络设计与制作课程开设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通过对一些已经开设了该门课程的调查可以发现他们在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

1.教学手段老套,学生积极性低

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体系,同化到他们要学习到的新知识中,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还可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将外在的学习动机转化成主观的学习意识,进而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但是目前大部分的网络课程都是通过传统的“说教”来达到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是导入与课程相关的情境来辅助学生进行学习和理解。这样被动的学习是无法集中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的。

2.可供学生学习的资源较少

网络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进行各种学习活动。但是在目前很多学校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在学校的资源库中,大部分都是用于教师备课和教师备习题,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少之又少[2]。不仅如此,在有限的资源中,其内容大多是枯燥无味的。种种因素都限制了资源的共享性与交流性。

三、翻转课堂的重要内涵

翻转课堂是在新信息时代下诞生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模式。在课堂上,打破传统的老师说学生听,随后布置作业,学生去完成的教学模式。而是在课前老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视频和学习资料,通过无线网的方式发送给学生,只需要学生去观看视频,自主地去完成对这些学习资源的提前学习。[3]在课堂中,师生之间面对面的,对学习内容中困惑之处进行探讨和交流,以此达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四、网站设计与制作课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显而易见的是,翻转课堂的学习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模式,让我国教育事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下得到更加蓬勃的发展,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1.转变学习模式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学生在课后通过完成作业的方式进行自我复习和消化,但有部分学生因为在课堂上没有掌握到位,课后作业的完成就会十分艰辛且效果不佳,课堂效率大大降低。而翻转教学模式则是老师提前将学习内容发给学生,让他们课前进行操作,在课堂上的时间就可以充分利用于解疑答惑,这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和掌握来说无疑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2.转换师生角色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师生之间的关系明显地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所有的学习过程几乎都是由学生占主要地位,而教师由传统的传授者和管理者变成了学生的引导者和协作者。[1]教师的任务由传统的课堂讲解变成了课堂协助,帮助学生在进行网络作业时加强对难点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及应用,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性。

3.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每个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都会有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自己的学习兴趣。但是传统“一刀断”的单一教学模式明显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而翻转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定制相应的学习计划,对于课程学习能力强的可以将进度调快,而这方面学习能力较弱的则可以调慢点,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翻转课堂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帮助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

五、总结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升华了网站设计与制作教学的传统模式,把以前零零散散的教学方式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改变了它条条框框的构架模式,应用自由的、轻松的视频课件将学生带回课堂,它涵盖的知识面极具广泛,是学生们获得更为精彩丰富的课堂内容,当然,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也成为这次改革的一个内容,反思自己学习的知识,研讨学习任务也会是学生学习网站设计与制作的重要过程之一。通过这次改革,我国网络设计与制作课程有了一个新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黄文均.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为题及解决措施,[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14期.

[2]俞涛.简论网络教学的教学设计[J].中国成人教育电化教育研究,2004,(5).

[3]谢舒渍,叶长茂.浅谈网络课程的页面设计[J].高等理科教育,2004,(1).

作者:李冰 单位:四平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