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图形设计对中国画的借鉴

平面图形设计对中国画的借鉴

一、借鉴中国画对点、线、面的组合与应用

点的大小、聚散结合墨的浓、淡、干、湿产生出变化万千的视觉形象。点从描绘的笔法方向上分有:圆点、横点、直点、斜点、散点等;从外形上分有:夹叶点、破墨点、介子点、胡椒点、米点等;从墨法上分有:焦墨点、浓墨点、淡墨点、浓破淡点、淡破浓点等。点也中也有运笔的“一波三折”,点与点之间也有左右互盼的情感,这些视觉形象的微妙变化十份真切地表达了画家独特的内心情感。“线”是中国画最简练、概括、基本的艺术语言,它是中国画造型的骨架,线的刚柔、曲直、粗细、软硬、润涩以及线的张力等等,可以表现一切外在事物的质感和不同机理效果。线与线的交叉、重叠组合表现出了中国画独特的空间感。中国画在散点透视、近小远大的独特观察方式下,用的“线”的形式美保持了平面造型统一的装饰性。“线”的表现方式有多种,比如中国人物画的线有“十八描”:钉头鼠尾描、铁线描、高古游丝描、行云流水描、曹衣描等。线的顿挫、虚实、软硬、节凑、韵律等等表现了画家内心或喜、或悲、或忧郁、或愤慨、或激情的感受。“面”是“点”的扩大或“线”的加粗形成的,它也是中国画的基本元素。“面”在中国画中表现的是物象在空间中所占有的面积“,面”在面积上比“点”和“线”越大,其肌理感就强。

中国画所使用的工具:笔、墨、纸的特性使国画的“面”在形态和色阶上有着丰富的变化。中国画对“点”、“线”、“面”的独特运用,一方面表现了内心的情感。另一方面,它们所蕴含或含蓄沉着、或古朴凝练、或浑厚豪放的视觉感受是艺术家形成个人风格的基础。无论是古代的“元四家”,还是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都有的自己对这些基本元素的独特理解和运用。同时,“点”、“线”的运用也彰显了画家艺术家的独特气质、审美趣味、文化修养。“点”与“线”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洋画,亦或是雕塑、建筑、环艺设计等等都离不开。同样,平面图形设计师只有深刻理解和纯熟运用“点、线”的精神内涵和组合技巧才能够结合他们对外界具体形象的认识来准确传达相关信息。“点、线、面是美术世界的基本元素、在图形设计中则是通过对点、线、面的选择和结合来表现人们视觉共鸣的一种艺术。在国画构图艺术中点、线、面也有很好的体现。

不论是具象、意象、抽象、几何形、自然形、点、线、面的元素。它们之间怎样以理性或以逻辑推理来研究组合成为一个理想画面,让作品在观者欣赏的过程中产生与构思的视觉同步的能力和画外想象力,以使我们提高正确判断优秀作品的形式构成的能力。”“点、线、面”蕴含着深刻的抽象美学,绘画艺术家和设计师对“点、线、面”运用不仅能够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传递相应的信息,同时也形成他们独特的艺术和设计风格。中国画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对点、线、面的独特认识,有着成熟的表现手法。同样,“点、线、面”作为平面图形设计的基本要素,如何对其运用,以及用抽象的语言表现对自然的认识等,完全可以借鉴中国画。

二、借鉴中国画的构图方式

对比、调和、节奏、平衡、韵律、特异等是平面图形创作表现的基本规律,它们体现了平面图形设计的构图原理。“对比”是根据图形中的各元素的“主次关系”来组织形状、明暗、方向、面积等,从而明确形象,增强艺术感染力;“调和”是根据图形的大小、疏密、虚实、形状、色彩、肌理、曲直等方面的对比加入一定的组合元素,从而使变化和多样的组织元素达到统一;“节奏”是图形设计中造型元素有规律地重复,从而形成高低、起伏、进退、抑扬和间隔的律动关系。这些关系使形象产生了情绪效果,具有抒情意味;“平衡”通过对形、色、质的有机组合使画面表现出均衡、节奏的秩序美感。“韵律”是由相关的图形元素按照一定数列比例有条理地进行重复变化而产生的。中国画的构图称之为“章法”、“布局”,南朝谢赫称之为“经营位置”,它体现了画家对画面各部分的谋划和安排。中国画的“构图”表现的是“形”与“意”的结合,追求的是“情景交融”的境界。

山水画中的“高远构图”表现了崇高与雄壮的气势;“平远构图”表现了悠然平静的心态;边角构图体现了情致盎然的雅趣。中国画也有“斜线式构图”给人以运动的感觉;“‘V’字形构图”给人一种不稳定和危险的感觉;“‘X’型构图”具有丰满而深远,空间感很强的特点;“‘圆形’构图”有完美柔和之感;“‘S’型构图”具有优美动感的抒情情调;“直横构图”体现了凄绝明朗的意境;“品字形”使画面沉着、稳重营造了一种闲适的氛围;“相持构图”强化了画面的紧张感,使其别开生趣;花鸟画常用的“倒悬构图”有凌空飘逸的感觉。这些构图方式体现了中国画在构图时十分注重空间、视平线、黑白灰色块的变化。从而使画面的外轮廓生动而有变化,视平线高低变化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对光影的独特理解刻画出准确而生动的物象。同时,中国画的构图也产生了“意境之美”,表现了画家的对自然的理解和内心的情感。老子说“万物复阴而复阳,冲气以为合。”

说明了中国画所追求的是“和”、“静”亦即“和谐”。此外,中国画的构图是简约、含蓄的,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画的各种构图本身也暗含着平面图形设计构图的一些基本原理。中国画的构图也同样追求匀衡、平行、对称的形式美效果,但是它又僵化、呆板。中国画的构图不仅仅体现了平面图形设计所要追求的种种视觉效果,而且在此基础上,它走得更远。它蕴含的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追求的是情景交融的境界,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魅力。作为现代平面图形设计而言对中国画构图原理的借鉴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平面图形设计的这些基本规律,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哲学,设计出中国人所喜欢的作品。

三、借鉴中国画的色彩观

中国画在古代称为“丹青”,是注重使用彩色的。对颜色的使用历来就有相应的理论存世。南朝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随类赋彩”,“类”是指物象的固有色。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以色貌色”,即是说,绘画的色彩应根据具体的物象给以不同的表现,这些理论概括了中国画色彩方面的基本原则。这种色彩的运用体现了中国画家对自然的认真观察和总结,比如宋代郭熙的《临泉高致》中说“:水色:春绿、夏碧、秋清、冬黑”。从中国青绿山水画和金碧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画多使用对比色。石青、石绿和朱砂的冷暖对比,墨线和金线的调节作用,加上空白背景的艺术处理技巧,使画面既有对比又有调和,产生了十份耐人寻味的形式美感。在色彩鼎盛的唐代出现了水墨的运用,水墨的浓淡渲染的表现力使画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唐代张彦远对色彩已经不重视了。到了宋代随着文人画的兴起,色彩在中国画中的位置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是对“墨”的运用来表现外在事物的一切颜色。中国画自古有墨分“六彩”之说:干、淡、白三彩为正墨;湿、浓、黑为副墨。文人画家用这种独特的色彩观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宋元以后文人画的水墨兴盛,以至文人逸士王维的“画道之中,水墨为上”的论点备受推崇,从此中国文人画已不再以五色俱全取胜,而是通过“墨”的勾勒,挥洒渲染,以少胜多,反映对象的内在精髓。这种主观意象色彩,是以偏爱和夸张的主观感情和理想为基础的,不受自然约束,在似与不似之间,超越自然的色彩,是自然色彩的变革与升华。”

中国画独爱“墨”的情怀和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有关,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这种对“墨”色的理解体现了中国古人观看自然的独特方式。在色与墨的关系上,中国画论中有“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墨色交融”,“墨中有色,色中有墨”,“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等等的精辟论述。在色调上,则要求“艳而不俗”,“淡而不薄”。关于色彩的理论,孔子《论语》中说“绘事后素”,《荀子•劝学》:“目好之五色”。《周礼》中说“绘缋之事,杂五色:东方为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这些理论是中国画对色彩运用的参考。

中国画对色彩的运用体现了独特的形式美学原则,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古人独特的色彩观。色彩是图形设计构成要素中十份重要的形式要素,色彩感觉和色彩心理对图形创意起着重要的作用,色彩的色相、明度、彩度、调和、对比等的变化带给了人们不同的微妙情感。作为影响中国人数千年的国画,其用色观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中华民族对色彩共通的情感。对中国画的墨色使用的借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人的色彩心理,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

四、借鉴国画的形象表现方式

1、“具象形”表现方式借鉴

构成图形的形象要素包括:具象形和抽象形,具象是以模仿“自然物”为基本原则,以自然存在为形象的依据而创造出的形象,设计者对具象的塑造必须经过对自然物进行认真的观察、分析,对自然物的形态特征、结构关系、运动规律、精神面貌等有一定的再现能力。中国画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已经形成了对事物独特的观察方法,这在中国画论中有许多论述。比如宋代郭熙的《临泉高致》中提出中国山水画的三种透视方法“三远法——平远、深远、高远”;王绎的《写像秘诀》中指出中国人物画的观察、描绘的方法“凡写像须通晓相法。盖人之面貌部位与夫五岳四渎,各各不侔,白有相对照处,而四时气色亦异。彼方叫啸谈话之间,本真性情发见,我则静而求之……”。中国画的这些观察方法对具象形平面图形的设计如何把握自然物的形态特征、结构关系、运动规律、精神面貌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抽象形”表现方式借鉴

抽象形是不受自然物所限制的。创造的空间比较自由和宽广,抽象形具备的形式特征包含着事物内在的精神内涵。抽象图形设计要把握好抽象形的本质意义,把握点、线、面的纯粹意义。在这一点上平面图形设计更应该借鉴中国画对笔墨语言的深刻理解和纯熟的运用。中国画的笔墨技巧是中国画的最根本的语言,更是中国画的灵魂,是画家借以抒发情感、表现精神世界的载体,是彰显才情、学识的媒介。优秀的中国画家对笔墨的结构、形态、内涵、规律有着深刻的研究和掌握,从而刻画出中国画所独有的艺术境界。与西方油画所不同的是中国画“以线造型,以墨为主”。这些线条不是对自然物的客观再现而是抽象性表述。

黄宾虹将笔法总结为“平、圆、留、重、变”。画家通过笔的运用将自己对物象的理解表现出来。中国画运用黑色的墨与水的不同比例,使其与白色的纸相结合时产生明暗不同的色阶,这种“焦、浓、重、淡、清”的色相是对自然物固有“五彩”的抽象性概括。墨的团块性能够烘托画面的气氛,墨与水的交融性、衔接的自然生动性,与自然物象和谐统一。中国画的笔墨不仅是一种形式结构语言,更是画家精神表现的载体。“梅兰竹菊,这是中国画中经常出现的绘画题材……其实并不是这四种植物的魔力吸引了百年来的画家,而是在于能够集中表现这些植物的笔墨上名家的笔墨纷呈,展现的已不是四种寻常植物,而是各家自己的笔墨表现方式,人们欣赏时,也不是为了欣赏这四种绘画题材,而是以此为契机欣赏各家笔墨特色和从笔墨中引发的思维空间。”

中国画家借助这些物像的自然性特征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中国画的这些“笔墨”语言是对自然物“形的意象”和“色彩的抽象”的概括,表达的是画家内心的情感。抽象图形设计如何把握点、线、面的纯粹意义,用这些概括性的语言去表现自然物内在的精神内涵,从而最终形成独特的视觉符号。这个过程的每一步都可以从中国画独特的“笔墨”语言中汲取营养。

五、借鉴国画意义的表达方式

在图形领域中,“意义”指的是与形象相结合而共同传递的信息。“图意”是设计师根据自己的观点、思想、情感和要传达的信息内容从而设计出图形所表达的意义,这也是视觉形象所承载的意义。“它已由一种无形的认识理念转变为可视的形象,因而这时的意义成为一种有形的意义。”图形设计就是设计师运用形态、色彩、机理和空间等视觉元素进行语言的整合、意义的叙述。如何运用图形承载自己的想要传达的信息是平面图形设计成败的重要因素。在图形设计中,设计者往往运用相关联想来设计图形从而传达信息。比如使用“雨伞”可以表示“保护”的意思。运用“岩石”可以表示“稳定”,“心形”可以表示“关爱”等等。无一雷同,中国画在抒发画家情感时,也借助一些能使人产生相关联想的事物来进行创作。比如: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画家借梅的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兰的清雅幽香、洁身自好,竹的虚心劲节、高风亮节,菊的不畏凌霜、孤标傲骨,山水、渔隐的淡漠名利来抒发自己的心灵感受。这些题材是君子的化身,抒发的是他们内心的情绪。中国画也常借用自然事物来传达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比如:“连年有余”是称颂富裕祝贺之词,以示来年的丰收。中国画中就用“莲花”和“鱼”的形象来传达这种寓意“,莲”是“连”的谐音,年是“鲶”的谐音,“鱼”是“余”的谐音,又年年有鱼。再如,用“公鸡”和“牡丹”的形象来表现“吉祥富贵”等等。这种运用谐音表现吉祥文化的方式在现代设计中也经常运用,比如吴冠英、韩美林等为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奥运会设计的吉祥物——“福娃”名字的命名方式。用“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来表达北京对世界的盛情邀请“北京欢迎您”。中国画这种借助自然物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对现代图形设计师如何进行“图意”的设计,从而更好地传达相应的信息,起到了借鉴作用。

六、结语

点、线是平面图形设计的基本语言,如何调动和组织图形中的各个视觉形象是平面图形构图的重要因素;如何理解外在事物,把握抽象形的具体含义是平面设计者所应有的基本素养。如何正确地传达信息是平面图形设计的根本目的。在这些方面上,中国画都有相应的借鉴对象。深刻理解中国画对点、线、笔墨、用色、构图原理的方法和深层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开拓平面图形设计的视野,从而设计出更具美感和独特表现力的艺术作品。虽然中国画是画家借以抒发个人思想、情感的载体,形象创造的方式围绕的是个人的主观意愿,所追求的审美价值是独特的。而平面图形则必须以成功有效地传播信息为目的。这是二者有根本区别。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平面图形设计也在不断的变化。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有前后继承关系的,不论是中国画还是平面图形设计都受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的影响。平面图形设计如何开拓创新,如何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满足中国人独特的审美特征等等,从传统吸取营养是其重要的方法之一。中国画从以上几个方面为平面图形设计提供了新的参考角度。

作者:胡娅静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