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空间室内设计探讨

地铁空间室内设计探讨

摘要:作为城市中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做好地铁路线的合理规划与室内设计工作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城市交通运输质量,同时可以为市民的出行提供极大的便利。由于大部分的地铁建设在地下,因而在进行室内设计工作时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比较多。本文先对地铁室内设计原则与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进一步研究室内设计的要点。

关键词:地铁空间;室内设计;要点分析

1引言

城市的交通环境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形象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地铁空间设计工作时,不仅要确保地铁空间的安全性,同时要为乘客提供一个人舒适的环境。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着手建设地铁交通。这一过程中,要通过做好地铁空间的室内设计工作,进而确保乘客获得优质的体验,并为推动城市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2地铁空间的室内设计的概述

2.1室内环境设计的原则

之所以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地铁出行,主要是由于地铁相对快速、便捷。合理的室内环境设计可以为乘客提供方便、快捷、畅通的乘车体验,并且便于乘客快速的换乘、出站。在进行地铁空间室内设计工作时,要严格遵循高效、安全以及舒适、经济的原则。一方面,高效性主要是指内部空间在组织方面要明确,对于相关设施的规划布局要合理。同时,地铁室内空间要有简明、易于辨识的标识系统,并且要注重室内的无障碍设计工作。另一方面,安全性主要体现在避免乘客出现损伤。地铁内经常会出现跌落、碰撞甚至擦伤、滑倒等一系列的问题,设计人员要通过完善设计质量来降低此类事件的发生。比如在进行材料的选用上,可以选用天然石材、瓷砖等材料。此外,舒适性设计主要体现在室内的光照、声音环境以及装饰等方面。乘客进入到地铁空间室内环境时,要能够感到心情轻松、愉悦。舒适性的更高追求主要体现在艺术性、文化性等方面。另外,对于经济性而言,可以通过一些创意性的设计来达到节约造价的目的。地铁空间的室内设计如图1所示。

2.2地铁室内空间设计出现的一些问题

2.2.1功能空间较为单一且存在不合理的问题

对于国内一些早期修建地铁的城市而言,其地铁空间内缺乏相应的公共艺术品,并且室内设计形式较为单一,主要应用标准化、模数化的单元构件进行装修设计,装修风格大同小异,没有地域特征,难以具有标志性的差异。此外,在材料的使用方面也相对匮乏。交通建筑空间,强调功能第一的原则,避免任何由于室内装修设计引起的不利于人流设计因素。在空间设计方面,存在着结构单一,缺乏新意的不足,甚至一些地铁空间室内设计缺乏合理性。国内地铁空间设计,皆为一个统一的标准设计,难以从中打破现有的地铁空间设计模式。

2.2.2不注重地域性特色的彰显

不同城市都会有着各自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环境,在进行地铁空间室内设计工作时,通过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设计工作中,即可以彰显当地的文化地域特色,同时可以方便外来的游客更好的了解当地文化。但是,我国在进行地铁空间室内设计时,由于设计期限以及设计人员以及地铁业主对原有地铁空间模式的依赖,导致全国的地铁空间设计几乎一致,并没有对这些因素引起重视。

3地铁空间室内设计的要点分析

3.1照明设计分析

现阶段,绿色照明已成为地铁室内照明设计工作的重心。设计过程中,不仅要选用效率高、寿命长的照明设施,同时还要注重相关设施的安全性与性能稳定性。由于地铁站大多位于地下,因而要对光源以及灯具进行合理的选择。同时,要进行合理的装饰,进而可以提升电能的利用效率,降低电能资源的消耗。具体设计时,要注意将照度与照明功率密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①在电光源的选用上,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照明节电。随着国内科技水平以及制造工艺的不断提升,电光源的发光效率以及使用寿命、显色性能等方面均有了显著的改善。比如采用金属卤化物灯具可以提升光效与显色效果,荧光灯相比于白炽灯可以节电70%左右,并且有着良好的光效高与性价比。在地铁的地下车站站台、办公室以及一些站厅等公共区域,都可以进行使用。近几年来,伴随着LED照明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应灯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②要进行照度以及照明方式的合理选择。照度因素是照明设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地铁空间的室内存在着照度太低的问题,那将对地铁的正常运营造成影响;相反如果照度过高,不仅会导致电力的浪费,也会使乘客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设计过程中,要采用照明功率密度与照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同时还要注重室内受光面反射性的利用,提升光的利用率,同时也可以达到节电的效果。

3.2空间动态导向设计

所谓的空间动态导向设计,主要是借助于空间形态手法进行设计,比如利用空间尺度变化以及柱网序列等因素的变化,来提升室内设计的效果。对于柱廊的导向性,主要体现在通过装修的突变效果来提升对乘客的暗示。同时,可以利用空间形态以及通透性等方面的变化,进而为乘客自身的空间定位提供相应的参照。另外,设计过程中还要注重一些细节装饰效果,比如室内的墙面、天花板以及楼梯踏、扶梯等位置,都可以利用装饰的效果来突出不同空间的功能,进而达到导向性作用。设计过程中,需要从形态、颜色以及材料、质感等方面着手,来展现不同空间的功能与特性。①对于墙面的装饰设计而言,不仅要对墙体的形态,材料的质感引起重视,同时还要在颜色的变化上进行研究,进而可以达到良好的引导效果;②对于顶棚的设计,要从形态、色彩以及质感等方面进行设计,尤其要注意第三维空间以及灯具照明方面的设计,通过灯光的变化来对乘客进行动态引导。设计过程中,要应用趋光心理来对乘客进行导向,同时要提高空间的可识别性;③对于地面的设计而言,要注意高差以及所用材料的设计。这样一来,乘客就可以明确的区分出不同区域的功能;④对于楼梯以及踏步、扶梯等方面的设计,既要充分利用楼梯的位置优势,同时还要确保楼梯向前的延伸感。

3.3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地铁空间的室内环境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交通功能,同时还要注重生理、精神以及心理方面的需求。室内设计首要为乘客提供一个舒适的生理环境。对于生理上的舒适,要确保室内建筑与室内设计达到一定的标准。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善室内光环境,为乘客提供一个良好的乘车环境,使乘客满足心理、生理方面的愉悦。通过改善室内光环境,弱化地铁地下空间对人心理产生的不良影响。因而,在进行地铁内部空间的设计时,要通过优化空间的组织性质以及优化气候条件、合理进行材料选择等方式,来实现乘客消极情绪的舒缓。同时,地铁空间的室内设计需采用设置清晰标识系统,有效的引导客流,明确方向。此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还体现在无障碍环境的设计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无障碍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对这一问题引起重视。

3.4科学合理设计,功能集成最大化

地铁不仅可以为乘客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同时也对市民的一些采购活动有着一定的影响。对于国内的地铁商业而言,大型的TOD项目,有效的将城市的各个功能集为一体,满足人们各种功能需求。地铁每天大客流量不仅可以为一些商家带来巨大的商机,同时也可以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而,要提前合理、主动的进行商业规划,地铁空间的室内设计工作也要提前的介入到建筑设计工作中,这样一来才能实现商家、乘客以及业主方面的“共赢”。

3.5注重建筑和室内设计的融合

空间本体不是局限与建筑表皮的装饰工作,在进行地铁空间的室内设计工作时,首先要突破建筑本体设计这一重心。通过空间形式的变化与创新,可以室内设计的多元化、层次化。总体而言,建筑孕育、创造了室内,建筑设计工作的同时就是在进行室内空间的设计。建筑和室内之间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建筑设计之初就要着手进行室内空间设计,而不是将室内设计工作挪到最后来进行。设计过程中,要将室内设计和建筑整体设计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并且在建筑设计方案阶段就应着手进行地铁室内空间的设计工作。对于地铁空间的规模以及高度、空间流通以及封闭条件等因素,都应该进行考虑。此外,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注重室内空间的流畅性、通透性以及层次性,相应的工作要由建筑师与室内设计人员共同参与、一起完成。

4对目前国内地铁土建空间设计的思考

就于目前国内地铁的设计形式,由于设计周期的紧迫性,造成了国内地铁土建空间设计一成不变的形式,也导致了地铁设计缺乏了地域特色,各个地区的地铁车站没有明显的区分。一方面地铁土建设计与地铁装修设计并没有合理的结合设计,往往地铁装修设计皆在土建设计完成的情况下根据土建现有的条件来进行设计,针对装修设计可能提出的对土建的设计的空间优化并没有很大的实施可能性。另一方面,国内地铁的设计形式,并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针对土建设计并没有多大的优化。就以往的装修设计的思考,对于地铁土建空间设计,能否考虑将综合管线以及对室内空间设计影响比较大的设备,放置于设备夹层中,最大程度的优化土建设计的先天条件,使得整个装修空间能够更加的简洁干净,美化地铁室内空间,提高乘车环境的舒适性,且使得地铁装修设计有更多的可能性。

5结束语

随着城市交通压力的急剧增大,地铁已经成为了市民普遍选择的一种公共交通方式。在进行地铁的设计工作时,不仅要考虑到线形方面的设计,同时要对地铁空间的室内设计工作引起重视。设计过程中,要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采取具体的设计措施来满足乘客的心理、生理需求。同时,还要提升室内设计的实用性、安全性与审美性效果,积极消除乘客对于地下空间的戒备心理与理解误区,为乘客创造一个安全、绿色、和谐、健康的地铁交通环境。

参考文献

[1]林永青.地铁换乘车站空间导向性室内设计的方法[J].建筑设计,2017(5):57~61.

[2]汪涛,孙传忠.解析地铁室内设计中照明设计的视觉处理[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3):43~46.

[3]孙国军,汪涛.地铁公共空间的室内设计-从意象到形象表现[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4):48~51.

作者:邓丽威 单位: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