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美术设计视觉审美研究

电影美术设计视觉审美研究

一、造型设计分析

在电影整体设计中需要同时反映形象思维、电影思维以及美术设计等,在《唐山大地震》拍摄中,时间从1976年跨越到2008年,中间相隔32年,而地点则是穿越了唐山、杭州、汶川等,经过30多年变化,电影不可能完全将这些地点特征和变化全部表现出来,而且人物的性格和情感都会出现很多变化,因此不同时代的人们需要被赋予不同时代的烙印,在场景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到时代因素的反映,更加需要将时代的变迁通过场景变化演绎出来,因此场景设计同样需要符合时代特点。在《唐山大地震》的拍摄中,重构电影时空是一个突出的亮点。在电影美术设计中讲究现实主义,但是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并不是一个概念,自然主义主要强调真实背景的再还原,不能出现个人因素成分,现实主义则需要添加人为情感因素,增加艺术效果。《唐山大地震》在美术创作中,把经历的32年时间分为不同的阶段,还原1976年唐山历史是一个难点问题,色彩饱和度基本控制在70%~80%,到21世纪色彩饱和度则达到95%~100%。在70年代历史中,虽然能够从一些史料记载中。讲述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但是想要拍摄下来却非常困难。在影片设计中,影片场景的布置设计要求具有年代感,但是由于时间隔了32年,想要重现问题很大。这是现实存在的问题,虽然在电影布景中并不严格要求按照历史自然生活的写照设计,但是必须要高于现实生活状态,要求在反映唐山时代感的情况下保持艺术性和现实性,历史年代是一个场景,但是在影片中却是另外一种状态,地震之后唐山建设出现很多变化,还需要通过美学标准来建立。在《唐山大地震》中,街上的人行道等真实但是不写实的手法能够极大地引起观众共鸣,观众能够一眼看到这就是当年唐山历史生活状态。唐山重建后的历史资源虽然与电影最终表达元素一致,但是效果确实不同,因此在电影的创作中需要重视对历史元素的再创造。在《唐山大地震》创作中,场景设计要求具有时代背景感。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常见设计基本以学校作为创作背景,在整体造型中,需要考虑场景需要具有的时代元素,孩子的喜好以及本身特征等,这些特征都能够增加影片的真实感。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学校已经开始出现戏剧广告栏,宿舍号码牌材质和字体等,这些都是这个时代的重要表现元素,虽然这些出现的时间仅仅只有几秒钟,但是能够让人们飞快感觉到时代的进步。在《唐山大地震》拍摄中,场景氛围可以说至关重要,虽然这是一种认为构造的虚拟环境氛围,但是在构成电影中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良好的场景氛围能够充分将情感和情绪传递给观众,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在场景氛围的营造中,色调是最常见的一种营造方式,需要注意采用色调推按时代特征,营造时代感。在色彩的选区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到整体效果,胶片上的场景与真实历史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美术师需要能够大致掌握色彩运营,充分考虑到电影镜头的是何种风格等,明确认识到色彩的使用会营造出什么审美效果。在人为形象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人物演技,还需要符合人物身份、所处的生活背景等,电影作者在拍摄电影时要能够整体构思人物形象,有效地取舍。另外在人物造型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到与周边环境的影响关系。如在《唐山大地震》中人物的服装设计,在1976年,海魂衫是那个时代的流行元素,因此在服装设计中,所采用的依据均是那个时代的流行元素,而且把新衣服进行旧处理,增强历史感。

二、从美术到特技设计分析

在《唐山大地震》的观赏中,特技设计是一大看点,在该影片的拍摄中采用数字技术增强影片拍摄的真实感,影片创作者的历程就是电影的创作历程。随着观众视野不断增大,观众对影片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喜欢粗制滥造的电影,尤其是一些年轻观众,更加重视特色及效果,电影特技已经成为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采用传统的拍摄手法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而且镜头容易晃动,演员若是晃动与镜头不一致可能导致画面失去真实感。在电影拍摄中,为满足观众需求很多电影大量采用电脑合成技术。《唐山大地震》在拍摄中将场景等提供给特效公司,特效公司根据要求合成效果,如地的断裂等,这些都需要在影片中表现出来。电影一直被称为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包括了高科技合成成分,因此在电音创作中,美术设计更加重要。不少研究认为影片在踏入摄影棚之前就已经完成拍摄,因此为达到影像未来视觉效果,需要在电影拍摄前提进行视觉化处理。在《唐山大地震》的拍摄中,美术创作者曾说很多镜头都是由多个镜头组成的,这些镜头合成三维动画,若是导演不满足还需要进行改正,这就是拍摄前的预览。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更加成熟,先期视觉化处理更加重要,能够通过静态的图形展示流体的设计,由导演以及美术师等共同设计完善。在电影的拍摄中,一般美术创作者对自己创作的媒介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认为这个媒介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思维不仅会表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会影响整个影片的设计,媒介承载着创作者的思考和感受。在一般电影设计中,设计图是最常见的创作媒介,对于每一个美术创作者而言,设计图都是非常重要的。《唐山大地震》美术创作者霍廷霄曾表示他们在《唐山大地震》设计图中,先制大致草图,然后经过电脑处理,因此美术创作最好是采用手绘和电脑相结合的方法,增强电影美术的实用性。在影片拍摄中末尾数设计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到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然后才能进行设计,这也是美术设计成功的原因之一,毕竟呈现在银幕上的是作品而不是美术设计者的创作过程。

三、视觉审美特性

从电影场景角度分析,只有观众看到统一的场景才能接受这种模式,并带领观众入戏,若是违背这种形式,容易出现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不能采用当代人的意识符号来表现影片中的场景。在电影设计中,需要保持统一的视觉风格,在造型设计中保持整篇影片的风格,明确分析影片表达内涵,保证影片环境浑然一体。在这里所分析的写实并不完全是具体的表达,与写意并没有形成相对的态势,在艺术领域中可以采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抽象的事物。在电视美术真实制作中,写实表现手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我国传统文化、大众审美心理等,国内电影设计要求形成以戏剧模式为核心的艺术形式。但是显然本身的表达方式与戏剧电影并不相同,若是过度重视戏剧电影,可能在造型等方面出现漏洞。在电影的设计中更加需要重视突出细节,烘托人物电影个性,提高观众现场感和亲临感。如在《唐山大地震》中,拍摄方登家大院通过截取总体大院空间的一小部分来实现,人物造型充分与空间环境融为一体,带给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因素影响,人们习惯采用中庸辩证方式分析问题,因此主流电影美术在创作中,同样需要遵循这个特点。在唐山历史资料中,通过横向对比,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场景布置要求非常特殊,包括房屋构造、场景设计等,每个画面的人物在场景中都具有美感。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反映历史的文化工具,在《唐山大地震》影片中,几个空间场景形成唐山特定时期的历史面貌,能够让观众在第一眼明确这个时代特征,在美术方面充分体现20世纪70年代的人文特征,为保证符合人们的心理,一些造型适当进行改变。唐山大地震在美学分析中充分融合了本土文化,增加空间认识,在造型中通过典型和概括性意识来反映现实生活,带给观众视觉享受。在视觉震撼方面,好莱坞灾难片成为一种电影模式,反复强调大场面和大动作,《唐山大地震》在拍摄中超越了好莱坞模式,开场后重建地震场景,与好莱坞电影不同,灾难故事仅仅是一种背景,人性才是主题,能够深刻表现人性内心,符合我国人文关怀。在该影片创作中没有突出英雄形象,而是以更加平静、自然的方式来展现主题,场景更加自然而真实。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电影《唐山大地震》美术设计和视觉审美特性,时代赋予人们的美学特征表现在很多方面。每个时代有着自身的符号特征,观众对电影的认同感不仅仅是因为对唐山的还原,更是因为造型设计超越历史画面,让不同地界的人们有一种认同感,提高审美特征。

作者:冯凯 冯阳 单位:湖北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