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室内空间设计发展探讨

住宅室内空间设计发展探讨

摘要:

小户型住宅当前已经成为了住宅格局设计的主要,这种户型设计虽然能够满足我国当前城市人口涌入的住宅问题,但是由于面积的有限性导致居民在对房屋使用时,存在很多的问题。室内空间设计不合理,空间利用不充分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人们对住宅的需求,因此在小户型的基础上,以人本精神来合理地设计小户型的空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主要以小户型住宅室内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以及措施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

小户型住宅;室内空间设计;发展

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建设使得大量的人口涌入到城市中,从而使得城市的土地以及住房问题凸显,房价也随之水涨船高。针对这个问题国务院下达了关于住房调整供应结构的相关文件,要求新开工的商品房中需要以小面积住宅为主,这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供应产品也发生了变革。在国家政策以及社会需求的双重压力下,住宅的面积在不断的缩小,小户型成为了房地产产品的主流。有效地解决了占地以及房价的问题,但是同时小户型的空间小,难以合理利用的问题也应运而生,因此我们还必须要加强对小户型室内空间设计的研究,从而真正解决城市住房的问题。

一、我国小户型住宅特点

根据对小户型的购买意向调查可以发现,现在的都市人越来越青睐于城市中心或者交通便利地区的小户型商品房,这是当前城市中单身以及青年夫妻购买的主要房产产品类型,接下来本文将从小户型住宅的优势和劣势两方面来对小户型住宅的特点进行分析。

(一)小户型住宅的优势

1.房价低

当前房地产价格高仍是城市的一个大问题,但是虽然房地产的单价比较高,如果选择小户型,那么总价相对于大户型来说要低很多,而且购房者的购房首付款也比较少,这使得很多经济条件不太好的人群都能够拥有一套自己的房产,因此小户型在城市人群中的吸引力很强,同时如果将来能够换大户型时,这种小户型更适合出租,也可以给父母居住,因此购买小户型住宅具有一举多得的效果[1]。

2.配套完善

小户型多数都位于城市的中心区,具有交通、商业的便捷性,这对于工作压力大的都市年轻人来说,在工作之余,能够有更加方便的休闲机会,使都市白领能够在工作与生活间快速切换。

3.生活成本低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下成就了一批人,同时经济的发展也拉大了贫富差距,大部分人在购房的过程中还要考虑不仅要买得起同时还要住得起的问题。比如购房者在付完购房款以及契税后,还需要缴纳后期的物业费,居住运行费用等等,而且这些费用都是以住宅面积来计算的,小户型的后期费用相对来说也低很多,同时小户型周边便利的交通、购物以及休闲条件也使居民的生活成本大大降低[2]。

4.空间浓缩化

现代的年轻人更加追求的是居住空间的舒适和经济适用性,这与年轻人的经济薄弱、家庭成员组成简单以及公共场所活动多元化有关,所以他们对住宅的居住空间要求不大,希望能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户型虽然面积小,但是如果设计合理,功能不会比大户型减小,也不会使居住者的生活质量降低。

5.产品区域成熟化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小户型产品逐渐趋于成熟化,在居住的功能以及空间的利用上都有所提升。从当前小户型产品推出的“三零”和“之”字形板式结构就可以看出,有效地解决了小户型的通风以及采光问题。

(二)小户型住宅的劣势

1.类型多元化,空间形式单调

当前小户型的结构形式主要有平面、跃层复式、阁楼以及错层四种形式,在户型推广的过程中也逐渐衍生出酒店式公寓、SOHO商住楼、精装小户型以及产权式酒店等,但是通过对这些户型的调查和走访发现,虽然小户型的类型比较多元化,但是其空间的结构却比较单一[3]。一般的小户型都是由居室、走廊、门厅以及电梯等几部分构成,每栋小户型的住宅居民交往都在几个临近的居室范围内,同一楼层或者住宅楼的人都比较陌生,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设置以及服务等为了节约空间都设计在住宅楼外部,使人们的生活需求无法得到有效的满足。在小户型的多元化发展下,无论是建筑的体量、平面结构、空间布局以及功能上看,各种形式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单元套型,但是从小户型住宅的整体布局上来看,仍然是采用长直走廊的方式为主,在空间形式的设计上也依然坚持立方体以及正交直线的元素组合,在空间设计上缺乏个性。

2.人本意识淡薄

当前很多小户型都存在布局密度高、采光通风差、安全性以及私密性无法保障的问题,有些楼层的住户甚至超过了30户。同时还存在户型设计不合理的现象,比如厨卫相对、卫生间与厅相对或者厨房设置在阳台上等等。此外为了节省空间,一些楼房的墙壁设计的比较薄,或者门与隔壁的窗相对,影响隐私性。而且小户型中的租户比较多,使得居住人口不固定,三教九流各个行业的人都有,使得购买房屋的固定居住者的安全受到威胁。

3.装修简陋,舒适度低

很多小户型的装修比较简陋,一些设置没有装修,房地产商为了营造大空间,在楼盘内安装了很多的镜子,使空间虚增,误导消费者。同时,住宅的内部设计使得人们生活起居都不够方便,影响人们居住的舒适度。因此很多人认为小户型只是当前社会形势下的一种过渡性房地产产品,但是从小户型住宅的优势来看,小户型住宅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或许它是一种过渡消费的替代品,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小户型住宅仍然会有很好的发展市场,因此对小户型住宅室内空间设计的研究是具有长远意义的。

二、小户型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

(一)用户群体的影响

小户型住宅的用户群体主要集中在两类,分别为年轻人和老年人,他们对小户型的选择心理一般都是出于过渡的心态,所以小户型的面积不需要大,但是功能布局必须要全面合理。青年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这类人也是社会数量最庞大的人群,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虽然在现阶段的经济实力不足,但是他们对生活以及自由的追求却不愿意受到束缚,因此需要有一个独立的空间,但是由于高房价的限制,导致他们很难承担起理想户型的经济压力,因此小户型住宅是他们最合适的选择。老年人已经奋斗了一生,所以需要有充足的时间去颐养天年,而子女一般都不在身边,因此如果住大房子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空旷感和孤独感,所以他们对住宅面积的要求不高,因此配套设施好以及空间布局合理的小户型住宅是老年人最合适的选择。除此之外,丁克家庭以及单身家庭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多,他们对户型面积的要求较低,这也使得小户型成为了他们购买住宅的首选。

(二)工作模式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呈现多元化,这也使得社会上涌出了一大批新兴的行业,在此背景下人们的工作模式也在不断的演变,传统的朝九晚五生活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很多行业比如设计工作室、建筑设计公司以及律师事务所等都根据其各自的职业特点转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4]。特别在网络以及电子技术的发展下催生出人们新的工作方式,比如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人们通过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能能够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不但有效地节约了成本,同时在时间上更加自由不受约束。这使得家不仅是休息的场所,同时也需要成为办公的场地,比如当前比较流行的SOHO办公模式,就是一种典型的居家办公模式,因此在小户型的室内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居住者的工作模式。

(三)个性化需求的影响

现代的年轻人个性化更强,同时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多种多样,而室内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设计的本身就是艺术、生活与科学的结合体,需要呈现出生活的功能性、艺术的审美性以及科学的协调性,这样的设计才能够满足人们对物质以及精神的追求。所以在小户型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年轻人的需求来为其进行个性化设计,打造出不同形式的居住风格。年轻人在刚刚走出大学校园后,对自己的独立生活充满了向往,所以在室内设计中除了要考虑其基本的生活需求外,还需要体现出他们精神上对独立和自由的追求。

(四)社交爱好的多样化影响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越来越需要有独立、自由的时间来释放和缓解,虽然社会上存在丰富多样的娱乐场所,能够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但是家里仍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社交场所。同时工作模式的多样化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渴望获得更多的休闲时间,并能够充分地利用和享受这样的休闲时间,这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年轻人的精力更加充沛,而且爱好广泛,喜欢在休闲的时间中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健身、烹饪、读书等,所以一个舒适的空间对于这些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三、小户型型居住行为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以某二线城市的三个投入使用的小户型住宅楼居住者为例,通过对他们的调查来了解当前小户型居住行为要求。

(二)调查方式

主要通过居住的实态观察记录以及居住需求访谈方式完成。

(三)调查内容

调查的内容包括居民对起居室的活动、各个功能场所的功能、工作间的位置、空间的独立程度以及各个空间的要求和满意度等进行调查。

(四)调查分析和结论

1.起居室的需求

一些面积比较小的户型无法设立专门的起居室,但是室内在工作、学习以及睡眠的行为发生时,这些行为活动与公共空间相连接是不合适的,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居住者希望起居室能够承担起多样化的功能,有60.7%的受访者表示希望起居室同时能够起到用餐的作用,超过23%的受访者认为起居室还需要承担客房的功能。

2.厨房的需求

小户型面积的制约使得开放式厨房成为了小户型的首选,但是我国的厨房的排烟设备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导致开放式厨房无法被多数人接受,但是在小户型设计中在面积的约束下,开放式厨房仍占主导,通过对业主的调查显示,能够接受开放式厨房的人超过41%,在排烟设备改善后能够接受开放式厨房的人群近39%,这个调查数据显示人们对开放式厨房的接受程度已经明显提高,而现在需要加强的是对排烟系统的改善。

3.卫生间的需求

在对居民对卫生间需求的调查中显示,喜欢将便溺、洗浴、盥洗以及洗衣放在一起的人占约16%,喜欢将便溺、洗浴与盥洗分开的占31%左右,将洗涤进行分离的占约19%,只将便溺分出的占约34%,希望能够将洗浴、便溺以及盥洗区都分开的占4.3%左右,所以这种洗、便完全分开的小户型住宅并不太受欢迎。

四、小户型住宅空间设计发展建议

(一)丰富居住单元类型满足居住人群的多元化生活方式需求

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个性这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向多元化发展,不同的群体对小户型空间的设计有着不同的需求,比如性别、兴趣、年龄以及经济等都是人们对住宅空间限制的因素,因此为了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需要根据居住者的特点来合理地设计居住的空间[5]。比如能够弹性组合的户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的SOHO现代城,其将生活空间进行了划分,分为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在楼下设置了办公区,楼上是居住区域,对现代人来说这种互不干扰的设计尤为合理。同时这种空间是可流动的,并且能够随意进行组合和拆分。比如,可以在一个开放的空间中用一个不完全封闭的墙体隔离开来,墙的一部分采用固定的形式,另一部分是可移动的,当需要大空间时可以将可移动的墙体推开,当需要私人空间时也可以将移动的墙关闭。同时还可以在一栋楼中设计多种户型,比如平层居住户型、复式居住户型等。平层居住户型能够利用曲线对平面的结构进行隔离,从而使空间的结构更加有序,可以采用推拉门的方式将书房、客厅以及餐厅等分开并隔离,形成一个可伸缩的空间。复式居住户型可以利用玻璃墙来展现空间,使阳光能够尽可能的照耀到室内,突出居住的温暖感,同时一层以及二层的推拉门设计还能够使空间的分割更加合理,体现出公私用途的便捷性。

(二)完善小户型住宅楼的空间功能以及配套服务

小户型一般都被作为一种过渡的居住场所,所以用户在装修中都不愿意投入太多的费用,最好能够直接入住,所以小户型统一装修更受欢迎。因此房地产商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以主要消费人群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小户型进行装修,同时装修风格需要符合当代人的个性和气质[6]。可以将小户型住宅楼打造成为酒店式的服务和配套风格。客户可以将住宅楼作为商用、办公以及居住,这种设计方式使小户型住户的投资更加合理。同时在生活服务设施方面,也需要加强。小户型中年轻人以及老年人居多,年轻人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没有时间打理生活,而老年人则因为行动方面的不便,在生活起居上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开发商可以在物业方面为业主提供送餐、家政、上门洗衣等多方面的特约服务项目,解决业主们生活方面的各种问题。同时,虽然年轻人可以通过运动、休闲等来放松紧张的生活,但是还有一些人不喜欢外出,但渴望与外界的交往,那么开发商可以根据这种情况在楼下设置私家会所来解决这些白领们的问题比如书报吧、茶艺馆等。

(三)小户型住宅楼空间功能的复合性

小户型的面积虽然比较小,但是作为生活起居的场所,其功能却不能缺少,所以在空间功能的设计上必须要注重复合性。也就是在空间设计中需要注重功能的交叠以及并置,使各个单元间的功能能够渗透、延续和串联。比如起居室不仅能够提供起居功能,同时还能进行学习、会客等。特别是单室的户型,需要尽量减少固定隔墙的设置,保持空间的开放性,注重功能单元间的交叉或多重利用功能。同时在家具的选择上也需要注重高效能,尽量选择造型简单、质感轻以及多重用途的家具。并充分利用角落空间,比如洗手台盆下柜、走廊上的吊柜等。

(四)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同时也是当前发达国家注重开发的地产资源,因此在小户型住宅的空间设计中也可以借鉴国外地下开发的成熟经验,为业主提供更多的方便,比如可以在地下空间开设音乐厅、游泳池、运动场或者小区管理等区域设置,这些架空的空间不仅能够成为小区商业服务的场所,同时如果装修管理得当还能够成为社区人气的重要影响因素。

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发展和人口涌入城市的大环境下,小户型逐渐成为了人们购房的首选,虽然在价格、便捷性等方面小户型楼房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其空间小也成为了影响居住舒适度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要能够从当前小户型住宅空间设计入手,结合居住者的特点以及生活需求等因素,来完善小户型在空间使用功能、布局合理性以及配套服务等方面的研究,从而使小户型的空间布局和设计更加合理,更好地满足现代都市人的居住需求。

作者:姜艳华 单位:广州南华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奇.小户型住宅多样性空间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8):514-514.

[2]谢楚如.小户型住宅室内收纳空间设计剖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20):791-791.

[3]张建平,马亚丽.小户型住宅户内空间设计初探[J].居业,2015(22):56-57.

[4]付潇.谈小户型住宅空间设计[J].美与时代:上半月,2012(1):97-98.

[5]林金灯.小户型住宅室内收纳空间设计剖析[J].江西建材,2016(3):13-14.

[6]周晓航.小户型住宅居住空间设计应用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2):576-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