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微课程设计与开发探讨

中小学微课程设计与开发探讨

摘要:微课程是现在重要的教学资源,很多中小学教师致力于微课程的开发,但是由于中小学教师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影响着微课程的开发质量,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前期设计和后期开发阶段之中。通过对前期设计中的问题和后期开发中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以有利于中小学教师能更高效地开发出质量更优的微课程。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微课程;视频编辑;教学设计

0引言

2017年1月由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中提到,要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课程教学与应用服务有机结合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和资源库。过去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教育部门,用多媒体课室的录播系统来录制的“课堂实录”视频教学资源,由于其大而全、单调冗长的问题,导致在移动学习中难以有效学习。而如今微课程即将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等精华部分录制下来合成的教学视频,不仅短小精悍,而且可以重复使用,利用率高。因此,微课程成为了当今时代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

1微课程的现状

1.1微课程的定义及特点

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兼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首创了“微课程”(Microlecture)的理念,他的微课程被称作“知识脉冲”(KnowledgeBurst),其核心理念是在课程中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国内最早从事微课程研究的胡铁生(2013)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1]。国内微课领航人李玉平(2006)认为微课程是介于文本和电影之间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文件[2]。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2013)则认为微课程是时间在10min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3]。笔者认为,微课程是简短精炼,问题指向性明确的在线网络小课程。微课程具有时间短、内容精和容量小等特点,恰好满足人们通过微型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学习的愿望,在家里、在校园里、在图书馆以及在地铁上等场所都能进行学习,实现“随时随地,触手可学”的学习愿景。

1.2微课程开发的流程与团队

通常微课程开发的流程包括课程设计、素材整理、视频拍摄与剪辑和网络平台更新等环节。每个环节之间相互影响,上一个环节完成的质量好坏决定了下一个环节的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从下一个环节的完成的质量好坏情况来决定上一个环节在哪些方面需要做出适当修改。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涉及到开发者对教学原理,摄影摄像技术,图片处理和非线性编辑等知识和技术的运用,并且往往运用的熟练程度将会对整个微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通常在微课程开发的背后,不单单只有中小学教师一个人在制作,而是由一个专门的微课程开发团队在分工合作,包括电影组、策略组、故事组和学科知识组等,一边研讨交流,一边创作开发。在微课程开发方面,国内有一大批出色的微课程团队,如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带领的团队,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带领的团队,西北师范大学郭邵青教授带领的团队等,各支优秀的团队都有着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宝贵的资源能够促进中小学教师微课程效果的提升。

2微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前期设计阶段

2.1.1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不高

微课程应当具有教育性、艺术性、技术性等特性,这就考验中小学教师对微课程的开发素养是否扎实,如果能将各种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融汇贯通到设计中来,这些特性就能从微课程中得到充分展现,而如果缺乏对某方面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微课程的教学效果将会受到影响。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存在着不同的学科背景、教学年龄、风格色彩等因素,特别是每位教师的信息素养,这种综合能力的差别直接影响到微课程设计的质量,如果在开发微课程之前没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那么将导致整个开发工作事倍功半。

2.1.2复制传统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有的中小学教师在课堂设计时,由于思维定势,在微课程中复制传统的教学设计思路、编写的微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框架设计等方面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大纲、课堂讲授方案,在视频中没有设置交互功能,也未添加课外阅读资料链接。例如一些中小学教师在制作视频时,没有改变教学模式和创新知识呈现方式,只是将传统课堂课程进行复制、粘贴[4]。微课程设计思路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思路不同之处在于,中小学教师不会实时面对面地站在学习者面前教学辅导,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习者都是时空分离的。因此,教师无法从学习者的面部表情,以及行为反应来判断他们的学习状态。学习者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效率将会大打折扣。

2.2后期开发阶段

2.2.1团队成员缺乏必要交流

部分中小学教师未在意系统性开发的重要性,往往教师与技术人员各行其职,相互交流太少,认为只用完成分镜头撰写、录制视频、后期编辑生成视频等任务,而像网络平台的搭建、插图的选择、色彩的构成等工作就全盘交给专门的技术人员来实现。多数情况下,教师没有请教技术人员关于色彩选择,功能实现等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技术人员也不太过问教师关于微课程需要表达的意图等知识层面的问题,所以在整个微课程中,存在着像视频与平台的色彩搭配不佳,平台上缺乏支持视频呈现的功能等消极影响,抑制了学习者积极的学习兴趣。

2.2.2视频编辑违背声画组合原则

微课程中的视频和音频组合需要遵循视频编导中的声画组合原则,即综合整理将要呈现的画面和发出的声音,使画面和声音既要表现出各自具有的特征,又要达到声画协调、高度统一的状态,课程视频要达到相对完美的视听综合效果。但是,许多中小学教师在设计文字稿本时,大脑中并没有同步设想出配套的画面。在完成旁白撰写之后,没有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只是逐句地添加对应的图片、动画或视频等素材,将素材与旁白简单地拼凑在一起。声画不同步不仅耽误了教师宝贵的时间,而且也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视频质量差强人意。

3微课程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3.1教师主观因素分析

3.1.1对微课程建设认识肤浅

微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考验综合能力的工程,微课程融合了课程理论、信息技术、美术设计、电视编导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5]。因此,中小学教师不仅需要知识面广,而且还需要具备常用的信息技术手段。但很少有教师能面面俱到,如果单靠对微课程开发的一知半解,就投入到微课程的建设之中,不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且建设的微课程教学效果还很一般,既会打击自己的信心,又可能会让会对微课程产生错误的理解。因此,这是微课程质量不高、效果不好的根本原因。

3.1.2教师教龄制约教学设计思维的转变

中小学教师在微课程前期设计的阶段中,首先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设计思维,而教师年龄则是影响思维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按照小学、初中、高中,年轻化程度依次递增,年龄结构不均匀的程度也依次递增,中小学教师队伍年龄构成都朝着“更老”的方向发展[6]。对于人数比例较少的这部分年轻中小学教师来说,尚未形成课堂教学设计的思维定势,因此他们更容易掌握网络教学设计流程,积极解决在网络教学设计中遇到的困难;而对于人数比例较大且教龄较长的教师来说已经形成了课堂教学设计的思维定势,因此相比年轻教师对于网络教学设计转变的效率会比较延缓,有可能产生消极情绪,生搬硬套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

3.2其它客观因素分析

3.2.1割裂的任务分工方式

微课程主要包含了课程视频与网络平台,对于一门微课程的建设来说,中小学教师不仅需要担当课程建设的主要负责人,而且还应充当网络平台的协助建设者,其权限涉及到窗口栏目布局、UI界面设计、导航功能设置等方面。但通常情况下,教师与网络平台负责人各行其职,中小学教师只是负责将开发完成的课程视频提交给网络平台的负责人就算完成了任务,而从前期的网络平台设计到后期的管理方面,全权由网络平台负责人来负责。像这种割裂的任务分工模式,往往就是网络平台与课程视频风格的不统一,整体设计感不强等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3.2.2缺少对画面联想的过程

多数中小学教师的文笔功夫可谓妙笔生花,能比较轻松地写出语意清晰的讲解白。但由于缺乏微课程建设的经验,中小学教师只是单纯地在斟酌文字稿本的内容,而头脑中并没有闪现出对应的画面,即忽略了联想画面的过程。当文字稿本写完之后,未对文字稿本中的画面做出可行性分析,便直接进入分镜头稿本创作阶段,单一地按照每个句子来找到对应的素材,也没有对素材之间的联系进行充分的思考,导致整个微课程的画面感不尽人意。

4微课程建设的建议

我国的网络教育正处于大力发展阶段,微课程的建设需要积极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促进各个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建设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微课程。

4.1前期设计阶段

4.1.1邀请专家团队开展培训辅导

网络教育模式有别于传统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石,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技术手段,正如南国农教授所说的“依靠两支翅膀,一支是现代信息技术,另一支是现代教育思想,靠一支翅膀,飞不起来,双翼才能腾飞”[7]。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离不开教学设计理论,电视编导技术,UI界面设计等知识与方法。因此,教育部门应邀请一些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信息技术专家,对中小学教师开展关于信息素养能力提升的培训讲座;优秀的在线教育课程开发团队来进行技术辅导,这对中小学教师的微课程开发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4.1.2从优秀作品中激发思维

俗语说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小学教师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偶尔会感到头脑空白、缺乏灵感,此时广泛阅览国内外优秀的作品与教学设计就显得十分必要。在我国,每年都在大大小小的微课程比赛结束以后,活动方挑选出最优秀的微课程和教学设计共享在官网上,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微课程大赛网,网站上不但有优秀的案例展示,还有制课培训视频,为中小学教师建设微课程提供了非常到位的资源。中小学教师需要在阅览这些优秀的作品时,记录下符合自己教学设计思路的设计要点,并尝试使用思维导图来激发思维,争取设计出既能彰显知识要点,又能吸引学习者眼球的课程大纲。

4.2后期开发阶段

4.2.1每位成员都是系统化课程开发者

所谓“系统化开发”就是开发人员要清楚知道对象之间的关系,前后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在微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需要具有系统化开发思想,除了发挥精湛的教学眼光,参与课程大纲撰写、教学方案设计、练习题库的建设之外,还应考虑到网络平台的界面布局、功能设置、风格选取等方面;而网络平台负责人也要对教学大纲,分镜头稿本进行充分了解。只有每位团队成员参与到微课程构成的各个部分建设之中,大家才会在分工上相互理解,设计与开发思想上达成一致。

4.2.2养成画面联想的习惯

中小学教师在文字撰写的同时,需要拥有足够的画面感,以便能更有效地挑选出合适的素材。中小学教师需要一边斟酌文字内容,一边能在头脑中生成对应的画面,并且要思考画面与画面之间是否有联系,分析画面的获取途径等方面,这是审查文字稿本时务必要进行的步骤。接着,分镜头稿本的必须达到声画同步的效果,即教师当为讲解旁白配上合适的图片、动画和视频等素材之后,一边读出讲稿内容,一边浏览素材,分析文字意思与素材效果是否能搭配,如果产生了声画对立或声画歧义的效果,那就需要从文字和素材中找出原因并做出对应的调整,这是保证微课程内容无歧义的重要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2]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3]黎加厚.如何科学设计微课?[N].中国教育报,2014-09-03.

[4]崔哲洙.论微课程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9).

[5]李康.微课程的含义及其教学设计的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06(9).

[6]曾晓东.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初高中教师年轻化[EB/OL].

[7]南国农.我国22年电教发展留下的三笔宝贵财富[J].电化教育研究,2000(10):86-87.

作者:吴强 赵淑芳 单位:广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