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与应用通识课程设计与开发

创新思维与应用通识课程设计与开发

摘要:创新思维与应用通识课程的建设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构思,在遵循创新性、灵活性、实践性原则的基础上,从基础原理、方法手段、实践应用三个层次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开发。

关键词:创新思维;设计;发散思维;心智模式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高校日益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与应用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批判精神、创新技能、创新手段的思维训练类课程,隶属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通识课程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也需要不断改革以适应国家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创新思维与应用通识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开发。

一、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思路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有五点:一是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是智力的最高体现和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基本要求,在新形势下,除了创新我们别无选择,因此,要求学生务必要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以意识推动行动的执行;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以及创新创业人格特质[1],如建议学生每天反问自己今天创新了吗,遇事想一想有没有新办法,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有什么要改进之处,看待问题时能否换个角度来思考等;三是了解创新原理,明白创新的关键在于突破定势、有勇气打破惯性思维和世俗观点,但创新也可以很简单;四是掌握创新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转变思考方向、运用软性思维的方法来学习创新。五是完成创新实践,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参与创新活动,并能积极参与创新成果的展示与汇报。创新实践活动重点考察学生的创意,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都可以算为创新实践活动的一部分。

(二)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

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形成较为完备的内容体系。一是要科学设计创新思维原理的教学。创新原理是学生学习创新思维的基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二是要精心安排创新思维方法的教学。创新方法是在创新原理基础上为实现创新而采取的行为方式,对创新的结果会有较为直接的影响;三是要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学生提交的各项创意作品,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参考部分。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体系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目标的驱动和教学内容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活动而采取的互动方式和手段。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及学生群体的个性化特征日趋明显,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以满足学生日益丰富、多样的学习需求。结合该课程的通识课特征,可考虑专家讲座、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交流讨论、参观考察、课堂分享等常规教学方法,及依托“互联网+移动终端”平台实施翻转课堂[2]、慕课、微课等数字化教学方法。

(四)形成高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育的指挥棒,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此,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建立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的一体化考核评价体系,全程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评价内容上,可覆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平时表现、课堂积极性、创意作品质量方面;在评价主体上,可包括教师、学生(自评、互评)、助教及第三方等;在评价方法上,可包括考试、作业评分、作品评分及参加的各类竞赛的评分。

二、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原则

(一)创新性

既然是创新思维通识课程,课程就应该体现出创新性。创新性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不断结合社会发展特征,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听、学、讲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形成一种创新型的课堂生态环境。

(二)灵活性

根据教学设计“宏观重科学、微观重艺术”的原则,课堂教学属于微观教学层面,重艺术性大于科学性。由于通识课程每个学期面对的学生、学生知识基础、学生个性特征等各方面的因素均不一样,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必须根据课堂教学氛围、教学反馈效果甚至是突发灵感来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当然在总体上要保证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实践性

创新思维与应用课程的重点在于“应用”,学生选修这门课程的初衷主要是为了通过创新思维的学习和训练提高创新实践水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实践教学非常重要。通过有效的训练,能够开发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打开他们心智的枷锁、转变他们心智的模式,并使其能将所学的创新思维、原理、方法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三、创新思维与应用通识课程设计与开发

创新思维与应用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三部分:一是原理部分,二是方法部分,三是实践部分。其中,原理部分是基础,方法部分是手段,实践部分是应用。

(一)原理部分设计

原理部分设计主要有创新思维定义、心智模式与心智枷锁[3]、创造力人格特质、创新思维与习惯、创新情境、高峰体验等。创新思维定义部分旨在让学生认识创新和创新思维的内涵,初步树立创新意识。在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创意自我介绍,如请学生将自己的手掌形状描绘在一张白纸上,然后在五指上分别写下一个关键词,将自己比作某个动物、植物、或物品;向邻座的同学作自我介绍,同时记下对方的自我介绍内容,然后再向坐在另一边的同学介绍自己刚认识的同学。也可让学生进行创意分组,如在第一次课上,老师给学生们随机每人发一个字,而这些字均是某一个四字成语中的一个字,等学生们坐定之后,老师在黑板上公布四字成语,让学生们以手上拿到的汉字形成的四字成语为依据建立学习小组。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让学生对本课程产生兴趣和抱有期待。心智模式与心智枷锁部分主要包括心智模式与心智枷锁的概念和常见的心智模式,可以让学生明白心智枷锁是妨碍创新思维最根本的原因,要反思自己的心智枷锁,并初步培养创新思维习惯。创新人格与创新情境部分主要包括创新人格的共同特点和容易产生创意的情境,让学生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让学生明白创新就是要求新求异、不怕失败,让学生认识到自信是创新的第一步,建立自信要学会扬长避短,富有好奇心和鲜明的个性。

(二)方法部分设计

方法部分的设计包括各种思维方法的训练,如发散思维训练、转变思考方向、软性思维训练、强制联想训练及其他思维方法等。其中,发散思维训练包括头脑风暴法、智慧墙、思维导图等方法;转变思考方向可以有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多向思维等方法;软性思维训练可以使用类比、联想与想象、从假如开始等方法;强制联想训练可以包括用思维导图作诗、发明创造技法;其他的思维方法有批判性思维(含论辩式思维)、平行思维(六顶思考帽)、包容性思维等。思维导图训练主要包括思维导图的起源及其发明者故事、思维导图特点和组成要素、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及其相关计算机绘图软件、思维导图的常规用途与创新应用。例如,让学生分别以“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我的大学设计”“学习与创新”等为主题,各画一张思维导图。转变思考方向训练主要有逆向思维、侧向思维、立体思维(多向思维)等几种类型的转变思考方向的方法,以及思维导图、头脑风暴、智慧墙等转变思考方向的几种辅助工具,通过这些训练让学生清楚意识到转变思考方向是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造力的重要秘诀。软性思考训练主要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类比思维、灵感与顿悟等几种软性思考类型,及从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从假如开始、运用想象力等软性思维方法。通过这些训练让学生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软性思考是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造力的又一重要秘诀。强制联想训练主要有创新思维与二元联想的密切关系训练、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强制联想的方法训练。这一训练可以让学生明白强制联想是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造力的第三大秘诀。其他思维方法之一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包括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批判性思维与论辩式思维的异同、批判性思维的一般过程与方法、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训练旨在让学生掌握质疑、求证、判断等批判性思维一般过程和“6W”的质疑方法等;平行思维与六顶思考帽主要包括平行思维的概念与本质,六顶思考帽的意义和使用方法,通过六顶思考帽法讨论具体案例等方面的训练,从而让学生掌握如何借助平行思维转变思考方向开展创新团队活动;包容性思维训练主要含有包容性思维的概念、包容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和平行思维的异同、包容性思维的基本原理与步骤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借助包容性思维分析具体案例。

(三)实践部分设计

实践部分训练主要是关于原理部分、方法阶段的平时课堂作品设计及期末的创意作品展示。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考察学生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凸显学生创新创意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创新思维与应用课程的主要特征。

1.平时课堂作品设计

实践教学贯穿本课程的始末,在原理部分可以设计一些实践环节,如在创新思维定义部分可设计创意自我介绍、创意分组、用强制联想创作诗歌等;在心智模式与心智枷锁部分可设计禅师的故事、创意火柴移动及相关的思考题等;创新人格与创新情境部分可设计李维斯的创业史、田忌赛马等。在方法部分也可以充分设计各种实践项目。在思维导图训练部分可围绕各种主题开展手绘思维导图、机绘思维导图的实训;在转变思考方向训练部分可设计“一张A4纸有哪些用途”“农夫分牛”的实践环节;在软性思考训练部分可围绕软性思考方法设计“手机和白纸有哪些相似之处”“少女的故事”、改写古诗等实训内容;强制联想训练部分可根据当前的热门领域,选取两个主题开展实训练习,如以“一网情深”为专题开展创意设计。其它思维方法的批判性思维部分可依据当前的热门话题设计实训项目,如“实话实说转基因”,也可选取中国传统文化领域案例开展讨论,如“孔融让梨、约翰争梨,‘争与让’哪个更值得称赞”;平行思维与六顶思考帽部分可依据白、黄、黑、蓝、红、绿六顶思考帽的颜色特征开展活动策划,如“蓝帽”负责统筹规划,“白帽”负责搜集已知信息,“黄帽”负责收集优势意见,“绿帽”负责策划创新思维,“红帽”负责情感通道,“黑帽”负责处理负面问题,“白帽”负责评估整合上述资料,“蓝帽”负责归纳总结。按照如上的六顶思考帽团队运作流程,可设计如“白纸•创意”活动;包容性思维部分可设计“盲人摸象”“‘孔融让梨’更值得提倡,还是‘约翰争苹果’更值得提倡”“经济发展重要,还是生态保护重要”等训练环节。

2.期末创意作品设计

创意作品可以是实物作品、数字作品及行为作品。期末创意作品设计与展示分为创意作品预展及创意作品展示与总结两个阶段。创意作品预展是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初步作品,老师及学生给参加展示的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各团队策划正式展示流程与计划;作品正式展出则是让学生展示他们修改完善后的正式作品以及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投票选出游戏作品并颁奖,对课程进行总结与问卷调查。

四、结语

“双创”背景下,为加快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许多高校加大了创新创业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的建设和开发力度。创新思维与应用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的重要通识课程。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构思,在遵循创新性、灵活性、实践性原则的基础上,从基础原理、方法手段、实践应用三个层次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开发。

参考文献:

[1]刘洋.“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刍议[J].鄂州大学学报,2017(2):76-78.

[2]郝敏钗,乔振民.“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8):54-56.

[3]王竹立.你没听过创新思维课[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11-30.

作者:吴婷 单位:广州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