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花园理念下医院景观设计探讨

康复花园理念下医院景观设计探讨

摘要:指出了康复花园的相关概念与特点,结合桂林市多家医院景观规划的平面布局,探析迎合、满足病患及医护人员实际需求的医疗景观,并提出具体的设计策略,以期为康复花园理念下的医院景观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康复花园;医院景观;景观设计

引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医疗事业得到了大力发展,医院的数量越来越多,质量也逐步上升。但由于经济效益等原因,医院景观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医院从供给型转为经营性,而城市化导致城市用地紧张,医院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较大程度地放弃了景观绿化的建设,对医疗大楼不断进行扩建,大力增加医疗科室与病床位。医用建筑越来越高、越来越豪华,而提供给病人与医护人员使用的绿地却越来越少。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医院都在大规模的加扩建,没有合理的规划设计,致使医院的户外空间环境出现了很多问题,诸如环境凌乱、使用率低等[1]。另外,现有的医疗康复方式多侧重于恢复病患的生理健康,缺乏对病患社会需求及心理需求的满足。随着社会群体对养生学的逐步重视,意识到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对身体有良好的保健功能,人们选择在鸟语花香的清晨进行运动锻炼、在小桥流水的湖边进行散步,这是自然疗法对提高人们生理、心理健康度的体现。因此,医院的户外景观也应具有康复花园的功能,进一步考虑患者与医护人员对医院景观康复功能的需求。

一、康复花园

(一)相关概念

康复花园理论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从美国兴起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积极的发展。我国针对康复花园的相关名词颇多,如恢复性景观、康复空间、医疗花园、体验花园、复健花园等。国内有学者认为,康健花园的主要作用是帮助病人尽快恢复健康,缩短住院期,减少用药量和病痛,减轻医护人员、病人及其家属和探访者在医院环境中的压力、焦虑感及担忧等负面心理作用[2]。从这个观点我们可以得出,康复花园是借助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设计手法,让病患在舒适的环境中得到有效的医护治疗,使其在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方面得到良好收益的室外空间。

(二)自身特点

康复花园应具体满足以下几点,达到不同于普通医院景观的综合效益:舒缓病人心理压力,有效地调节自身的综合健康状态;有利于病人加强身体的自我康复;让病人得到一般医疗方式所不能得到的治疗效果;营造优美健康的院内环境,使病人在身心上愉悦从而得到更平和、自然的园艺治疗;为医护人员提供放松、减压的室外空间;在院内,提供给病患与访客安静、和谐的交谈环境。

二、桂林市医院景观空间结构调查

医院的整体空间结构会对景观的可知性、目标点、私密空间、开敞空间等产生影响。通过对桂林市五所医院平面图的比较(如图1),我们可以发现,从医院入口到绿地的距离越远,可知性越差,占地面积较大的医院比面积小的医院景观可知性差。在笔者走访中证实,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绿地使用率最高,达到了拥挤的状态,景观面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解放军一八一医院的利用率较高,患者及医护人员能合理利用中心绿地景观;其次为第三人民医院,人民医院次之;绿地利用率最差为南溪山医院,虽然景观面积大,但由于主要绿地景观位于家属区附近,距门诊楼、住院楼都有一定距离,可知性、可接近性较差,植物过于郁闭,缺乏开敞空间,导致使用人数少。而这五所医院中,只有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在标识系统中明确标出了花园的位置。美国学者库珀•马科斯(CooperMarcus)在其康复花园理论中提出可知性设计要点:知道花园在哪里很重要。理想状况是花园设置在医院入口处,或者从主楼大厅或候诊区可以看得到,这样就不必设置指示牌了[3]。所以,并非绿地面积大,使用率就会相对之高,病人的满意度也会随之提升。首先人们需要知道花园的位置,并且能快速到达是首要条件。在调研中证实了可知性较强的医院景观利用率高,人们的满意度也就越高,相反,可知性低就会导致人们难以发现,更不会主动使用。医院景观的布局形式极大地影响了病患的绿地使用。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出,桂林市人民医院、解放军一八一医院、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三所景观利用率较高的医院均为医院建筑围绕中心绿地布局,住院患者、门诊病人及医护人员可以方便地使用绿色空间。桂林市医学院附属医院为绿地沿街形式布局,虽然可知性较高,但没有私密空间,且人鱼混杂,吸引大量外来人员占用少量的绿地面积,病患使用满意度并不高。而桂林市南溪山医院建筑为行列式布局,绿地分布于建筑的行列布局之间,可知性、可达性较差,虽然植物景观丰富、生态功能良好,却有利用率低的情况存在。不同的空间结构对使用者形成不同的心理感受与路线变化,如何提高医院景观的可知性、可达性且保证具有一定的私密空间,提高病患使用的满意度和其康复功能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三、康复花园理念下的医院景观设计策略

(一)空间布局结构设计

目前医院建设多侧重于功能设计,在建筑空间剩余处见缝插树的安置景观,或被迫选择作为建筑采光天井空间或阴角空间进行景观建设,使得医院绿地无法发挥康复功效,不能得到有效的使用。可知性是马科斯康复花园理论的重要设计要素,在医院中,康复花园的空间位置选择有十分重要意义,最佳位置应该是能够吸引各类使用者的地点,如门诊楼、住院部楼下,或与中心道路相连接,应建立完善的标志系统可以让患者清楚地知道康复花园位于何处。如果位置不当将会阻碍相邻空间的连续性,给患者及医护人员带来极大的不便。

(二)使用者康复空间设计

使用者的康复空间种类可归纳为儿童康复活动空间、老年人康复活动空间、普通病患及残障人员康复活动空间、医护人员使用空间等。儿童康复活动空间设计具有特殊性,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在康复花园的设计内需要考虑到儿童性格的特点,可以使用色彩鲜艳的图案,借鉴童话故事、卡通形象或动物形象引起儿童的注意,一些活泼的雕塑、游戏设施都能调动儿童的兴趣与探险精神;医院康复景观必须照顾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喜爱在户外进行锻炼、散步、聊天、、太极等较为轻松的健身、社交活动,在景观设计中,满足老年人的锻炼与社交需求时,应把场地放置于背风向阳处,方便适季时老年人在花园内沐浴阳光,起到预防骨质疏松、补充人体钙质的作用,道路材质应平整、宽敞,接缝处小于3mm,避免陡坡和颠破不平的路面,保证老年人坐轮椅或拄拐杖行走时的安全,在植物设计中要保证季相色彩的搭配,给老年人带来生机勃勃的心理感受;病患人员大多心情忧郁、忐忑不安,为安抚、平和其情绪可根据设计场地因地制宜的设置水景,如静水、跌水、喷泉等,能让病患感受宁静、清新的景观,使患者暂时忘却病痛,加快康复,康复花园中需要有开阔的采光空间并设置座椅,让患者感受阳光,因为时间较久地在室内环境中不利于心情的舒缓,还可以设置活动器械,促进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与改善;残障人士或轮椅患者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理上与健康人都有较大的差距,内心更加脆弱、易焦虑,对于这类人群康复花园应给予他们足够的康复支持,如肢体伤残患者,他们行动不便,有意识地为他们设计有坡度变化的步道,路面需平整,方便轮椅等辅助工具通过,道路边缘设置栏杆,方便患者可以自己扶着栏杆进行康复训练;医护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室内与病人接触,巨大的工作量造成精神紧张,他们都渴望有一处较为安静的景观环境给他们做片刻的休息与放松,尤其在就餐时间是医护人员集中使用医院绿地空间的时期,在餐厅附近应考虑设置一处较为隐秘的绿地给医护人员使用。

(三)道路交通设计

康复花园的道路形式可以设为自然流线式,园路形成通连,灵活有趣,不要有死路。通连的道路能给使用者带来丰富的环境瞎想,如果园路为单方向,走到尽头需回头,将带给患者失望、沮丧的心理感受。园路设计可利用“隐寓于显、藏而不露”的设计手法,营造层次变化丰富的景观效果。但对于阿尔茨海默病(AD)、自闭症患者而言,园路应该简单明了,防止相关病患在花园内迷路或隐藏。路面应保持平缓,在特定区域道路下•两侧设置扶手或栏杆,作防滑处理。康复花园内道路坡度应小于4%,有轮椅通过的坡度一般要小于8.5%,最好是6%;无障碍通道的最大高度为1.5m[4]。在需要的道路应设置扶手与栏杆,扶手高度为50-120厘米,儿童扶手高度为56-88厘米,成人扶手高度为90-120厘米,可以鼓励患者暂时离开轮椅进行活动,再帮助病人回到轮椅上。根据场地状态设置轮椅休息、缓冲平台,扶手安全挡台等。康复花园应尽可能将坡度维持在0%-5%之间。在铺砖方面,道路的铺装需要关注患者各自的特点:对于儿童、青少年活动空间来说,天性好动,在场地中活动较多,应避免镂空的地砖或下雨天打滑的地砖,防止他们不慎跌倒,不宜采用炫目、反光的材料;对于乘坐轮椅的患者来说,花岗岩地面利于移走行动,更为方便;对于拄拐杖的患者来说,碎石、鹅卵石、透水砖等材料只能少量使用或尽量不用,这类石材对于老年人或残障人士均不适宜。

(四)植物景观美化

康复花园植物的选择搭配是营造一个自然、亲切、舒适的景观环境的关键。植物不仅有美化环境的作用,还有杀菌、防火、隔音、抗污染、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粉尘等作用。在康复景观中,植物的康复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选择可防病、杀菌的植物,如柠檬桉、石榴、罗汉松、夹竹桃、刺槐和黑胡桃等;保健型园林环境多采用保健型的人工植物群落,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态结构,从而利用植物的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人体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5]。如兰花能有效抑制皮肤真菌、枇杷树的果实能治疗肺燥咳嗽、玉合欢可以解郁安神等;选择景观效果良好、姿态优美的植物,如皂荚树、水杉、杨树、桦树、日本红枫、沙枣等。同时考虑季相变化,营造不同的四季景观:春季植物带给人五彩缤纷的色彩,夏季带来绿意盎然的气息,秋季是金黄的落叶景观,冬季可用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搭配成景。

四、结语

康复花园能有效地为病人提供积极的康复锻炼机会,能提高其心理、生理等健康水平,营造可知性、可达性良好的景观空间。然而目前桂林乃至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医院康复景观设计质量较低,同时国内相关理论尚不完善,无法以量化指标的方式研究各环境因子对使用者产生的影响。希望通过文章的理论研究,便于一些医院在今后的建设中融入康复花园的设计理念,更好地令病患者恢复身体健康,同时营造自身科学、合理、秩序的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白丽丽.综合医院康复性景观设计与研究[D].陕西:长安大学,2011:41

[2]杨欢,刘滨谊,(美)帕特里克.A.米勒.传统中医理论在康健花园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9(07):13

[3](美)克莱尔•库珀•马科斯著.罗华,金荷仙译.康复花园[J].中国园林,2009(07):03

[4]胡嘉义.康复景观设计研究初探[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53

[5]付晖.保健型园林营造探析[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10:28

[6]宋立民,鲁苗,路怡斐.清华大学校园景观评价[J].设计,2016,29(1):33—36.

[7]华尹.康复性景观理念在既有社区中的研究初探[J].设计,2016,29(1):154-155.

[8]冼宁,王洋,彭会会.探析城市公共空间中湿地景观设计——以天津桥园为例[J].设计,2016,29(3):146-147.

作者:刘林 郭易潍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