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医院景观设计浅析

儿童医院景观设计浅析

摘要:

现代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儿童生理健康的恢复创造了条件,但却忽略了医院外部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儿童康复景观是一类对儿童生理、心理恢复都具有康复作用的花园环境。本文主要从不同阶段的儿童心理特点出发,阐释康复花园对患儿的重要性,探讨儿童康复景观从安全性与可达性、空间类型多样性、趣味性以及植物造景4个方面的设计要点与方法,以期创造一个更加适合患病儿童心理需求的康复景观。

关键词:

儿童医院;康复景观;设计

0引言

美国著名园艺学家路德•布尔班克说:“花卉是灵魂的阳光、食物和药物,总能让人状态更好、更愉悦。”研究表明,人类能借助自然的恢复特性,从而达到缓解压力、精神安宁、情绪恢复、增进心理和身体机能的作用,而康复花园正是这么一个场所,旨在为体验者提供静思和喘息的地方,它们通常与医院和其他医疗保健机构相关联,并为大多数使用者提供益处[1]。康复景观作为一种新的园林形式,设计重心在于满足使用者的心理、生理以及社会需求,虽然不能直接治愈病患,但是对人的健康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从中汲取能量进行自我康复,这种无副作用的治疗景观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2]。儿童医院是针对儿童这一特殊人群的专科医院,其特殊性为医院内部的康复景观提出更多的要求。儿童内心对户外空间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阳光照耀下的自然环境会给患儿赋予安全感,儿童在其成长阶段是通过“游戏”来学习各种事物,而这点在医院这样的特殊空间是不容易进行的。本文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特点进行分析,阐释儿童医院康复花园的设计应该根据不同儿童心理特点进行不同的设计,并提出设计原则与建议,使儿童患者在自然环境中,通过游戏感受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对患者的生理与心理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改善治疗效果,达到尽快治愈的目的。

1儿童患者心理及行为特点

探寻儿童医院康复花园的景观设计,要求我们首先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去分析室外环境。儿童的心理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具有阶段性,我们需要充分考虑他们在不同时期所呈现的特殊性,对其加以利用或者避免,使活动空间类型多样化,从而营造一个各阶段儿童患者都适用的康复花园。

1.1不同阶段的儿童心理特点

儿童医院就医患儿主要集中在0~14岁,与正常儿童相比,他们会相对虚弱,因此活动强度与内容有所不同。0~1岁的婴儿无法对自己的环境产生判断,但他们已对外部环境和自身的关系产生理解,开始运用自己的知觉、感觉和行为去协调自己和外界的关系,因此在这个时期,多为婴儿提供感知的客体和活动条件,可以促进其智力、思维的形成以及加强对外界环境的解读能力[3]。在3~6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已初步具有空间感,但只能注意到一维空间,且必须亲身接触某个环境才能感知该空间,这个时期的儿童对自己的行为与互动还不能完全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仍需大人看管,可他们已经开始具备思维游戏与行为活动游戏的能力[3],如:跳方格、捉迷藏、堆积木、跳绳等。到了7~14岁时,儿童对空间概念有了进一步提高,开始理解二维空间以及透视原理的关系,他们最主要的活动形式是学习,并有意识地去参加一些集体项目和体育运动,游戏内容也逐渐被体育运动所替代,如:篮球、足球、羽毛球等,也会对一些智力游戏感兴趣,如:下棋、猜谜、智力问答等。

1.2花园提供的积极影响因子

医院是一个让人感到不安和紧张的特殊空间,给儿童带来恐惧的心理作用,这是造成患儿消极行为的主要因素。在儿童看来,医院令人紧张而恐怖的环境是一种潜在的威胁,这种威胁会通过影响患儿情绪而延长他们的治疗时间。康复理论指出,患者能通过欣赏自然景色有效缓解在医院产生的不良情绪,使其对医院环境不再紧张敏感。许多儿童和家长都认为,在户外环境中会让他们获得活力并能有效地改善就医情绪[3],花园对儿童来说是个熟悉的地方,能安抚他们的心灵给;对家长而言,花园意味着阳光、多姿多彩,能让孩子们充满想象力。事实上,病患儿童在心理上会将花园的某种特性同自己熟悉的环境联系起来,把花园当做一个“庇护”场所,远离医院那种令人不安的气氛。

2对儿童医院康复景观的设计建议

2.1可达性与安全性

作为医院,康复花园是不可多得的能让人放松心情、舒缓疲劳的场所,在整体规划时就应该有意识地提高花园的可达性。在位置选择方面,应该考虑到主要使用群体所集中的位置,如门诊大楼、住院部附近;花园最好有主路到达,可结合医院信息表与指示牌标明花园的位置与交通;由于很多住院患儿行动不便,不能经常出入花园,可以将花园位置设在建筑窗户朝向边,使患者即便在室内也能欣赏户外景观,也可以把与花园相邻的建筑立面换做玻璃幕墙,把绿色引入到室内,最大程度地发挥花园的康复作用。儿童使用的场所尤其需要考虑到安全性。如儿童戏水池水深不得超过0.35m,栏杆高度不低于1.35m,间隔宽度小于15cm等;场地内充分考虑无障碍设计,主园路宽度不小于1.5m,允许2台轮椅的并排推行;铺装防滑效果好,但又不能选择有凹槽或突起的铺地,可使用质地松软、防滑减震的塑胶材质为主;竖向设计合理,不宜设计太大的高差,以缓坡和微地形改造为主,道路坡度应小于5%,避免出现单级阶梯等。此外,还需要注意场地内应选择无刺无毒、少飘絮的植物,材料环保健康,器械与构筑物牢固、无尖角等。

2.2空间类型多样化

康复花园内需要设计多样化的空间来承载不同的活动内容,从而满足各类人群的使用要求。针对0~2岁爬行和刚学步的婴幼儿,可以从该群体感官体验性强的特性出发设计“感官花园”,运用流水、草坡等自然元素和简单无危险的器械供幼儿玩耍攀爬,刺激幼儿的活动力,为了避免该群体受到伤害和干扰,该区域可以适当隔离。对于3~6岁学前儿童,由于他们具有好动、贪玩和爱幻想的特点,可设计诸如障碍墙、迷宫、攀登架等活动内容。而7~12岁的少儿,他们在心理上已逐渐有男女差别的观念,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可以设计面积稍大的开放空间,也可以根据男、女不同的心理,设计动、静不同主题的空间,如:以“动”为主题的球类活动场地、趣味性的健身器材,以“静”为主题的空间可按照女孩的行为和审美方式,布置具有观赏性的小品设施。儿童医院户外环境的家长大都是陪同患儿来活动或自己缓解压力。为满足患儿活动需求,我们需要在儿童游戏空间设置休息设施,并且视线通畅,满足家长看护儿童的要求。家长也许会通过漫步或者与人交谈来缓解压力,我们可以在设计散步路线时设置不同的园林要素来丰富空间内容,如:雕塑、喷泉、景石等;而交谈则可以营造私密、半私密空间,通常这种空间可以通过植物隔离或者有顶的构筑物来实现。而工作人员来花园的主要目的则是舒缓疲劳,放松心情。这时的工作人员不愿被打扰,需要营造安静的私密空间,条件允许时,可以单独开辟一块绿地供工作人员使用。

2.3提高趣味性

儿童由于感官性较强,往往根据视觉、听觉等具体的外在表现来对事物来进行确定和判断[3],要让儿童觉得有趣,首先应根据儿童人体工程学进行设计,如可攀爬的雕塑、坐凳、斜坡,如果设置景墙,可在景墙上以儿童的身高设置视线通透点,满足儿童透过景墙看另一个空间的好奇心理,增强患儿对环境的控制感。我们可以对花园内的活动空间进行主题策划,形成主题乐园,如:海洋乐园、森林乐园或者以某童话故事为主题的活动空间。通过对空间赋予主题,使其形成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内,可以运用与主题相关的形状、色彩,或者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景观元素在这个场景内有序地摆放,这样既吸引儿童的注意,又让设计合理自然。儿童感官最强的是视觉,颜色对儿童的视觉吸引是最直接的。学前儿童喜好偏暖色调的颜色,而6岁之后,儿童会随着性别差异对色彩的喜好程度有所不同,如男孩最喜欢的颜色是黄色和蓝色,而女孩最喜好的颜色是红色和黄色,在设计游戏活动空间中可以区别对待,运用不同的基调颜色,来营造不同氛围的小空间。此外,还要考虑很多患儿比较虚弱,需要运用恰当的色彩来调节情绪进行辅助治疗,如在某一个区域内用淡蓝色作为主色调,以此来平缓儿童的紧张情绪,适当加点黄色等暖色调,鼓励患者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总体颜色饱和度可适当降低,避免病人过于兴奋。儿童由于对事物缺乏内在的理解,所以景观小品应该简洁、具象或者造型独特,再结合主题设计、色彩设计,合理安排位置,营造与空间性质相贴切的氛围。我们不能忽略听觉给儿童带来的趣味性,花园的流水声、风吹过树叶发出的声音,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儿童的注意。还可以通过广播的形式播放音乐或童话故事,使花园更加有趣。研究表明,舒缓的咅乐可以使心脏的压力和需氧量降低,减轻疼痛感,缓解病人焦虑的情绪。而对花园周边易产生噪音的区域,应通过构筑物、植物种植或抬高的地形进行隔离,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利影响。

2.4植物景观为主

植物需营造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各种感官体验,使人全方位地感受细节所带来的趣味[4],在儿童医院的康复花园内,植物设计除了要满足康复景观的设计原理,还要基于儿童特征考虑更具体的细节。在感官体验中,儿童最直接的便是视觉,除了选择彩色叶植物、开花植物等,可以把植物修剪出具体的几何形状或动物形象;可以选择不同的植物种植形式,如吊篮、触摸床、立体花墙、抬升的草坪等;还可以在边角处种植观果类植物,如柚子树、石榴、枇杷等,但是要避免儿童攀爬而发生意外。这些都能有效地刺激儿童的视觉,使患儿逐渐由外在的刺激转化为内心的平衡与调和,促进健康。对儿童来说,干净平整的草坪十分具有亲和力,儿童可以在上面晒太阳、交谈、游戏和追逐等。可以在开放空间布置草坪,成为患者、探访者和医护人员的多功能活动场所。休憩区的设计应主要以植物围合空间,可结合少量色彩鲜艳的小品来强化空间细节。还可以增加一些芳香植物,如薰衣草、桂花、紫苏、薄荷等植物,来有效改善人的心理和情绪状态。但是植物的安全性不容忽视,必须选择针对儿童绝对安全的植物品种来进行造景。

3结语

一个优秀的儿童活动空间价值并不是外在形式和视觉美观,而是在于它能否有足够潜力去承载不同的活动[3],越是感知性与参与性强的景观元素,越能帮助患儿转移他们的注意力,重新建立积极的就医态度。儿童康复景观最好是从规划开始就将其理念融入到整个设计中,从选址、空间总体布局到植物造景、材料、色彩的选择都要进行周全的考虑,以期为儿童身心健康的恢复提供助益。

作者:谢小菲 单位:怀化学院风景园林院

参考文献:

[1]郑丽,DerrickStowell,李梦春等.美国园艺疗法概况及行业术语最新解释[C]//李树华.2015中国园艺疗法研究与实践论文集[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37-41.

[2]于洋,李俊英,尹红岩.康复景观研究进展[C]//李树华.2015中国园艺疗法研究与实践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59-62.

[3]崔迪.儿童医院外部活动空间设计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4]邹雨岑.康复花园植物景观设计[D].重庆:重庆大学,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