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设计发展探究(10篇)

城市景观设计发展探究(10篇)

第一篇:城市地域性文化景观设计发展

【摘要】

本文以地域性文化与景观设计的关系为前提,通过对地域性及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发展概况及相关应用的理解,并结合对亳州市地域性文化的剖析,论证了地域性文化和景观设计的互补作用性。特别是对于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尤为显得重要,景观设计的成功与否,地域性文化的运用首当其冲,并且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比拟的作用。

【关键词】

地域性文化;景观设计;城市发展

现如今全球一体化使得经济繁荣,促进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对于城市的景观设计要求也逐步提高。面对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如何做到突出城市特色,如何把地域性文化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如何避免不出现贪大求洋的现象出现,让其在城市发展中得以再现辉煌。同时我们如何提高对地域性特征的识别度,感受到地域性文化对于国人的重要性,成为当今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地域性文化

所谓地域性文化,某个地域的特色性区域文化,这种文化只存在某个地域的范围内,比如少数民族文化,某个县,某个乡的特色文化。这类文化一般体现在民俗节日上,同样的民俗节日,和其他地区的过法就不一样,再就是体现在戏曲,地方小调上,还有体现在一般的待人接物的习俗上,比如待客之道等。

二、景观设计

城市园林景观要素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如自然风景、古树名木、文物古迹、文化遗址等。这些景观要素为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是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必须对各种景观要素进行系统组织,并且结合风水使其形成完整和谐的景观体系,有序的空间形态。

三、地域性文化在亳州景观设计中的传承发展

亳州市城市建设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亳州城市建设的历史是一部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见证,是亳州千年发展的历史轨迹。本人将以魏武广场为例来说明地域性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提取应用及发展趋势。

1.项目概况。亳州市魏武广场东临魏武大道,南临光明路,广场占地68600平方米,该广场设计理念为简约、文化、生态、休闲,既传承古代文明,提炼历史精华,又弘扬现代成就,衔接古今文脉。广场由历史长廊、天幕剧场、历史年轮、开放空间四部分组成。

2.地域性设计元素的提取与应用。景观是一门利用设计基本元素营造空间的艺术,设计师可就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性元素进行提取并利用,传递城市的历史文脉与人文精神。在魏武广场的景观设计中可从人工水体、环境小品、植物、铺地等方面体现出地域性文化,倡导城市特色。(1)人工水体的地域性设计元素的提取与应用。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即“无水不成园”,它是环境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处理好可以柔化建筑物硬朗的轮廓线。魏武广场天幕剧场舞台的前方就是一处下沉式广场,地面设有旱喷,特别是在晚上的时候,观众可以坐在大台阶上,透过水幕欣赏舞台上的演出,真是别有一番趣味。同时在广场中轴线的两侧也布置有造型别致的景观喷泉,两者相得益彰,遥相呼应,构成了广场最吸引人的亮点之处。(2)环境小品的地域性设计元素的提取与应用。历史长廊是魏武广场的南北轴线,起点在光明路主入口处,由南至北全长170米,共分六个。让魏武广场层次逐步展开,依次为牌坊墙、地支柱、纪念墙、地雕、喷泉、主体雕塑、天干柱、道德经,止于天幕剧场。纪念墙共雕刻十八位亳州历史人物头像和介绍,地雕刻有古亳州地图和九处亳州名胜。主题雕塑高18.6米,上方四面分别挂着曹操、老子、华佗、庄子四位历史人物铜像。在历史长廊收尾处是一处“道德经”景墙,墙高2.4米,饰面为糙面花岗岩,又再次阐述亳州历史源远流长。(3)植物的地域性设计元素的提取与应用。植物在景观设计中起到重要的造景作用,对植物不同品种的使用可使景观形成完全不同的风格特征,并与地域环境紧密结合。如亳州地产药材芍药花、亳菊花等地方盛产药材,经济实用,易于管理同时也体现出地方特色,同时利用每种药材花期盛开的时间段,合理布置,为景观设计添彩。(4)铺地的地域性设计元素的提取与应用。铺装也是体现城市地域性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对它的高差、材质、肌理、颜色、图案的变化创造出富有特色的硬质铺装景观。魏武广场从魏武大道次入口前行是历史年轮,该年轮直径达150米,中间采用青石板铺装,中心主干道环绕中心,加之十一条以年轮为中心放射路形成年轮,使得历史年轮空间是一幅较为立体的绿色画面,在城市中形成绿色的广场。如广场入口处花岗石铺筑的《花戏楼》刻划出亳州历史文化风貌,让历史经典情境再现,让地域文化得到传播。

3.地域性文化现状调研分析。根据上述对魏武广场的地域性文化因素的分析,并结合实地调研得出的数据,可以得出魏武广场的景观设计及其位置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亳州赢得了“数天下药都,药材天地,歧黄事业,此城最古;量人间风采,神医故里,医药文化吾地独优”的美誉。

四、结语

实践说明,地域性文化与景观设计结合后的应用,无不处处体现尊重当地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和生态持续的原则,遵循因地制宜,营建地域特色的景观。保护地域性文化和地域性文化元素,使现代设计手法与传统元素充分结合,营建出富有感染力的城市景观,融入全球化进程,让其交融共生。

作者:王舜 单位:安徽建筑大学

参考文献:

[1]杨向青.园林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第二篇: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分析

摘要:

从城市设计的视角,分析了城市街道的功能及意义,并从街道定位、发展趋势、设计技巧、生态环境等方面,阐述了街道景观的设计方法,指出街道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优秀的街道设计可提升城市片区形象。

关键词:

城市,街道,景观,线性空间

街道是城市的基本骨架,也是重要的城市线性空间,它展示着一个城市的历史人文与社会兴衰。城市街道设计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有着相应的时代特色,本文尝试从城市设计的视角讨论当代街道设计发展趋势。

1城市设计与设计视角

城市设计指人们为某种特定的城市建设目标所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态环境的设计和组织。城市设计在主导思想上是多因子的互动过程,在方法上体现为一种跨学科的决策过程。传统景观学关于街道的设计注重美学性、功能性、生态性与舒适性,设计任务多针对单一街区或片区,城市层面的定位与整体性在设计过程中容易被忽略。从城市设计理论出发,能够从宏观的角度理解规划、建筑、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所提及的街道设计从宏观的角度理解并重新定义城市街道功能与意义。

2城市意向及意义

2.1城市意象

要想认知一座城市,就必须找到某些影响城市的基本因子,并通过评价这些因子来总结判断城市优劣。凯文•林奇在研究城市时,指出我们对城市的一些重要而显著的基本感受来源于我们共同的生理结构和认知能力[1],在此基础上他将城市意象中的物质形态的研究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即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2]。城市意象是影响研判城市的基本因子的集合,道路是城市中非常重要的城市因子。

2.2线性空间的功能及意义

线性空间是由建筑体量或其他竖向元素并联而成,是空间联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被限定的空间中出现几率高达90%~95%[3]。街道作为城市中典型的线性空间,界定了人的运动轨迹。作为一座城市的骨架,路网结构是人们认知一座城市的最直接手段。街道决定着城市的形象,其空间形态必然从生活本身的结构、传统文化的结构发展而来[4]。

3街道景观设计概述

工业化使城市人口过度拥挤,生存环境日趋恶劣,城市迅速扩张的同时带来了通勤时间过长、能源消耗过大、传统邻里关系被破坏、城市公共空间被忽视等一系列问题,城市矛盾日益突出。新城市主义运动明确提出,街道设计需要有整体观、人文观、环境观,明确强调了主张公共交通,营造步行为主的街区空间,重视公众参与,同时强调规划设计应重视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的和谐关系。

3.1街道定位与目标

街道是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在进行街道设计时,应将街区及建筑进行整体思考。街道设计目标除传统的安全性、可达性、舒适性外,还应遵循如下几点:功能多样性———街道不应只重视交通功能,还应成为社会融合的场所,街道设计应引导人们更多的参与公众生活,户外活动不仅提升人们健康水平,同时也可改善人际关系。地域性———道路与建筑是规划中重要的图底关系,设计也力图建立有序而多样的城市肌理,并对现有建筑和空间类型进行重新的组织与调配,同时从材料与城市家具上突出地域特色。生态可持续性———城市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城市雨水管理、动植物栖息地等都是街道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3.2街道设计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居意识的提高,街道设计逐渐由较单一的交通功能逐渐转向更多的社会功能与对道路美学的研究,同时城市管理者逐渐意识到城市道路不仅是机动车导向的交通体系,良好的步行系统也是城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从街道设计入手解决与改善城市风貌,也是解决千城一面的最佳途径。

3.3街道设计方法论分析

虽然设计优秀的街道都有某些共同特质,但若真正入手一条街道的设计依然是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从城市空间同社会经济活动很难割裂来看,后者会使我们的体验具有价值,通过优秀街道所共有的物质空间品质,可以激活公共空间的潜在价值。

3.3.1设计空间的界定

传统的街道设计有清晰的工作内容和边界,因此只能在上位规划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而城市设计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本文论述的关于街道设计从流程方面是从城市设计层面就进行介入。街道设计不仅只涉及铺装、绿化、城市家具等,还应该考虑城市尺度、空间节点、人行流量、视线、光照和风等一系列条件因子。街道特色要从前期的规划进行界定,同时对建筑形态及沿街立面均应形成导则性要求。设计时应引入视觉与人性化尺度分析手段,也有利于从微观层面确定空间比例、街道尺度、视觉焦点等,甚至有些特色街区可通过所要营造的街道氛围来引导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风格、檐口类型与沿街橱窗等空间元素。

3.3.2加强街道社交功能

我国处于快速化城市建设当中,在街道设计中过度强调机动车通行能力而弱化街道的社交功能。新的理论研究证明步行比驱车能更强烈的感受到城市环境,当一座城市在规划设计中强调步行功能时,街道的社交功能与商业价值才能被充分激发。从近几年国内外城市设计案例看,均强调城市街道的步行功能,城市慢行系统设计成为新设计主流。

3.3.3增强空间特质

优秀的街道空间必须要有连续的景观兴奋点,光影变化、建筑样式、城市家具、街边绿地等均能起到吸引视线的作用。同时所有景观元素也要服从于街道的整体风格。通常建筑立面或行道树易形成较为强烈的视觉背景,在统一背景下增加视觉的丰富度与层次感,但又要避免设计的复杂而产生混乱。设计之初也要充分考虑到街道景观的季相变化,通过植物的选择与搭配,使街道形成不同的季节特色。通过观花观叶植物,营造出特色街区的案例,国内外也不胜枚举。

3.3.4街道细部

细节永远是决定街道品质重要环节,一方面要注重景观设计的人性化与合理性,如城市标识系统的设计与放置、城市服务系统的形式与位置(如公交车停靠站点、城市服务及售卖岗亭等)、开放绿地或重要建筑广场与道路的衔接与视觉引导、城市家具的统一性等;同时还要关注设计任务完成后施工阶段的服务,包括铺装材料与施工工艺、城市雕塑的选择、照明系统的选择、残障系统的施工是否符合规范,甚至广告牌的设置是否符合设计导则等,均决定了街道最终所呈现出的景观风貌与品质。

3.3.5生态与低碳

近几年在极端天气影响下,针对城市内涝不断增加,我国提出海绵城市解决方法。通俗的说,解决城市内涝就是要降低雨水径流、促进雨水下渗、通过路网结构进行系统的收集、引流滞留、错峰排放等方式,降低暴雨对城市的影响和对城市雨污系统的负担。街道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有效的进行地表水的收集、净化、引流等。同时城市也造成能源的过度消耗,在有条件的街区,可鼓励各种形式太阳能与风能利用,采用清洁能源供应城市照明用电。

4结语

在如今全球化时代下,城市竞争力不再仅体现为工业生产力,更多注重对城市生活品质的要求。如何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魅力成为城市建设与管理者的重要任务。街道作为城市重要的空间结构,在城市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城市设计的视角切入街道设计,为传统道路景观设计提供一种新视角。近年来很多城市已陆续进入产业转型与更新时期,新的规划设计课题也接踵而至。美国费城艺术大街规划就是基于道路更新为引擎,完成的片区规划项目,通过引入创意文化、改善道路空间质量、优化步行体系、增加公共空间、加强道路周边商业开发力度并将不符合设计目标的相关服务产业外迁等方式,完成了复杂的片区更新任务,成为从局部设计入手至整体片区产业调整的经典规划案例[5]。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探讨街道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与设计途径,街道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优秀的街道设计可以有效提升片区形象甚至影响城市风貌。

作者:白绍辉 单位:金柏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93.

[2][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小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5.

[3][德]格哈德•库德斯.城市结构与城市造型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24.

[4]左光之.城市街道的设计方法与评价体系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7.

[5]张庭伟.美国规划协会最佳规划获奖项目解析(2000—2010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88-114.

第三篇:城市建筑景观设计漏洞与对策

【摘要】

在现代化都市社会的发展下,建筑与景观的发展空间也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建筑景观不再是单一的对自然的模拟,而是成为与城市建筑相辅相成的一个部分,但是,就目前来看,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其中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

城市建筑景观;设计问题;对策

1前言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城市建筑越来越多样化,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要想创建新型综合城市,需要不断提升城市建筑景观规划的设计质量,创新性的解决设计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2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第一,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不强,有待提高。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要理想的作用,必须达到规划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完美的规划与设计,就算是再完美的设计理念,如果应用不到实际操作中,也是一纸空文。可操作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规划设计不科学。不科学的规划设计容易造成与实际情况相脱节问题的产生。就目前来看,很多设计人员未充分考虑具体的环境,不能切实做到因地制宜,没有进行整体规划,只是局部设计,这是目前很多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中的一个通病;其次,规划不完整。不完整的规划无法对建筑的实际操作提供有效指导。在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中,需要关注到各种建设要素的配置问题,但是关于这一问题现阶段还存在不足;最后,规划设计不具体。目前很多规划设计都比较粗放、空洞,这样的规划设计与实践不统一,在实际建设中很难起到把握具体的方向。第二,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相结合上考虑不足,造成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此外,还有部分设计人员在开展城市景观的规划设计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破坏了土地、植被与树木。还有一些表现是没有对城市社会人文环境进行相应的保护,比如说盲目推倒象征城市发展历史的老房子,老街道,建立起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这些方法都是不可取的。第三,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缺少专业人才。目前好多建筑千篇一律,没有特色,或者根本不适合当地环境。究其原因,就在于设计人员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

3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的几点发展策略

面对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制定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提升建筑设计工作的和谐性。具体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

3.1重视宏观设计,讲究细节布局

对于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我们要在宏观上有总图设计,同时在具体细节上还应该明确、具体,考虑到每一个要素,每一个可能的不确定因素,每一座建筑的采光,每一条道路的设置,每一片植物的搭配,每一方土的填挖量,每一个排水系统的排水情况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建成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城市建筑。

3.2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以人为本不仅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同时还适用于各个领域,建筑领域也不例外。不管建筑景观怎样设计、如何处理,其核心是不变的,就是要体现对居住者的关心,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提供便利。同时还要考虑到建筑旁边的桌子、凳子、路灯、庭院、绿化、超市、医院、学校公园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充分做到以人为本。

3.3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是大自然赋予人们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在进行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时既要充分尊重大自然,保护自然资源,又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创设宜居环境。同时还要保护好土地和植物,创设舒适田园生活,利用现有条件,形成当代特色建筑。

3.4提高设计师的专业素质

加强对设计人员的培养,提高他们本专业素质和相关专业的知识水平。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师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当对相关的美学、园林、生态学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设计过程中,通过结合各相关专业,设计出最符合人类居住的环境。所以,设计师在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作为设计师,需要充分营造出有利于建筑景观发展的氛围,将不利于建筑设计的各类因素剔除,为此,需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与责任意识。此外,城市中的建筑与景观往往要面对许多制约,包括场地的限制、经济的限制,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建筑的思维方式可以解决很多限制性问题,比如城市中的夹缝地带,无法实现模式化的城市造景;或在不具备植物条件,或无法实现硬地,但又存在功能性的要求的空间中,可以借鉴建筑思维中分析研究的方法,选择最经济适用的原则,来解决景观设计中的限制性问题与复杂棘手的难题。

3.5融入景观生态设计理念

城市景观设计是一个新型课题,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而产生的,从新和谐工业村到田园城市,从生态城市到可持续城市,都可以看出人们对于自然生态景观的追求。作为设计人员,需要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设计工作中融入景观生态设计的理念,实现内部资源的再生,注重城市原有生态结构的保护,从景观生态和历史角度为出发点,应用新的材料、技术对原有空间进行改造。如,德国埃姆舍公园的设计中,设计人员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工业采矿基地,将其改造为休闲娱乐场所,既延续了原有的历史价值,也节约了建筑资源,充分的体现出城市景观建筑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

4结语

总的来说,建筑景观设计作为一门艺术,涉及众多学科,只有与其他学科完美结合起来,同时与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融合起来,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在实际建造过程中起到引领和把握方向的作用。当然,在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相信一定能通过规划设计建造出符合人类生存的宜居环境,走好新型城镇化道路。

作者:李易成 单位:湖南省邵阳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德可,伦志磊,吴冉,辛乐.山东临沂市地被植物资源及园林应用[J].中国园艺文摘,2016(02).

[2]肖姣娣.湖南省新优野生乡土地被植物筛选及园林开发利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4(04).

[3]巫世木,平锡金,孙波,任全进,浦振祥,吴根林.地被植物的分类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8(01).

[4]梁珍珍.五感体验式景观教学方案研究———以景观设计初步课程为研究案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6(12).

[5]孟东生,王会敏.多感官互动的趣味性游憩空间设计[J].现代园艺,2016(12).

第四篇:城市规划与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思考

【摘要】

我国的经济发展在经历了高速阶段以后现在更是越加的发展平稳,这对于国内的一些基础建设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所以对于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也是近些年以来重要的建设项目之一。所以其城市规划与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质量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重识,所以我们在下文中着重的对城市规划与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进行具体的研究。

【关键词】

城市规划;河道景观;思考

前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发展迅猛,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也随之得到较为全面的实施与实践,城市规划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断发展,持续增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在文中结合城市规划与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实际,从其中的缺陷入手,对城市规划与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1河道景观设计的要点

1.1规划定位与理念。在我们进行城市河道的规划与定位上,我们应该在满足城市的防洪与排涝的总体功能,是我们进行规划的前提,规划完成后应该是以城市美观与和谐为主,防洪排涝为辅的城市河道的规划目的,在我们进行规划理念的设计时,应该本着河流自身的自然生态发展方向。

1.2进行规划的目标。在河道进行防洪与排涝的规划后,我们对于整个城区的生活安全进行保障,对于城市内的经济环境与景观的建设进行整体的建设,对于河流自身功能的一种外延,使其不仅可以进行防洪与排涝还能对城市内的环境进行一种美化,对于城市的居民提供一个亲近水源的场所。

1.3对于水的生态效应进行设计时的侧重。我们对河流的生态景观进行设计时,应该将其生态的平衡放在的首位,然后在进行其绿化项目的推进,对于河道的周围进行植物群落的利用,运用一些空间上的手法对于河道进行绿化的景观设置。并且其整体性在符合城市的发展与变化。

2深化水文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素的协调统一

2.1对历史进行保护。对于河道两边的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保留,必且通过管理与修复的制度对其进行管理。对于一些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桥梁与其他应该加以定期的维护,对于建筑的原有功能进行开发,而且一些外观质量都具有使用性的古建筑,我们应该加以使用,保留河道自身的历史风貌。

2.2谨防城市建设片面化,注重水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城镇化的推进是我们现在社会发展与推进行的必然进程,并且随着这种发展的继续,我国的城市景观的建设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增强城市内人口、资源、经济等相互间的统一,使城市内的生态建设加快,使之可以让城市内的经济与生态的相互协调与统一,在进行城市内的河道治理时在保证其不会出现规划时的渠道化、造假化、奢侈化、急进化、崇洋化这五种问题的发生。

3景观设计方案

3.1对于河道系统的进行规划将其与绿化景观相配套。园林的设计中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对于城市内的河道进行规划设计时,首先要保证其功能上的使用,其次要对于其美观进行考虑。在满足河道的基本功能前提下,我们对于结构设计进行改良,使之可以成为一个具有自身结构特点的自然性水体,在对其进行生态小岛的补充点缀,可以使其具有一种生态自然性的湿地表现效果。我们进行河道景观设计的最为基础的前提,是保证水环境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在对于河道两岸的城市化功能使用布局上,我们在河道所流经区域内的一些城市功能进行结合,保证其具有不同阶段的不同景观效应,其河道的上游应该是其生态水系,主要的防洪、蓄水、与水质的控制。而河道的下游主要是景观的设计。我们在进行设计时其主要所包括的内容有,对于河道两侧的清淤与拓宽,以保证其河道的生态使用功能为主,对于河道的现状不要进行大的改变,河道自身的生态环境对于水系的发展是具有一定作用的。

3.2河道两侧的对于生活与休闲的规划与设计。我们通过园林设计中的生态手法,对于河道两侧的绿化方式进行设计,对于一些人为景观进行与自然绿化的搭配,对于河道的四季建设进行明确,这样可以做到一条河道表现一道风情,或是一片绿化一片季相,或是一个组团一个季相。综合利用景观与雕塑以及广场建设的方式,对于河道两侧的文化进行营造。

3.3历史文化规划和设计。对于河道文化进行深度的挖掘,利用一些小的东西来进行新时代文化的传播,使具有现代化的价值观与审美方式进行贯穿其中,使得历史的脉络与现代文化进行结合,由大的景观地域性向小的地域性进行转化,其中使用具有景观与雕塑的手法,展现出具有大域性的色彩的城市文化,然后通过使用小地域的文化内涵进行历史脉络的把握。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景观语言表达作一定的设计,对其中的一些历史元素进行利用,通过这种方式将河道的历史文化积淀向城市内的居民进行讲述,并且让城市的河道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历史深度。

4结束语

根据我们对上面的研究我们得知,城市规划是我国基础建设中最为重要的项目,我们在城市规划中如何更好的提升河道景观设计水平,与城市规划的后期使用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切实的对城市规划与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质量进行提升,才能有效地保障城市规划的质量。

作者:李娜 单位:吉林市城乡规划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孙建海,董卫锡,徐磊.关于城市规划与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几点思考[J].山东水利,2011,(2):55-56+59.

第五篇: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思考

摘要:

分析了当前城市园林的发展现状,并对园林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展望说明。

关键词: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发展趋势

1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开始出现了大量的人流拥入城市,导致城市市民居住的空间和生活变得越来越少。城市为了增加居住空间,开始建立大量的高楼大厦,使得绿化面积越来越狭窄,虽然暂时解决了市民休闲、生活空间的问题,但是造成了城市的环境污染。很多小区都位于城市中心,虽然中心地区交通便利,但也远离了自然。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居民们的生活品质,所以,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构建城市园林景观尤为重要。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能够美化城市环境,还能够通过园林建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为城市建立一个独立的小型生态系统。现如今,城市的居民生活紧张,生活步伐较快,城市园林可以给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既能让工作中的人们体会轻松的一刻,还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此同时,城市园林还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相互交流,提供人与人亲近的机会。城市建设园林景观能够优化城市环境,还能够满足居民们的娱乐需求。

2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

2.1园林景观设计不合理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出现了不合理的现象,城市园林景观是为了给居民提供娱乐的场所而设计,虽然只是一个娱乐场所,但是仍然缺少合理的规划。在设计园林景观时,没有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势情况,易导致园林花草枯萎或死亡,所以,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但往往大部分城市很少做到综合考虑,将一些不适宜该环境气候的植物种植在园林中,不仅降低了植物的成活率,而且会导致土壤受到污染,甚至造成水土流失。建设城市园林时设计要合理,应根据城市的周边情况来设计,同时也要综合考虑城市气候、地形、环境等因素。例如,南方城市设计园林首先要考虑植物的耐涝性,北方城市设计园林首先要考虑植物的耐寒性,只有综合的考量设计才能使城市园林长久发展。

2.2景观文化相互不匹配

城市园林建设要符合该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国国土广袤,在中纬度和低纬度中都有国土覆盖,并且我国的历史文化悠久,造成每个省份之间文化差异较大。所以,在建设城市园林时,选择植物要符合该城市的文化气息。园林植物的形象设计与摆放的位置,也要将该城市的气候条件、经济条件、地理条件等考虑在内,尽量不要将难以成活的植物种植在气候条件较差的城市中;不要将贵重的植物种植在经济实力较差的城市中,以免对城市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园林景观设计也要立足于城市的现代感,有些城市具有明显的现代感,园林设计也应该具有现代感;一些城市具有古朴气息,就不适合现代感的园林设计,尽量避免园林与城市人文环境不相符的情况发生。

3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3.1更加注重环境美学

随着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城市园林越来越注重环境美学。城市园林对提高城市环境有巨大帮助,现如今,园林景观已然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设施,园林景观是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能够促进城市人们身心健康良好的发展,园林景观为了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越来越注重园林的美观,所以,未来城市园林的发展会往环境美学方面发展。现代城市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繁重的工作让人们容易产生疲劳,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心理压力。园林景观建设能够帮助居民放松心情,所以,园林景观必须具有美学的特点,根据人们对园林景观的需求,将现代美学融合到园林景观的建设中,提供给人们一个赏心悦目的园林环境。

3.2更加偏向生态持续发展

我国一直遵从可持续发展,将可持续发展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各面,其中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就遵循了可持续发展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文化的发展,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园林景观的设计融合在一起。城市在建设园林景观时,会将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城市生态的完整性考虑在内。一般的园林建设都会突出园林的美观性,突出该城市的特征,却极少考虑城市生态的完整性,这样会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的还会造成水土流失。

4结语

在园林景观建设中,设计人员应遵从园林设计理念,吸取国外先进的园林设计经验,重视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园林景观行业的发展,设计的园林景观,既要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又要满足人们的要求。

作者:林晔 单位:秦皇岛市海港区园林局

第六篇:城市滨水生态景观设计植物应用

摘要:

植物在设计城市滨水区生态景观与营造宜居城市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植物的应用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强化生态保护,并且体现艺术性。通过分析长沙滨江绿化带生态景观设计实例,研究植物的具体应用情况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营造滨水植物景观、建设多功能滨水生态空间的建议,以促进人与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城市滨水区;生态景观设计;植物;应用

本文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景观与游憩研究中心科研项目:〈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项时间:2015年6月,立项编号:JGYQ2015025

一、城市滨水生态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

1.城市滨水生态景观设计的概念

城市中与水体毗邻的特定空间区域,就是城市滨水区。该区域分为陆地、水域、水际线三部分,其中存在与海洋、湖泊等临近的公园、建筑等。根据水体性质的差异又可细分为滨河、滨江、滨海等,它包括300米左右的水体空间,以及约1千米左右的陆地空间。城市滨水区由于具有自然水体的线性特征,可以将不同类型、风格的分散植被连成整体,并形成特定的空间景观变化与组合形式。不同的植被交错融合,也形成丰富物种杂居共存的生态圈。城市滨水区以城市环境为背景,很容易受到人为活动与硬质景观的影响,并且其中的生态景观与自然景观存在区别。对城市滨水区进行生态景观设计,就是形成物种丰富、层次多样的生态系统,并保持一定的社会功能。滨水区生态景观设计也可以看做城市绿化,实质上就是运用不同种类的观赏植物,对水体沿线进行规划与绿化,形成优美舒适的绿地空间。

2.城市滨水区植物景观设计的依据

在城市滨水区生态景观设计中,植物可以看做最为重要的设计部分。它与滨水区景观与生态结构存在对应关系,也能够创造出一定的意境美。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论依据有生态学、园林美学以及环境心理学等。其中生态学注重景观设计中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以及生态空间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强调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滨水区生态景观的设计形式为斑块状,注重生物多样性与物质流通。从生态景观设计目标上来看,需要保持滨水区生态系统的补偿恢复功能,促进能量的传递与流动,进而维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障与人类活动的良性互动。园林美学根据植物的外形与生长特点,从多个角度进行营造与规划,注重提高景观的艺术性。环境心理学侧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植物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研究,了解人们对植物景观的感知能力,进而为科学规划与决策提供参考。

二、城市滨水生态景观设计中植物的应用原则

1.注重生态保护

城市滨水区存在多种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如土壤、空气、阳光、植物、人等,是一个人造与自然相结合的空间。该区域位于水体、陆地交界处,生态系统较为复杂,植物的应用也与陆地景观设计不同。并且该区域由于人为性干扰因素较多,稳定性很容易被破坏,这就更需要在设计时注重生态保护,维持水滨区生态系统的平衡。设计过程中只有将植物应用与生态融合,才能保持滨水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对城市滨水区进行生态景观设计时,应该将构建“生态植物景观区”作为目标,保障生态群落稳定性、物种多样性,为市民呈现最舒适、自然的休闲观光区。

2.遵循自然规律

滨水区生态设计中植物的应用,并不是简单的生物种类的组合或堆砌,而是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构建稳定的自然植物群落。在应用植物过程中可参考自然生态群落的构成比,合理应用灌木、乔木等植物,以保持系统的整体协调性与自我调节性。不同地域环境、水体、土质中生长的植被不尽相同,也具备不同的适应性。植物的生长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其生长枯荣都存在特定的规律。滨水区植物景观设计应该尽量选择最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结合地域气候特征,选择与本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植物,进而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绿化带。在设计前调查本地的植被分布情况、水域与气候特点,进而合理规划植物应用空间。尽量选择适应性强、抗湿性强、自我更新能力强的水滨植物,采取自然式种植方式,以凸显滨水区生态系统中植被的演变规律。减少水体沿岸落叶植物的数量,降低近水区域植物自然代谢的频率,保持整体的美观与整洁性。

3.体现植物景观的艺术性

植物在滨水区生态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应该体现意境美、形式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意境美,就是人们在观赏景物时通过一定的想象、联想,进而发现生态景观的深层美感。设计者可以通过艺术构图手法,结合诗词书画、亭台楼阁等营造意境美,让人们在观赏景物的同时眼前浮现美丽的画卷。也可以通过借景、透景等手法拓展景物深度,或以水体镜面效果增添景物的美感。例如杭州西湖通过在岸边栽植垂柳,给人以依依惜别的感觉,而“曲院风荷”则以蜿蜒曲折的回廊与亭亭玉立的荷花勾勒出动人的画卷。植物的生长存在季节性,滨水区生态设计中也需要体现季相性,保障春季有开花植物,夏季有水生植物,秋季有枫树等观赏性植物,冬季有常绿植物。此外,滨水区造景中也需要注重层次、色彩明暗、尺度比例的协调统一,结合物理空间、环境与心理因素,给人带来视觉享受与愉悦感。设计者需要从整体上搭配植物色相,通过巧妙布局突出高低层次,构建既多姿多彩又和谐统一的城市绿化空间,让市民沿路观光时不出现视觉疲劳。

三、城市滨水生态景观设计中植物的具体应用分析——以长沙滨江绿化带为例

1.长沙滨江生态景观的设计背景

长沙市境内河流综合交错,大部分属于湘江水系,雨水充足。该市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主要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落叶林等。全市共辖五个区四个县,总面积超过一万平方千米,绿化面积超过40%。湘江由南至北贯穿市区而过,两岸形成湿地、平原、自然林、草滩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并与岸边的建筑房屋交相辉映。长沙市政府于1995年制定了沿江风景带建设工程,通过对湘江东岸以及老城区进行大规模改造,旨在打造城市防洪与生态景观结合的城市绿地。同时注重植物景观规划与历史人文的结合,以凸显城市的人文底蕴,提升湘江风光带的现代品味。

2.长沙滨江生态景观设计中植物的具体应用

湘江风光带中应用的植物有近三百种,其中樟树等本土植物的应用比例最大,也合理搭配了不同种类的常绿乔木、水生植物、灌木植物与色叶植物等。采用群植的方式将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结合起来,形成上层遮阴空间,保障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绿色,主要植物有雪松、香樟树、垂柳、广玉兰等。在景区入口或重要位置种植色叶植物,如枫树、南天竺等,以增加整体景观的色彩。在风光带中视线聚焦的地方设置开花植物,如在重要路口栽植桃花、山茶等植物以吸引目光,达到对比衬托的效果。在城市道路与滨水区分隔处种植灌木,如杜鹃、黄杨、栀子等,以达到分界与消除噪音的目的,也增加了植物景观的层次感。在江岸应用少量水生植物、垂枝植物,如湿地松、菖蒲、垂柳等,体现了江滨景观特色。整个风光带的设计遵循了生态性、艺术性的原则,不仅注重表现植物的个体特性,也注重整体的组合搭配,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结合,开花植物与色叶植物的结合,让整个风光带一年四季呈现不同的景象。风光带南部与城市主干道相接的区域,依据地势设计灌木与疏叶林组成的植物群落,不仅隔绝了道路上的汽车噪音,也保障了视线的通透性。在植物选择上将本地植物作为优势树种,并搭配灌木构成错落有致的群落空间,保障了系统的适应性与稳定性。设计者也注重保护名木古树,通过设置树木标识牌提升识别度与科普性。

3.长沙滨江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单种植物大面积种植,导致整体景观略显单调。滨江风光带中可见单种植物大面积种植的现象,如常绿植物绿篱的大范围种植,虽然能够隔离空间,但导致部分区域景致单一,也影响到后期修剪与管理。(2)灌木植物应用过多影响畅通性。部分区域灌木植物种植过密,导致生长拥挤、排列紊乱,影响到整体的观赏性与延展性。(3)水生植物应用较少。风光带沿岸为了达到防洪的目的,设置了水泥驳岸以阻断水流。两岸可见的水生植物很少,导致近水区景观单一,缺少过渡。(4)缺少花境植物。风光带中极少栽植花境植物,并且花坛较少。而在林木或灌木周边栽培花境植物,不仅能够丰富景观层次,也可以提升整体美感。

四、城市滨水生态景观设计中植物应用的具体建议

1.通过种源调查保障系统稳定性

要想保障城市滨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且提升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就需要通过种源调查与监管确保后期设计效果。滨水区生态系统中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条件,设计不同的植物生存环境,如菊花、杨柳为喜阳植物,棕竹为喜阴植物,这就需要掌握不同植物的习性以营造多元化的生态环境。同时滨河区生态系统的构建应符合园林美学的需求,以草坪为背景,以花果植物为点缀,以高大的林木为骨架,保障混合共存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对于野生植物或外来植物,可以通过植物驯化等方式提高适应性,或者通过苗圃试验了解植物的应用情况,观察苗圃中植物的空间结构与效果,进而为后续设计提供大量植物资源。

2.构建疏密有致的植物景观群落

城市滨水区生态景观设计中,植物的空间设定需要结合植物的高低、外形、是否落叶等因素。无论从平面上来看,还是从立体层面来看,都需要选用多种类型的植物,保障最终的设计层次分明、轮廓清晰。通过栽植疏密有致的植物群落,能够形成观赏性强的景观。例如,在不影响每一株植物正常生长与体现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植物混合种植,达到体现主体的目的。应该注意的是挑选一两种植物作为主要种植对象,并适当结合其它类型的植物进行陪衬,注重以立体空间为顺序适当变化,尽量避免出现重复。每种类型的植物均有不同的特点,设计时应该结合季节性科学应用。开花植物颜色艳丽,能够为植物群落增添一丝亮色,但是多为落叶植物。常绿植物虽然四季常青,但是缺少变化。为了从色彩上体现植物景观的层次,可以混合种植落叶乔木与常绿植物,尽量保障灌木的高度一致,而落叶乔木高于常绿植物。也可以依据地形地势种植灌木,并搭配花坛、阶梯等,达到构成高低错落的植物景观分界线的目的。同时乔木林的栽植应该注重疏密有致,每隔一段出现一些变化,或者灌木丛与乔木群混合,呈现若隐若现、相辅相成的效果。植物群落中开阔的空间需要设置部分封闭视线的林木,而相对封闭的植物群落中也需要设置透光林,达到虚实结合的效果。景致优美的地方多栽植低矮的灌木,以避免阻挡视线,或栽植高大的乔木,而山坡、滩涂等地则需要设计致密的林木或灌木。滨河区植物群落的规划,应该综合运用密林地、湿地植被等多种植物景观类型,构建形式多样的景观空间,避免单调与呆板。

3.注重过渡并形成起伏的天际线

城市滨水区植物景观的设计,需要通过科学配置形成物种多样的生态空间,注重不同种类植物的搭配与过渡。水体边缘一般栽植水缘植物,如水葫芦、蒲草等,栽植面积不超过水体边缘三分之一的空间,并通过斑块状种植方式。而陆地与水体交界处以乔木、灌木为主,并设置色彩鲜艳的开花植物或色叶植物,以发挥分界与屏障的作用[7]。例如,在水体滩涂区域种植芦苇等形成过渡,以弱化水陆分界线。可在水岸边种植具有伸展性的水生植物,或在岸边种植迎春花等,加强水体与陆地之间的联系。通过不同类型植物的搭配与外形修剪,保障植物群落外形的适度变化,形成起伏波动的天际线。不同外形植物的合理设计,能够形成一定的层次感与韵律感,也让整个景观分界呈现出舒缓延展的艺术效果。例如,在一片观赏性桃树林中栽植与其树形相近的榆叶梅,不仅改变了原有单调的天际线,也让整体群落更加美观。

4.营造灵活跃动的植物景观色彩

城市滨水区植物景观的设计,可以通过对不同自然色彩的选择与搭配,构成灵活跃动的色彩空间。色叶植物是滨水区景观色彩营造中应用较多的,这些植物不仅能够改善景区内单调的视觉体验,也让植物群落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化,更加具有跃动感与立体感。常见的色叶乔木有银杏、黄金槐等,常见的观赏灌木有变叶木、黄杨等。开花植物、草花植物也是营造景观色彩中不可或缺的,常见的观赏性开花植物牡丹、紫薇、迎春花等,常见的草花植物有郁金香、鸢尾花等。在栽植常绿植物时点缀开花植物,不仅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也增加了景区的特色,而草花植物具有绚烂的色彩,能够营造温馨、热烈的氛围,适当运用也能够营造特定的意境。

五、结语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部分,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是构建优美滨水生态景观的主体,科学合理的植物景观设计能够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因此,在城市滨水植物景观设计中,应该以园林美学、生态学为依据,通过种源调查与植物习性分析,营造出层次分明、色彩灵动的植物群落,维持滨水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性,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舒适生态空间。

作者:谢科 单位:四川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熊亚男,彭重华.小城镇滨水区生态设计误区与反思[J].绿色科技,2014(01).

[2]邓建明,周萍.河流的四维特征探讨[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2(04).

[3]张永跃,张新明.沅江市林地功能划分及其保护利用探讨[J].绿色科技,2012(02).

[4]姚志慧.浅析滨水景观设计——以通扬河北岸景观设计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3(09).

[5]陈牧.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J].现代园艺,2012(12).

[6]王学智.体现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J].中国园艺文摘,2013(05).

[7]章晓航.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J].现代园艺,2013(12)

第七篇:城市绿化生态景观设计应用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逐渐加快,在生态理念下城市景观绿化设计也建设的越来越好,逐渐走上了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且,生态理念下的城市景观设计不仅能够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还能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对生态景观设计理念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生态景观;设计理念;城市绿化;应用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越来越快,而且环境污染、道路拥挤以及资源缺乏的问题已经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重点。生态景观设计理念凭借着自身的理论改善了城市中的问题,促进了城市景观绿化的建设,通过生态景观设计理念的应用,城市景观和城市绿化变的越来越完善,而且在城市绿化的过程中也一直遵循着生态景观的设计理念,加快了城市绿化的发展进程。本文以天津地区为例,分析了生态景观设计理念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对城市实现良好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生态景观学的概述以及城市景观具有的特点

1.1生态景观学的概述

生态景观学是一门融合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综合学科,主要是将城市景观作为重点对象,利用物质流、能量流等在地球表面进行运输和转换,再通过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转变,分析景观内部功能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建设出符合城市需求的景观,提高城市的绿化功能[1]。在研究生态景观学时,可以将景观规定成为一个空间中的异质性区域,通过生态系统之间的互相作用来形成,进而在城市绿化中重复出现,提高城市绿化的效果。

1.2城市景观具有的特点

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景观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首先,工业区域所占的面积比较大,给周围的环境带来了非常严重的污染,导致城市中绿化面积和水域面积一直在不断减小。而且,在城市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污染环境的来源也逐渐增多,导致城市污染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其次,随着城市中建筑的逐渐增多,有很多开发商已经将开发重点放在了郊区,这给郊区的绿化和农田规模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也不利于城市景观的建设。

2城市绿化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城市景观主要包含了2种生态系统,一种是人类生态系统,一种是自然生态系统,而城市景观的建设必须要在社会实体、自然实体以及经济实体完全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在进行城市景观的建设时,由于相关要素越来越多,所以自然景观就会相对减少,甚至会被完全破坏,其中主要的表现有:城市建筑的面积和环境污染面积逐渐增大、郊区和城市的绿化面积逐渐减少等[2]。要想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控制城市景观建设中的污染,减少城市绿化的压力;其次,扩大城市中绿化总面积,提升城市环境的自我绿化能力。由此可以看出,生态景观设计理念在城市绿化的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定要在生态景观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的绿化情况,实现城市的良好发展。

3生态景观设计理念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

在城市绿化建设的过程中,生态景观设计理念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而且对城市绿化景观的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生态景观设计理念中的整体和综合思想促进了城市景观整体意识的创建。通常情况下,城市景观的设计对象都是相对来说比较具体的,而且其尺度也比较小,因此在进行城市景观的绿化设计时,很容易陷入误区。而生态景观设计理念能够系统分析绿化周围的环境,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景观设计中,改善城市绿化景观的现状,起到绿化城市环境、改变污染现象的作用。第二,生态景观设计理念中的斑块、廊道以及基质等相关原理能够使景观设计人员的设计更加合理。而且还有一些相应的原理不仅能够与自然生长的规律相适应,还与景观设计中的美学原理相符合。所以说,在生态景观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城市景观绿化肯定能够创造出良好的视觉效果,为人们提供一个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生态区域。第三,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漫无目地填充自然元素,而是要在相应系统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开发,从而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在目前的环境条件下,不能依靠自然元素的添加来改变生态环境,但是,城市绿化景观的设计人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生态知识,并且将其运用到城市绿化景观的设计中,比如,可以加强景观连接度、加设廊道等,从而加强城市绿化景观设计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实现城市绿化景观的持续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将生态景观设计理念融入到城市绿化的建设中是一项非常必要的举措,能够促进城市园林景观和绿化的持续发展。另外,在生态景观设计理念下进行城市绿化的建设,不仅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还能避免城市中发生污染的现象,从而保证人们在环保无污染的环境中健康生活。

作者:王金起 单位:王串场公园管理所

参考文献

1余菲菲,许康,张晶晶.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绿化建设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3)

2陆志成.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探析[J].广东园林,2014(5)

第八篇:城市景观设计山水画意境研究

摘要: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与城市景观的结合是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一大流行趋势,景观设计中以传统的元素作为设计媒介可以直接展现出现代建筑中传统文化的底蕴特点。中国传统的文化意境而形成的城市景观设计,可以直击人们对于本土文化的向往,因此随着现代设计师们逐渐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把国画中的山水意境作为一种特殊的设计理念融入到现代建筑中来,已经成为展现民族文化地域特点的标志性建筑。综上所述,设计师开始将山水画意境作为自己的设计亮点,从而产生独特的山水意像。

关键词:

山水画;意境;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化的不断深入直接促进了现代景观设计的蓬勃发展,但是在现代城市景观中人们感受到的仍是西式的建筑风格为主,从而忽略了我们传统建筑风格的艺术特点,在这种过度西式的潮流中,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景观建筑特色在逐渐消亡。当代城市景观中大部分使用钢筋混凝土以及玻璃等元素作为材质,其中怪异的造型、波光粼粼的形式让人们在情感上感觉到中国的景观设计离自身传统特点越来越远,正是因此,人们在触感与精神上都迫切需要回归到自然的传统底蕴当中。基于此种缘由,本文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与城市景观设计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景观的理念,重点在景观设计中以地域文化为媒介展现出现代设计的新风貌,同时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意境的表现为主,当山水画与城市景观相结合后,打造出“山水景观”的城市特色,既可以直接体现出民族文化特点同时也可以符合人民对传统景观文化的心理需求。

一、山水画意境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中国山水画所体现出来的自然景观蕴含了各种不同的意境表现。其中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分别是山、水、树、气这四点中,下面笔者分别对这四点与景观设计相结合进行相应的分析。

1、山水画中“山”的景观体现

城市中景观设计是非常广泛的,高楼建筑的分布在城市的各个部分,设计人员能在众多天际线中找到以及吸收山水画里山川组合搭配的方式,根据城市里面建筑的划分特色,打造出层次众多、立体丰富的城市景观;但是在山脉比少的城市里面,就需要把城市中现有的高楼大厦看做山水画中的山川组合,使用山水画中的设计构造开展相应的景观建设。在我国山水画里面,山脉布局构造以及走向有相应的规律,画中主要的山脉非常的沉稳,主峰周边呈现出斜陡坡状缓慢下行。所以,设计人员可以在景观设计中使用上述布局方式,主次清楚的创建城市景观设计,保证景观设计中的高低矮的错落有致,利用山的“势”来设计景观中的层次划分,从很远的地方去看城市景观可以感受到重峦叠嶂的效果。

2、山水画中“水”的景观体现

在山水画创作中,山和水是密不可分的,在我国古诗词中也就这样的语句来形容山水的密切关系。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勾画山水远景的笔墨也不多,却很有层次,显示出和谐的韵律与虚静阔远的美,像“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清新淡远,几乎达到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山水画中水的种类通常是下面几种,也就是动态水以及静态水。静态水景打造的意境稳定淡然,一般形态是湖泊、池塘等,在艺术塑造上重点是景;但是动态水景打造的意境轻快明亮,可以很好的减少舒缓城市景观钢筋混凝土建筑非常硬朗的感受。提升城市景观设计中的生机和活力,提升人们观赏景观的美感,重点形态是喷泉等。根据上述情况,本人提出设计人员在城市景观设计的时候可以全面的凭借山水画主要特征,正确的划分水体,关注水体特色,不断的提升城市的观赏美感。

3、山水画中“树”的景观体现

在实行城市景观设计的时候,关注植被的搭配方式,开展合适的安排,增加城市中的层次感,依照各种植物特点以及其在各季节所展现的色彩进行合适的搭配,让各种颜色在层次变化上变得更加的多样,保证城市景观四周维持良好的环境,让外部环境变得更加生动。另外,植被还可以对四周的景物进行分隔、调整景观空间,比如游园绿化、居民区景观、学校绿化等。此外景观树木的组合种植可以调整温度以及湿度、净化空气、稳定地表,植被还可以吸收四周的废气以及尘土,对城市景观创建有非常良好的作用。

4、山水画中“气”的景观体现

中国的审美价值观一直以延续传统为主,在绘画中主要体现出画家对于所画的东西产生出的意境之感,并且在体现绘画效果的同时展现作者的内在身韵与意境的表达。中国传统的审美观都是以形采气,达到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的状态,可以说“气韵生动”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相对于城市景观建筑来说,在融合中国绘画的气韵中,把建筑的特点与风格与气韵相结合,在景观规划、场景布局、色彩安排及小品设定等方面参考绘画中的气韵而定。同样在景观设计中融合了中国山水画特点的城市景观在布局中重点要体现出整体规划的气韵,在把“气韵生动”转移到城市景观设计中同样的最为重要的一点。综上所述,在设计中局部上结合山水画中的山、水、树几方面特点的同时,更需要在整体中体现出规格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即是融合传统的艺术特点的同时要把山水画中的气韵同样转接到城市景观的设计中。

二、结语

中国山水画是我国艺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美学理念,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艺术中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然而在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的时期,在过度寻求西化的氛围中,很多艺术家过度的西式设计从而忽略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当代中我国山水画意境、元素对景观设计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用山水画中的造境手法、元素特点融合进现代景观设计中,不但可以产生全新的设计理念,还能把传统文化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传统文化的美学理念也符合现在的大众需要,也进一步提升人们对城市景观设计的意境美、气韵美的追求。

作者:何彦莹 单位:山西省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李西洋.山水画意境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现代装饰(理论),2012(10).

[2]孟芳,唐乐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方法[J].住宅与房地产.2016(21)

第九篇:老龄化有农城市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

探讨了农业与城市关系的历史,提出将农业作为景观要素融入城市人居环境,结合社区原有景观要素和城市老龄化的现状,探讨建设老龄化“有农”城市的可行性。研究依托建筑及景观设计手法,关注城市内部闲置空间,对现有居住区空间利用进行重新审视,发掘并强化其生产功能,提出一种与城市景观相融合的创新“有农城市”理论。

关键词:

老龄化;城市农业;农业景观设计

当前人口老龄化在全球得到广泛关注,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截止201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5.5%。老年人的数量还将进一步的增长,到2025年将会超过3亿人,2040年将达到4亿人。而在中国各大城市正在或已经进入老龄化城市阶段,随着城市中老年人数量的迅速增加,怎样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生活环境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1农业与城市的关系

1.1城市农业景观的历史

学者普遍认为,农业的发展和食物生产是早期人类聚居地形成城市的动力。在古代,早期的城市形态与农业息息相关,食物基本由所在聚集地供应,所以当时的农业因供应城市而存在城市中。在我国古典诗句中“乐彼之园,爰有树檀”,“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园有桃,其实之肴”,就是描述当时园圃中经营的蔬菜、果树和经济林木等。中国古代历代帝王营建的苑囿,都具有生产游赏的功能。由此可见,农业伴随着人类居住地而存在,农业生产在城市中,并和城市共生。

1.2农业从城市中的消退

工业革命以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多和城市用地的紧张,加上快速交通工具的产生,城市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可以从较远地方快速地运输到城市中,不需要在城市中土地直接生产,导致城市中农业的地位快速地下降,城市中农业耕地逐渐被新兴的产业所占用,农业开始逐渐在城市中消失。

1.3近代城市中农业的思想

1.3.1霍华德与“田园城市”。

根据霍华德的描述,在每个田园城市,有5/6的土地面积用于食物生产,在城内有5500块住宅建筑用地,强调本地生产的重要性。按照他的构想,田园城市中食物可以实现本地化供应并基本自给自足。

1.3.2赖特与“广亩城”。

在广亩城的概念规划里,赖特建议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城市模式,广亩城的密度很低,大部分的地面都种有作物,各种不同规模的住房和景观的基本格局中分布着轻工业、小型商业中心和市场、城市建筑,无处不在的高速公路可以提供便捷的交通。

1.3.3勒•柯布西耶与“明日之城”。

柯布西耶批判田园城市划拨小块土地的做法,他提出了自己的关于城市农业的想法:将邻里供蔬菜种植用地统一起来,整块用地可以采取现代化的机械进行统一的耕种与浇灌,小块土地可以集约种植蔬菜。这样,不需要居民耗费过多时间与精力,这些土地就可以整年为居民提供丰富而新鲜的当季食品,而且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就业机会。尽管早期的农业融入城市的思想并没有形成新的城市模式,但这些思想却为我们探索农业在城市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前驱型的参考。

2老龄化“有农”城市景观内涵

农业景观融入城市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宏观3个层面。微观层面是指农业与建筑或城市中面积较小闲置土地结合,中观层面农业景观与城市社区结合,如屋顶花园、立体绿化等:宏观层面是指农业与城市在更大范围内的结合,如城市中大面积的闲置空地、城市交通农业景观等。老龄化“有农”城市景观的研究将会从城市居住区的角度出发,原因是社区内部的土地相对独立,各居住区内部都有部分的闲置土地,创造拥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城市农业景观。从特征上来看:以老年人为主体的参与性为主,并具有一定生产能力和美学特征的农业景观是老龄化“有农”城市的基本特征;从尺度上来看:“有农”城市从社区的角度出发,将生活与生产与农业景观融为一体;从范畴上来看:“有农”城市的要义主要在于通过农业要素融入城市生活和城市景观,同时为城市社区的老年人提供一种新休闲活动方式。

2.1老龄化“有农”城市景观的特征

2.1.1老年人参与性。

老龄化“有农”城市景观主要实践地点在城市居住区,前期参与人群为城市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农业景观融入城市居住区,正好弥补城市老年人活动空间不足;另一方面老年人的活动能力相对有限,老年人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居住地的周围,在居住地没有活动空间或活动空间不足时,老年人会选择在居住地周边的公园、广场等空间活动,但一般步行活动的直径在1km左右,如果去活动的目的地要横穿马路或十字路口,老年人去居住地周边活动可能性就大大地减少,所以农业景观的场地尽量布置在城市居住区的内部或周围,通过有农居住区的实现,到最后实现“有农”城市。

2.1.2生产性。

“有农”城市景观区别于普通城市景观显著的特征是,将生产性要素融入到城市空间中去,与城市的生活、生态融为一体,通过蔬菜、果树等具有生产力植物的种植,为城市居民提供一定数量的新鲜、安全、绿色的食品。

2.1.3和谐性。

“有农”城市景观,不仅重视自身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从城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高度发达的有农城市是完整的生态系统,其内部的各组成要素能够遵循自然规律,是和谐和平等的。“有农”城市的和谐性包括两重含义,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这里,居住区居民可以种植自己所需的食物,亲近土地,回归自然,也将自然带回个人生活环境之中。“有农”城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和谐,努力构建满足居民自身需求的社区环境,营造文化气氛浓郁、互帮互助、富有人情味的社区氛围。农业要素的融入带来共同劳动与协作的可能性,可以触发邻里之间更多的交流,有效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2.1.4科普性。

面对越来越远离农业的城市居民,农业对在城市中长大的儿童来说已经变得相对陌生,农业景观在城市中的存在,可以使城市的孩子在城市中就认识到各种农作物,并使孩子体验到参与其中的乐趣。

3农业景观融入城市的可行性、发展展望

3.1农业景观融入城市的可行性

3.1.1土地。

在当代,城市的用地越来越紧张,但城市农业景观的用地并非一定要在专门的农业用地上进行,它可以利用城市的边角空间、临时闲置土地及社区内部未被充分利用的绿化空间,都可以成为城市农业景观的用地,甚至也可以在道路两旁形成交通道路景观。

3.1.2人力。

在城市中并不缺乏从事农业活动的劳动力,在前期,城市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正好可以提供这一资源,聘请少量的专业人员定期来解决某些专业的问题。

3.1.3水肥。

城市中雨水、污泥、厨余垃圾、果皮等城市的废弃物,对城市来说需要处理的废弃物,对农业生产而言则是含有多种营养元素、宝贵的有机肥料。甚至城市大气中较高的CO2含量,对农作物生长都是有利的条件。

3.2“有农”城市景观的发展展望

(1)初级阶段:“有农”城市的初级阶段,农业的参与程度较低,一般在城市居住区闲置的空地进行农业种植,采用传统的简单种植手法,参与人群主要为老年人,适合个人或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操作,生产的食物主要供应家庭日常是食物来源。(2)中期:在城市大部分居住区内部,大部分以农业生产性的景观为主,具有较高的农业参与度,充分利用社区内部的空间进行农业生产性景观的构建,参与的人群不止老年人,产生的食物满足社区内部人员的需要。(3)后期:景观农业景观的一体化,采用高技术密集型种植为主。

3.3目前城市农业景观在城市的案列

3.3.1屋顶花园。

从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到现代的屋顶花园,在从屋顶花园到屋顶农业景观,农业景观在屋顶的实现也变成了可能,上海的天空菜园已经为屋顶农业景观的探索提出了参考。

3.3.2生产性景观。

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景观,兼具城市景观与农业生产双重的功能,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

4老龄化“有农”城市景观设计与发展策略

老龄化有农城市景观设计与发展是一项复杂与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反复地探索改进,首先要改变我们原有的观念,社区管理者应放开手脚,让城市居民在社区可用的空间进行农业景观的前期探索,需要社区物业、城市各部门的相互协调,市民参与与积极配合。

4.1在设计方面来看,需要多学科的参与

老龄化“有农”城市景观设计,在前期,可能就需要老年人简单地进行一些农业种植,但逐渐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筑、景观、城规、老年人社会学、农业学、生态学等学科参与。例如:景观方面要考虑农作物搭配整体的视觉效果,参与的人群会考虑付出的时间和带来的成果,同时还要考虑光照、施肥、灌溉等农业方面的问题。

4.2转变绿化观念

改变对城市绿化的认识,将农业景观看做城市景观的绿化方式,充分利用城市中的闲置土地,在不影响城市整体景观的前提下,可以利用一些城市绿化的土地,丰富城市的景观。

4.3在未来发展角度

城市的相关部门需要统计出可利用的闲置土地的位置面积、闲置时间长短,在实施阶段看是否需要统一的管理还是各自的规划设计;鼓励市民的参与,在前期探索阶段,社区中农业景观面积较小时,尤其要鼓励老年人的参与。

作者:刘勇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高峰.宜居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D].兰州大学,2006.

[2]张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居住环境及生活行为的调查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3]李姣.基于交往心理的老年社区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

[4]刘长安.城市“有农社区”研究[D].天津大学,2014.

[5]邹冬生,赵运林.城市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6]张薇.《园冶》古典人类宜居环境理论探讨[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

[7]李晖.人居环境绿地系统体系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8]王晓博,宁晓笛,赫天缘.对国外5个中微观都市农业项目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5.

第十篇:城市隧道洞口景观设计探析

摘要:

随着城市快速路建设迅速发展,道路景观显得越发重要。隧道作为快速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景观要求不言而喻。隧道洞口景观设计是隧道设计技术的重要发展,也是道路景观设计的重要延伸。本文结合徐州市三环西路隧道景观设计工程实践,探讨洞口造型、外墙贴面、植物造景等在隧道洞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

城市快速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徐州三环西路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车辆数量快速提升,道路拥堵成了令人头疼的问题。在经过一系列对应基础建设的尝试与比较之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选择建设城市快速道路。城市快速路是从20世纪兴起的城市化运动的产物,是一种具有中央隔离带、多车道、控制进出口、全立体式交叉的道路。现阶段一般的城市快速路主要采取上跨与下穿的方式来满足立体式交叉的要求,本文探讨的城市快速路隧道洞口景观就是下穿方式中主要的设计内容之一。

1景观设计定位

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综合性较强,涉及了结构力学、人体工程学、植物学及历史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合理运用。隧道洞口的景观设计应综合考虑附近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及其他构造物等因素,结合以上因素经过合理的归纳、延伸,设计出符合当地特色的隧道洞口景观。

2景观设计原则

(1)功能优先原则。优先从隧道的性质、规模、实际需求出发,确定洞口景观设计的规模和设计风格,做到隧道功能、景观艺术和谐统一。(2)安全保证原则。隧道洞口景观应结合驾乘人员视线因素在材质、色彩等方面参考人体工程学。遮光段景观设计应考虑人体的明暗适应反应,保留一定的视觉缓冲时间,保证行车安全。(3)环境保护原则。隧道洞口景观建设要尽量使用环保无污染的材料,力求把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4)控制造价原则。洞口景观设计应严格控制工程造价,景观投资应依据总体投资状况,道路景观需求,合理确定建设标准。

3具体设计分析

徐州三环快速路是实现徐州主城区实现各组团之间快速联系的主要交通系统。隧道洞口景观设计时抓住“两汉文化”,融景于路,通过文化元素的融合,体现徐州当地风采。

3.1南岗隧道洞口景观设计

南岗隧道周边分布了几片大气恢宏的古建筑群,因此在设计洞口造型时就结合古建筑的样式,通过一定的提炼简化手法使之演变成适合用于隧道洞口景观的造型。

3.2新淮海西路隧道口设计

新淮海西路隧道靠近云龙湖风景区,云龙湖是徐州最优秀的自然景观。隧道洞口造型设计时从汉代传统纹样中提取云气纹元素,以祥云图案勾勒出隧道入口的主要形态。顶部大孔往小孔渐变的设计,既考虑到了遮光段视线安全因素,也丰富了整体造型的灵动与美观。

4景观细部分析

4.1侧墙装饰

(1)侧墙:采用干挂石材的方式进行处理,相较湿贴可以有效地避免板材空鼓、开裂。石材应该选用国产优质花岗岩产品,需要做防水防潮处理。(2)幕墙龙骨:幕墙龙骨构建的钢材应符合国家标准。钢材表面应进行喷砂除锈并进行热镀锌处理,镀锌层厚度大于45um。(3)结构胶耐候胶:硅胶采用高模数中性胶,有良好的粘着力和延伸率、抗气候变化、抗紫外线破坏、抗撕裂和抗老化。

4.2顶部装饰

(1)顶部景观设计时,需结合遮光段明暗适应反应,根据隧道具体长度确定顶部装饰的长度。(2)顶部装饰需考虑排水,从中间往两侧,从后往前设计i=1.0%的坡度,在雨水汇集处增加排水管集中排水。(3)隧道洞口顶部的字体采用隶书,材质为红色亚克力,内部藏灯,通过隧道内部的电源供电。

4.3植物设计

(1)隧道洞口侧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种植垂挂植物。洞口景观全为石材、钢材等材质,整体上会显得过于厚重,增添垂挂植物可以使较硬的感觉软化,增添自然趣味。(2)植物品种选取云南黄馨、迎春等。绿化部门需定期养护修剪,保证视线安全和景观优美。

5结语

本文结合徐州市三环西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系统分析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结合项目特点列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深化到各个细节部分。对隧道形式的城市快速路的出入口景观系统设计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作者:王凯 单位: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孙晶,张楠.城市快速路景观设计初探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2张孟冬.基于安全的隧道口景观设计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4(2)

3朱丽,徐建刚,钱林波.隧道形式快速路出入口设计研究.科技研究,2008(8)

4袁佳,胡晓红.色彩在隧道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公路交通技术,2004(6)

5关向群.隧道洞口景观设计实用方法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