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海外传播课程教学设计及教材编写

中医海外传播课程教学设计及教材编写

【摘要】迄今为主,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维护世界和平、增进人类福祉的重要载体。《中医海外传播》任选课的开设可为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提供教学保障,相关双语教材的编写应适应时代和专业发展趋势,将基于中医药学科内容的学习和基于双语技能的外宣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关键词】中医;文化;海外;教材;教学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国家文化符号之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思维方式,是体现综合国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医对外传播普及面逐步扩大。根据2016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的会员国中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29个会员国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会员国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1]。中药也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已在俄罗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联酋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1]。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培养本土化中医药人才[1]。中医药在海外已经从过去的民间地位逐渐步入海外国家医疗体系的主舞台。

一、《中医海外传播》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中医药全球化的大历史背景下,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当今中医药的海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春天,但目前从全球范围内看,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加上西方的人文化优越感、文化中心论乃至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西方公众对中医文化的认知度、认同感都还有待提高。即使西方人相信中医,大多也只是接受部分中医的治疗,而不理解或不接受中医的文化。而且,由于中医文化的有关翻译不准确、不规范,中医对外传播也有着“语言不通”的问题。全球医源性疾病的影响及医疗卫生保健市场的需求不断加大的今天,缓解部分学者片面认识并提出的“中医存废论”等中医药文化危机,探讨中西医文化的相容性和不可通约性,构建促进中医药文化跨文化适应的模式,与异质医学文化进行沟通、借鉴、生成意义过程中,继承、发展和创新的中医药文化,都需要推进中医文化对外传播工作。因此,2015年开始我们率先在校内开设中医药文化传播类双语通识核心课程,意在中医院校内搭建学生从专业和英语的学习到对外传播中医的实践的过渡性课程平台,这将助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国际化进程,对培养合格的国际化中医药专业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中医海外传播》课程概况与教学设计

我们设计的《中医海外传播》课程性质为公共选修课,学时27学时,学分1.5分,每周行课3学时。授课对象为中医类相关专业二、三、四年级学生;先修课程为《大学英语》(一、二)、《中医基础理论》等。课程定位为适用于处在大学英语学习转型时期的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本科学生,满足新时代对外语学习的转型需求和中医药行业发展对高层次外宣型人才的更高需求,以全国大学英语四级(CET-4)水平为起点,融合英语语言知识与中医药通识文化知识于一体,供全校大学二年级以上本科生选修。教学内容包括中医药海外传播的历史与要素、中医药在日韩的传播与发展、中医药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发展、中医药在北美的传播与发展、中医药在欧洲的传播与发展、中医药在大洋洲的传播与发展、中医药与国外补充替代医学、中医药英译的国际标准化、中医药典籍的英译等9个模块。教学方式采用分模块讲座式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展示、录像视频观赏、学生课内报告、小组讨论、新闻分享、口笔译实训、网络微课堂等,以英汉双语为载体进行教学,以国际化视角阐释中医药国际传播现状、中医药文化外宣为主,结合中医药典籍、中医药哲学及历史、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医药养生、中医药诊疗思路的对外推介等,提升我校本科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认知和热情,增强其历史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并培养中医药类本科学生国际化交流技巧和能力,中医文化传播的技能。每学期开设一次,27学时,各单元模块根据内容长短划分学时,以期达到整体介绍中医药海外传播和发展现状的目的。

三、《中医海外传播》教材编写的探索

为适应校内多专业公共任选课教学的需要,我们认为有必要形成一套独立的《中医海外传播》校内教材,因此对教材编写的理念、教材特色、教材编写原则和内容大纲做了以下探索。

1.编写理念

以中医对外传播与发展相关双语内容为题材,分单元编写,帮助学生增强中医药相关双语文献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医海外发展现状的认识,注重将常用中医或医学英语词汇和表达介绍到各单元,培养学生具有中医药专业沟通与外宣的知识及中医药英语阅读理解与应用能力,将基于中医药学科内容的学习和基于双语技能的外宣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为学生未来的专业课双语学习或深层次专业英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2.编写特色

内容选材宜通识化,紧扣中医药海外传播的时代热点;以主题为框架,融阅读、翻译、写作、答问等综合双语技能于一体;注重互动和实用,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外宣知识输出和思辨能力。

3.编写原则

立足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双语内容难度适中;满足学生和教学的实际需要,突出技能性和务实性;适应时代和专业发展趋势,力争题材内容新颖;特别注意英语文献材料的编译:重视可读性(真实、自然、规范)、多样性、多模态。

4.内容框架

本教材共包括九个单元,每个单元设一个主题一课,内容包括围绕同一主题的一篇双语课文和两篇拓展阅读材料(可中文、可英文),由阅读、翻译、写作和答问等模块组成。内容主题为中医药海外传播的历史与要素、中医药在日韩的传播与发展、中医药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发展、中医药在北美的传播与发展、中医药在欧洲的传播与发展、中医药在大洋洲的传播与发展、中医药与国外补充替代医学、中医药英译的国际标准化、中医药典籍的英译。此外,书后含有包括中医药术语汉英对照在内的实用附录。

四、《中医海外传播》教学及教材编写体会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自全校各专业,中医中药类专业占60%左右,也不乏西医学类、护理类和卫生管理类本科学生。学生对中医药的海外传播这个课程兴趣颇高,与当前中医药国际化事业不断加速有较大的关系。不少学生在新闻报道、网络媒体和移动互联网上看到有关中医药海外发展的信息,对中医药在国外的情况十分感兴趣,希望进一步学习了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向海外人士介绍中医药文化。但由于是全校公选课性质,修读的学生中大多为大二,他们本身的中医药知识还比较欠缺,对中医专业的理解还相对肤浅,因此在课堂上表达观点的积极性还不够高;加之大班授课,每班超过80人,课堂互动的面不够广泛,未能顾及到每个学生。因此,在授课27学时后,不论是口头报告还是课程论文,学生得分有高有低,体现出学生运用双语表达中医海外传播内容的能力参差不齐。在编写教材时,我们发现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内容,各大洲及海外国家的相关报道中,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的中医药相关卫生政策、行业资格、准入标准等报道较多,说明在这些海外国家中医药的发展相对比较领先,而散在许多包括行业协会、临床病种、科学研究、高等教育、中药贸易等也有很多散在的文献报道,大多为华人移民、访问学者等撰写的中文论文,还没有专门的学术著作研究中医药的海外传播与发展。近年国内学者有一本《中医文化传播学》教材,但对海外传播的情况涉及很少[2]。从实用的角度看,鉴于公共课授课的局限性,在编写各单元的时候,可以在课后适当编入思考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课后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积极性,并作为课内检查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依据之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中医药.

[2]毛嘉陵.中医文化传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第一版.

作者:陈骥 乐意 何姗 唐小云 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