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现状调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现状调查

传统高中语文课堂的“死记硬背式”教学方法难以适应现阶段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不利于高中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性学习。而高中新课改的施行与高考要求又发生冲突,导致课堂教学设计受到一定制约,文章对此展开了调查研究。

一、关于语文教学设计中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查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对于高中语文学习来说,保持一种谦逊、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是掌握语文知识、提升文学素养的基本条件。只有从思想上重视语文学习,端正语文学习的心态,才能脚踏实地地进行优秀语文知识的学习。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二十道题目,其中有8道题目是关于学习态度方面的调查。为了真正贯彻新课改中要求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科学有效地总结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秀教学方法,探究衡量语文课堂教学成果的有效机制,同时也是为了实现高中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联性,带动各个学科实现综合教育共同发展,所有的非智力因素(学习偏好、外界压力、学生情感等)中,对学生课堂学习影响最大的前三种因素分别是学习爱好、学习自主性和学习主动性,三种因素相加超过了总数的半数以上。通过该项调查表明,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影响因素,从而能够有针对性的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变被动接受知识被主动学习知识,既降低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其次,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程度不够,没有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案准备不充分,课件制作粗糙,也是严重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原因之一。调查研究表明,有大约60%的学生认为教师课堂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教学整体缺乏条理性和系统性,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除此以外,来自外界的压力也是制约学生高中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是来自家长的殷切期望和老师的谆谆教导,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对高考的恐慌与迷茫,在压力之下的学生对课堂学习和考试产生了抵触心理,而且年级越高,压力也就越大,越接近高考,学生越显得浮躁。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知,现阶段制约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个别同学有抵触心理。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高效化、科学化和人文化,首先要让学生对教师、教材、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最基础,同时也是最根本的前提条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高中语文教学应当明确自身的定位,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建立起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语文教学,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意识。

二、教学设计中体现优化学习方法和高效学习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语文课堂的小学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联。其中在针对高一学生的调查中,有58%的学生认为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低的原因是“没有系统科学的学习方法,课堂学习被动”。在高三的调查中,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也认为“教师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教学围绕高考内容进行”。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手法、习惯,一举一动都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最优化教育,运用科学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是其基本前提。此外,在语文课堂上,变被动接受知识灌输为主动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求职欲望,也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只有如此,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者才能积极地认真地参与,比如及时思考并认真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及时进行记录,及时反思等,这种全方位的积极的参与,一定能够保证个体所学效益的提高。无数个个体都能够达成这一目的,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教学设计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

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时,既要考虑语文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又要考虑其实效性。科学、有序、高效的高中语文教学结构,是遵循《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具体的学情,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来制订的,是符合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的。从理论来讲,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渐进性原则———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难易渐进,形式灵活多样;螺旋式上升原则———前后勾连,铺垫迁移,生成提高;生成性原则———迁移所学,解决新学,前者为后者服务,后者是前者或所学的自然生成;灵活性原则———灵活地应用已经设计好的课堂教学结构,遵循、尊重但不恪守,大胆创新但不失科学原则,一切视具体学情而定。

四、总结

新课改实行后,高中语文教学无论是教材内容结构还是教学方法,都发生了较大的改进,面对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小问题、小矛盾,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要以实际教学为依据,积极探索、相互交流,制订出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解决措施,帮助学生在明确学习内容的同时,形成并掌握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这也是新课改所提出的最终教学目标。

作者:马丽 单位:庄浪县紫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