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分析(6篇)

数学教学设计分析(6篇)

第一篇:尝试教学理论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分析

目前我国的高中数学教学正在不断深化改革,数学教学方法还处于摸索中,因此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吸收国内外优秀的高中数学教学经验,并且结合本土特征进行调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尝试教学就是一种提取中外教学方法精髓形成的新教学方法,已经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尝试教学提倡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获取中,即使获取的效果不佳,但是对知识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然后听教师讲解时,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得到提升.尝试教学的操作过程简单,符合目前我国的教学现状.通过尝试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开拓和自学能力的养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训练中培养探究精神.

一、设计尝试问题链

在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时,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问题驱动促进学生深入到问题探究中.因此,教师就需要对问题提出方式和问题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主要是通过问题链的方式进行呈现,问题之间应该是层层递进的,前面的问题对后面的问题起到铺垫作用,刚开始提出的问题要比较简单,这样便于学生尽快进入到知识探究中,随着尝试过程的不断推进,问题也会越来越深入,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逐渐得到提升.同时,教师还需要对问题链提出方式进行多样化探究,根据不同知识点设计相应的问题链,这样就能避免学生产生倦怠心理.例如,在讲“空间几何”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线面垂直的定义以及证明方式”,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链:桌子腿和地面之间是怎样的位置关系?操场上树立的旗杆和操场地面又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如何对线面垂直关系进行定义?如何对线面垂直关系进行证明?线面垂直关系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应用的?然后让学生进行探究,前面两个问题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情境,因此比较容易回答,后面的问题就是将现象上升到理论,通过逐步推进,学生就会大致了解与线面垂直相关的学习内容.学生在对线面垂直进行尝试学习时,不仅可以对文字性的叙述进行研究,也可以通过作图、观察视频等方式进行探究.

二、优化教师指导

在尝试教学中,学生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进行尝试,而是在一定的目标下进行实施,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尝试过程进行引导,在学生尝试结束后还需要和学生一起对尝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及时帮助学生理解在尝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为以后的尝试学习过程提供基础.在尝试学习中,学困生的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此时教师就需要对这些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尝试教学中获益.教师要注重自己在尝试教学中参与的适度性,不能过多占用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能将一些关键的信息透露给学生,否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在讲“指数函数函数”时,教师可以设置目标“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性质以及应用”,让学生进行尝试学习.为了让学生了解幂函数的意义,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指数函数在利息计算、细胞分裂、人口预算等方面的应用.通过这些例子,学生就能了解到指数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要解决现实问题就需要学好指数函数,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对幂函数进行尝试学习.

三、优化活动设计

尝试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尝试中偶尔会产生倦怠心理,此时就需要教师对尝试活动的方式进行优化设计.设计出的尝试活动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不仅是让学生进行思维活动,也需要让学生参与到动手操作中.尝试的过程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可以向课外进行拓展,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尝试,而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辅助和帮助.在尝试活动总结中,还需要学生对自己在整个尝试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数学尝试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例如,在讲“概率”时,教师可以让7个学生为一组进行抽签,只有1个同学能抽中,前面抽的同学不能看自己的抽签结果,后面的同学依次抽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每个人抽中的概率是一样的吗?有的学生认为,前面抽的同学的概率比较大,后面的同学抽的就比较被动,因此概率就比较小.为了验证学生的想法是否正确,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利用排列组合的原理进行列式计算,当发现抽中的概率是一样时,学生就会感到很神奇,就想了解是为什么,从而深入到尝试探究中.

四、总结

综上所述,尝试教学理论鼓励学生参与到知识探究中,通过丰富的尝试形式主动获取知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作者:马岚 单位:江苏盐城市高级实验中学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问题情境应用

摘要:

数学教育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树立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问题情景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考能力,锻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本文从以上背景出发,研究了问题情境的概念和设置问题请教应遵守的原则,从而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教学设置问题情境时使用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除了能够让小学生获得基本的数理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架沟通具体事务和抽象概念的桥梁,因此,教师在面对小学数学教学时,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1.问题情境概述

问题情境是指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在学生能力范围内,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给予学生一定困难,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在解题过程中来克服困难。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应该培养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后的成就感,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这个要求下,采用问题情境的办法来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课程,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进行问题情境设立,应该采取以下几个原则:第一,针对性原则。数学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所以教师在设立问题情境时,在备课中要注意自己想让学生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设立问题情境来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第二,有趣性原则。学生只有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就感才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因此,在数学设立问题情境时,老师应该对于问题的描述要生动有趣又不失活泼,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从而被激发出学习欲望。第三,可参与性原则。教师设立的问题情境必须融入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通过现实实践活动来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目的,保障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第四,挑战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人,尤其是儿童阶段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程内引入一些问题情境,设置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能够让学生产生认识冲突,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一些。第五,层次原则。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层次性,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可以让学生解决一层又一层的问题,让学生把数学问题想象为闯关游戏,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第六,创造性原则。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己试着去解决问题,获得主体学习地位。第七,生活化原则。小学生的人生尚属于一张白纸,所以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应该更加贴合日常生活,从而将数学的应用联系实际,让学生更加体会数学的应用。

2.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设置策略

从上文可以看出,小学数学的情景化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达到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问题设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故事化问题情境。小学生的特点是注意力不集中,如果通过讲述故事的方法来抓住学生的思路,引入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就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主动动脑筋来想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第二,活动化问题情境。动态化的记忆能够持久和生动,通过活动化问题情境,使学生把外部的动作思维转化为内部的治理知识。并且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对于小学生而言生动有趣,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三,生活化问题情境。把数学问题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小学生们发现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和有用性,学生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获得了成就感,从而对于数学的学习更加有兴趣。例如可以在讲授几何问题中,让学生用手中的几何图形来布满家中的地砖,这样学生就能够从自己家庭的地砖来考虑这个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第四,悬念化问题情境。老师在课堂上设置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于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通过科学、新颖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假发学习中,教师可以直接给一个数字,让学生自我思考,几加几能够等于最终数字,能够给最多正确答案的同学可以给予奖励,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五,操作化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在进行某项操作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具有探究精神和求知欲望。例如讲角的相关概念、特点时,可以让学生拿起自己的三角板等工具自行制造角,在操作过程中让他们自我找寻特点,在愉快的氛围内回答了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第六,适当的开始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设置问题情景时,学生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可以是多个答案,这种方式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具有灵活性的特点,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

3.结束语

小学阶段是每个人的启蒙教育阶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新课标要求教师更多的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笔者认为在小学课堂设置问题情境能够真正使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中提出了情景设置的概念和应遵守的原则,最后根据小学实际情况,提出了小学课堂问题情境设置的策略,以期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逻辑能力。

作者:雷艳红 单位:河北省乐亭县汤家河镇汤家河中心小学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有效进行分析

教学设计我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设计活动,是一门遵循客观事实规律、教学规律的科学,但如何有效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现代教师始终关注的热点。在我看来,进行有效小学教学设计应该从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分析学生学习起点、客观分析教学内容、正确评价教学效果这四方面探究。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让教学效果达到预先设定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仅简单地包括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还包括数学的思维方式以及对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小学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风格不同的教学设计,也会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如何明确教学目标是小学数学老师深入研究的问题。在我看来,作为老师,我们要充分理解课标、教材、理解学生为基础,不能仅仅把课程进行得很顺利,学生课堂表现得良好作为达到教学目的的标准,这样,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本身。课堂上,学生真正的收获有多少,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否得到实质意义上的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这些本应该是我们教师的重点研究层面,但是大多数的教师制定的目标仅仅是简单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要求,停留在非常浅显的层次之上。而这样的教学设计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只是知道死板地解题,却没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才,而教师浅显的教学目标只是培养了应试教育的人才,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负责任的教师,我们应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教学目标,改变以前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学生的确实需要上进行研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二、合理分析学生学习起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要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老师要科学地分析好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出学生的基本状况,这样才能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老师要教给学生什么,让学生取得哪些进步的前提是我们要先知道学生目前的掌握情况,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以学生为中心,拿出有效的教学设计。学习起点主要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起点与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跟随教材的学习进度的知识储备,现实起点是学生自身在课外的多种学习资源下形成的知识基础,由于现今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教师可以在课前备课,客观地了解学生,把自己换位为学生进行思考,从孩子的视角看待教材,思考问题,让自己的课前备课具有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客观分析教学内容

数学具有系统性强、逻辑紧密、注重思维等特点,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紧密,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领悟并活用教材,在整体上把握好教材,做到让每单元的内容连贯,使知识贯穿起来,让内容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以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在教材处理中,教师要多些疑问,只有带着问题去研究,才能合理把握教学内容,比如课本的例题为何设计成这样的出题方式?课本的课程安排为何是如此编排?教学结果的得出是怎样引出的等。教师经过这样的思考后,对于课程的内容就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在课程的教学中,对于内容的重难点会把握得很明确,在教学中对于哪里该着重点明,哪里该轻描淡写,会更加游刃有余。

四、正确评价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然而,现实中的老师很少能在教学课后去客观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教学效果。教师课前备好课,课堂顺利上完课,不意味着这节课程就结束了,课后的我们还应该对课程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将自己课前的设计和要求与课后实施后的结果相互比较,对比在日后的备课与课堂教学中哪里有利于学生则保留,哪里不利于学生则需要改进。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后一定要做好对学生自身对课堂的感受的了解和掌握。以学生为中心去研究,并从科学合理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课堂行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要实事求是,不去以虚假的表象欺骗自己。正确的课后评价教学效果,是教师的一种自我反思,也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五、总结

总而言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教与学进行深入研究,灵活变通与设计,这样才能在不断的积累与改进中得到升华,让教学设计真正变得有效。

作者:孙素清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娘娘坝镇娘娘坝中心小学

第四篇:高中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

高中数学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部分,其教育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升学率。虽然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应对新课标视域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进行设计研究,以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新课标;有效教学;设计研究

数学是一门广博、抽象、复杂并且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科。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之下,数学教学存在着学生学习效率低、参与度低、对数学存在畏难情绪、教师教学方法老旧以及教学意识不强等问题。总的来说,这些问题可归结为数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低。

一、传统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从教师角度而言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就具体教学而言,高中数学教学工作仍然不尽如人意,还有着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在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过分注重于基础知识的讲解,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同样,也忽略了学生主观的学习感受,造成学生学习主动性差、效率低等问题;教师在对教案进行设计时缺乏多方面的考虑,教案质量偏低,不具备创新性;部分教师过分注重新颖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或出于卖弄故作高深,引起学生的反感,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部分教师一味进行填鸭式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味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了学生感受。这些问题都导致了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效率较低的情况的发生。

(二)从学生角度而言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学”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和受益者,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程度将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但是目前高中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普遍不高,表现得缺乏兴趣,部分文科生由于数学底子较差甚至出现了对数学学习放弃的现象;大部分学生都忙于听教师讲课、做笔记,却未曾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导致对知识的了解程度不深;部分学生贪图安逸,对学习、作业偷工减料,得过且过,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导致学习效率偏低、学习质量偏差。对于以上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一定要积极地重视起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彻底的纠正,为学生学习效率和水平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素质教育的推行扫除障碍。

二、有效教学的定义

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andlearning)可以直观地理解成“有效的教和学”。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将“有效”具体地分为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个方面。有效学习的具体定义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通过师生之间积极的交往互动,实现以最优的速度、效果和效率,完成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这三个层面上的全面、协调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1]。

三、有效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有效教学可以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现代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良好的创新能力才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保障。我国教育部制订的新课标中已经明确要求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综合素质培养的重点[2]。

(二)有效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当前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教学的开展可以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学生可以在有效学习的教学模式和氛围中积极地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拓展其思维水平和思维宽度,完成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有效教学可以深化高中数学课程改革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时展的要求,为了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我国对数学课程改革的探索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而应用有效教学模式之后,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阻力大大降低了,教学设计得更加合理,教学内容也更加充实,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这为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

四、新课标视域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要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设计。基于有效教学的课程目标设计应该重视让学生掌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去学,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情境的设计

数学学习本就比较严谨和乏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进情境教学的设计,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抵消复杂问题给学生带来的畏惧情绪。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情境的设计与选择必须要符合教学现状,要保证数学教学的主体地位,避免出现课堂上笑声朗朗,学生却所学无几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高中数学内容繁多,既涉及几何问题又牵扯到代数等内容,内容不同、重点不同,自然教学方法也不能完全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完善的设计,使其符合不同内容教学的重点,借机完成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以更高的效率完成数学学习。

(四)具体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往往比较混乱,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提问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明晰自身思维的弱点和盲点。在教学提问的具体设计上,教师要首先注意问题的难度,不要太难但也不要过于简单,教师在提问时态度要亲和,要给学生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活动,促使学生能够进行相互交流,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五、结语

有效教学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显著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教师一定要明晰有效教学的优势,积极开展对有效教学的研究,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王维政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蔡香宜.新课标视域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2]朱云生.新课标视域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78-79.

[3]武兴飞.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信阳师范学院,2014.

第五篇:初中数学例题教学设计分析

【内容摘要】

数学较其他科目而言是一门对思维逻辑要求十分严格的学科,学生在理解相关数学知识时较为吃力,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选择例题教学方式来加强学生对相关数学概念的理解。本文阐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例题教学的重要性、例题设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例题教学设计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数学;例题;教学设计

初中教师经常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例题教学,在讲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帮助学生加强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完善其自身的知识体系,并且学生通过对例题的应用可以提升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学质①量的提升具重大意义。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例题教学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应用例题教学模式对实现该目标具重要意义。在例题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将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相结合,在传授数学知识同时也传授数学技能,使学生不断提升解题意识并逐渐掌握解题技巧。此外,运用例题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得学生在原有知识上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数学知识框架,并且学生通过例题的讲解能够对数学概念进行进一步延伸,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例题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虽然例题教学广泛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但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例题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缺陷。首先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上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但在例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备课时对例题的选择及讲解过程都已经计划好,故在讲解时,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能对教师的讲解进行单方面的吸收,学生的想法和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不到②体现,降低了教学质量。在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但在进行例题教学时大多例题脱离实际且较为复杂,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所降低,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使例题教学不能发挥其作用。最后的问题,在于教师不能根据讲解内容适当调整讲题方式,使得课堂枯燥乏味,降低学生学习趣味,并且部分教师不能正确认识例题教学,只对例题进行一遍讲解,不对相关知识进行扩散和补充,不能够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也使得学生形成固定思维,降低其创新能力,不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例题教学设计的改进措施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以例题教学模式教学的初中数学课堂中,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应有良好互动,教师不仅需要讲解知识点,也需要聆听学生的想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提③升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例题“求证:若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若一个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求证外角平分线平行于其中一个边”时,教师可发动学生一起探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所需条件,在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同时,使得学生思维得以扩散,提升教学水平。

2.明确教学目标,精选例题

数学教学前,教师应明确什么是课堂目标,再根据学生具体需要进行例题的精选,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技巧,并且要求教师在讲解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扩散,使得学生能够形成自身数学知识框架。例如:教师在讲解“圆的面积”这一知识点时,可选例题“小圆a直径是大圆b的直径的1/2,同时a与b之间面积相差9.422cm,求两圆a、b的面积分别为多少?”该例题不仅囊括圆的面积这一新知识,而且也囊括圆的周长等知识,教师通过讲解对这几个知识点的联系进行强化,从而完善学生所学数学知识体系,从而达到新课改目标。

3.增强例题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大部分都是概念定理,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枯燥无味,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所下降,难以达到学生数学技能和数学意识的共同提升的目标。所以在选择例题时,应注重例题的趣味性,选择趣味性强的例题进行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例如:教师在讲解“勾股定理”时,可从生活实例入手,如“小红和小明在操场玩,小红看到红旗说她知道旗杆的高度,小明表示不信,两人打赌,然后小红让小明站在与旗杆水平位置,并对小明的身高、影子以及旗杆的影子进行了测量,几分钟后小红便得出了旗杆的高度,问,小红是以什么方法得出旗杆的高度?”该例题与实际生活相关,一方面可调动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学生生活当中的数学意识进行了培养,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新课改背景下运用例题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首先认识数学学科特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精选例题并针对不同内容选择不同讲解方式,从而在讲解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

作者:华云锋 单位:江苏省仪征市新城初级中学

【注释】

①胡英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例题教学[J].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7):20.

②张守全.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例题教学[J].考试周刊,2013(28):91.

③程俊.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例题教学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2014(36):286.

第六篇:高中数学数列教学设计探析

数列在整个高中数学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是重点也是难点,在高考题中是压轴题,并且在现实中有很广泛的应用,所以学好数列势在必行,当然在学习数列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所以教师要好好教数列这一章。在新理念下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数列的设计才能让学生学好数列呢?下面我将从教师、学生和教材制订者三方面来分析。

一、重视教学的引入和情境的创造

教师普遍觉得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前提条件,而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将枯燥的数学内容与生动形象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大增。所以教师要注重平时教学的引入和情境的创造,不能一味地灌输数学理论知识,这样反而会让学生觉得与现实生活无联系导致没有学习数学的兴趣。

1.数列这一章关于概念的传授

数列这一章的概念是很多的,比如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那么怎样有效地将概念传授给同学们呢?很多教师都认为应先举一些特殊的例子,从这些特殊的例子中让学生体会领悟数列,并且可以让同学们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这是我们一直提倡的生本主义教学。我在平时教学中,将我们班的同学分成9组,适当的时候让他们分组讨论,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很喜欢这样的课堂,自然上课效率就会提高,最后学习效果也很好。例如,我是这样讲解等差数列概念的:给出下列5个例子:2,2,2,2,2,2……1,3,5,7,9……9,7,5,3,1……3,4,5,6……10,20,30,40,50……请同学们观察上面5个数列,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先让学生思考1分钟,然后分组讨论,很快学生就能得出等差数列的概念了,通过这种方式得出来的概念学生记得更牢固。还有少部分教师认为,这种方式虽然好,但是牺牲了很多宝贵的课堂时间,在一堂课内,在这个地方花了很多时间,就必然导致其他环节的时间不够,比如接下来例题的时间和课堂练习的时间都会受影响。尤其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还是应该以教师讲为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更多内容。

2.怎样推导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本身也不难,很好记,但是怎样推导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些教师认为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用到的思想很重要,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这种思想在后面的解题中也会经常遇到,所以这里不能简单地灌输,否则学生可能会觉得很难接受,相反这一环节可以作适当引入,在一定的情景中启发学生自己得出公式会有比较好的效果。而另一些教师认为这个公式很简单,只要老师单方面地传授,再加以引导,学生就可以学好。

3.关于等比数列的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是关系相同的两个数列。它们不仅在概念、通项公式、性质上相类似,而且在研究方法上类似。因此在学生学习了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以后,教师可以用类似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把相关的知识点对应起来教学。教师在讲每个等比数列知识点时,先让学生根据等差数列的相应知识点进行大胆猜测,然后再验证,这样不仅复习了等差数列,而且降低了等比数列的难度。4.将数学史的知识渗透在教学设计之中教科书中对数列知识的引入是一个著名的用棋盘摆放麦粒的问题,这个问题很明显把学生对数列的兴趣激发出来,使学生很好地投入到数列的学习中,所以教师在整个数列的教学中都可以不断向学生渗透数学史知识,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兴趣,而且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教师要关注教材制定者对数列教材设计的思想

教师要想准确把握教材,就要了解教材编者的想法。他们比较注重以下方面。

1.注重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学好数列基本概念,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列,在数列这一章,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变形公式,求和公式都是基础,要想学好数列,必须先把这些基础知识学透,最好能够融会贯通,最后就能熟练地处理相关问题。

2.在教学中要重视启发式教育

宇宙中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有一定原因的,数列知识也一样,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向学生讲清楚知识的来源,带着学生一起体会知识的发生。例如在进行等比数列定义的教学设计时,为了使大家更深刻地理解定义,可以先复习等差数列定义,让学生从感观上再次认识到等差数列的概念,再列举几个等比数列的例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等比数列定义,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知识的生成,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是新理念下的生本教学提倡的。

3.注重数列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

新教材增加了数列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做是为了学以致用,让学生认识到数列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学好数列非常重要。

三、对数列教学设计的总结

实践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或更喜欢哪种教学设计,要在实践中检验。我在丹阳第六中学观摩数列的教学,受到了非常大的启发。

1.不同的教学设计

数列这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不能完全是生本教学,也不能完全是师本教学,什么时候哪个内容用哪个教学方式要因地制宜,对于简单的内容可以生本,而对于难点的内容要老师讲解,否则只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达不到应用的教学效果。只有将两种教学方式融会贯通起来,最终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这堂课,我听了两个老师的课,第一个老师以教为本,学生坐在下面听,老师分析求和的每一个步骤。由于这个求和方法本身是个难点,因此尽管老师讲解很到位,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是学生听得还不是很明白,最终这堂课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第二个教师将教师讲和学生学两种方法结合起来,首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关键地方老师讲解,这堂课的数学效果很好。

2.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达到好的课堂效果,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定,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不能以生本为主,否则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很多困难且难以解决,相反,他们更适合师本教学,这样能够让他们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知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丹阳第六中学的学生基础相对不是很好,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应该老师讲的就绝不让学生自行解决,只是提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让学生思考解决,因此教学效果良好。

作者:郦荣霞 单位:丹阳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