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理念的人居环境设计

生态文化理念的人居环境设计

摘要:

社会的发展促使人类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对居住区环境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对景观设计师的设计水平要求也不断提高,促使设计师们思考怎样的居住区环境才是最宜居的。以当前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基础,尝试引入生态文化的理念,探索居住区环境设计的途径,以生态文化观指导居住区设计的具体要素。

关键词:

居住区;环境设计;生态文化;种植设计

现阶段,我国一些城市景观缺乏生态思想的指导,流于表面上富丽堂皇的形式,跟风使用贵重材料、热带树种,追求某种风格的造景形式,却忽略了基本的对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对自然环境的尊重,这些现象背离了景观设计的本义,也有损城市的景观质量。对于居住区环境的景观建设,上述问题也同样亟待解决,本文试图从生态文化的角度,来探索人居环境设计的途径。

1相关概念

1.1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从狭义上理解,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如生态政治学、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人民民主的社会制度;从广义上理解,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1]。

1.2居住区环境

居住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居住区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聚居地,它为居民提供居住生活空间和各种设施。在我国,居住区还特指居住区规划结构中的一个层次,被城市干道或自然界限所围合,并由若干个居住小区和住宅组团组成,其规模在大城市中约为3万~5万居民[2]。居住区环境一方面指物质环境,包括居住区内的道路、建筑布局、设施安防、绿化种植和活动场所等,要力求达到舒适、便利、卫生、安全和美观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指小区内的人文环境,如小区文化、物业管理等,本文主要探讨前面一种,引入生态文化的理念,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探讨在居住区这个人与环境频繁发生接触的区域内,如何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既遵循自然规律,生态良好,又方便居民使用,舒适美观。

2居住区环境中生态文化的综合运用

2.1天人合一的文化观

以天人合一为文化总纲的中国园林艺术一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把自身情感寄情于山水间,又从自然山水间取得灵感,滋养性情,生发出无限意境的诗与画。明代计成在其著作《园冶》中提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生动地阐述了中国园林的特点与境界:无论何时,不站到自然的对立面,即使是人工之作,也要使其看起来像自然生长出来的一般。这里的“宛自天开”不但是外形上与自然融为一体,更是在本质上,从设计者心底里生出的对自然的崇敬,对一个地块,包括居住区,首先要想的是顺应它,设计的目标应达到“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李泽厚),这些实质上都反映了“天人合一”的综合性宇宙观。居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要实现在外面的喧闹中回家的宁静感,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自己与家人,能够感觉到安全、隐私被保护的个人场所,而这些要求本质上需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从心灵到身体与自然融为一体,摒弃凌驾于自然之上,或对自然冷眼旁观的态度。如利用地形、植物等自然要素创造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创造出人与自然互动的显、隐关系。积极营造立体绿化与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充分利用坡地、车库周边、台地、宅前屋后等进行合理绿化等,不但以生态的手段为建筑节能,而且使人更亲近自然;创造亲水空间,满足人们亲水的天性,使人们可以静观、沉思,也可以听水、戏水;尽量利用自然材料作为儿童游乐场地的设施材料,并合理安排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的活动空间,既有助于培养邻里间和睦的气氛,还可以客观上增加人的户外活动时间,增加与自然接触的机会。这些设计手法从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出发,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首要原则。

2.2注重人文精神的表述

人文精神与生态文化并不冲突,相反,是生态文化更深层次内涵的挖掘,注重文化,注重人的精神内涵,本质上是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合理使用资源不浪费大自然的馈赠,精心布局规划使自然更加美化,寄情山水感受自然的脉搏,时刻倾听自然的声音,人来自于自然界,人类所产生的文化也与自然一脉相承,注重生态文化,注重人类自身精神文明的建设,是并行不悖且水乳交融的。人文精神并不是一句空话和套话,设计师应认真考量当地的文化、习俗、历史,以及居住者的行为心理,把这些作为重要的因素投射到设计方案中,要反复思量在这样的环境中居民是否感觉到身份的认同感、是否感觉到被尊重、是否能找到家的归属感、是否能很快的放松下来、是否能比较方便地使用场所和设施、是否能得到艺术的熏陶和心灵的感染。

3居住区中的种植设计

植物是与生态最易联系起来的景观要素,合理的住区绿化设计,是人类把生态文化应用于人居环境具体而微观的表现。生态良好的居住环境必须首先依赖于科学而美观的种植设计,因此此处将种植设计单列出来进行讨论。

3.1种植设计的总体原则

第一,尊重各种植物的生态习性,必须做到适地适树,一方面要栽种适应本地方气候的植物,另一方面要注意植物生长的微环境,如湿生、水生、陆生,耐阴、喜阳,喜酸性土壤还是碱性土壤等,只有熟悉每种造景植物的生态习性,才有可能使栽种的各类植物以最良好的状态示人。第二,模仿自然界中植物的生境,创造不同的生态环境供多种植物生长,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植物群落。所以,在为人类创造活动空间的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活空间,如可以通过地形塑造植物生长的向阳背阴环境,通过营建不同地表面(湿地、铺装、水体等)“邀请”不同植物在此生长。第三,尽量营建低消耗、高产出的种植形式,如绿化应以乔木为骨架,尽量控制草坪面积,发展多年生的宿根花卉甚至是当地野花,既便于养护,也可以形成持久而独特的景观效果。第四,植物与地形、建筑等其他景观要素综合地进行设计。在中国文化中很多植物都有特定的含义,常常表达设计者的情操和志向,这些需和其他要素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居住区的文化特色。

3.2合理种植乔木

居住区种植设计的重要原则是多种植纵向生长的乔木,控制不可踩踏的草坪面积。乔木充沛的叶量可以提供充足的氧气,减少尘埃,大大改善居住区的环境,并且树下可以种植耐阴的底层植物,有利于创造层次感强烈的植物景观。乔木在夏天可以遮阴,提高绿化率,树下又可以作为活动场所,增加了场地的利用效率。乔木高大的身躯往往可以形成一个区域的景观骨架,其年年生长的特性也可以见证一个居住区的演变,形成标志性与记忆性的景观。

3.3乡土树种优先

一些小区片面追求欧式风格或热带风情,不顾地域条件栽种一些棕榈科植物,或全部修剪成整形植物,用大量花卉做图案拼接,或是空荡的草坪占据大量空间,这样的设计不仅无法营造出合理的活动空间,更无法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因此避免使用过多的外来植物而形成植物“假活”现象,合理地利用当地树种,尊重当地的自然条件,是生态文化在种植设计上的直接体现。

3.4激发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

多种植香花植物,如薄荷、迷迭香、荷花、牡丹等。这类植物对人的身心健康能产生有益的影响,有些具有抗氧化性及抗菌性,是清新气味和净化空气的绿色产品。有香味的植物一方面可以调动人的多种感官(视觉、嗅觉、味觉等)与自然对话,另一方面可以招蜂引蝶,在静态的花丛中增添活动的景物,进一步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4结语

居住区作为城市人类聚居的空间,承载着人类的很多生活功能和文化内涵,也是人类与自然相处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对于处理好人类自身的情感、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有着重要意义。要解决当前居住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引入生态文化的理念很有必要。生态文化倡导的人与自然平等共处的理念体现在具体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就是要注重地域环境特征,包括气候、山水、建筑、人文和历史等,挖掘、提炼当地的各种素材并在设计中予以体现。要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城市和居住环境,需要仔细研究地块的特点和自然的属性,向自然学习,从自然中借景,达到借景无由、触情俱是的艺术效果,力求建成便于休闲游览、景观优美和文化内涵丰富的新型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文明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2]邓述平,王仲谷.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作者:张旻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