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海报设计论文

超现实主义海报设计论文

一、超现实主义对德国海报设计创作思维的影响

(一)反传统的设计定位

超现实主义主张以梦境化的视觉幻想展开艺术构思,从而实现对现实生活以及传统概念的突破,让现实生活中的“不可能”在艺术画面的反映下变为“可能”。这种反传统的定位对于海报设计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设计师开始跳出以往既定的陈规,重新审视主题的整体风格和表现方式,赋予设计主题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德国电影海报先驱汉斯•希尔曼的创作历程为例,在他二十多年的设计生涯中一共创作了一百三十余幅电影海报作品,这些海报作品并没有以常见的电影场景和故事情节作为海报插图,而是选择了一种全新的、简洁易懂而又富有情趣的创作思维,使画面中抽象的空间信息和图形元素实现了对海报内容的高度概括,极富现代感。如他为1961年上映的《亚洲上空的风暴》设计的海报就秉承了反传统的设计理念,引入了大量现实世界中不存在抽象的“风暴”图形,生动地刻画了局部马蹄、狂奔行人等电影元素,实现了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表达。

(二)突破性的联想模式

在创作理念方面,超现实主义主张以突破科学、突破理性的联想思维进行人类精神世界的表现。这种突破性的联想并不是事物正常逻辑关系的照搬,也不是毫无根据的灵感闪现,而是一种需要经过设计师加工、重组以及一系列发散性思考才能形成的创作思路。超现实主义的突破性联想理念促使德国海报设计突破了客观规律的束缚,全面思考人、事、物与字、图、色的组合方式,使海报设计呈现出超越空间和时间限制的全新形态。以德国著名设计师金特•凯泽的创作为例,在他的作品中一件件平凡的物体被一连串充满意趣的联想表现出来,每一幅海报的实体形象都被赋予了超越时空的可能性,画面呈现出极强的幽默感和喜剧感,充分展示了当时德国海报设计领域大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凯泽最具代表性的爵士乐主题海报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将爵士乐乐器变换为一个能够表现自身情感以及音乐行为的概念性抽象图形,并相应地创造了一个类似于雕塑的三维客体,最后借助灯光效果使画面元素“发亮”,完全突破了传统爵士乐海报的具象表达,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反常规的爵士舞台效果。

二、超现实主义对德国海报设计表现手法的影响

在超现实主义中,我们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其怪异、新奇而又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表现手法,这些表现手法深刻地影响了德国海报设计,其中对不同事物的组合、同构,运用摄影技术的剪辑、拼贴,制作过程中的夸张、变形等几种手法最具代表性。

(一)组合同构的性质新译

组合同构是超现实主义艺术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它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关联物象通过某种内在隐喻的联系分解、组合,最终构成新的特定图形的视觉表现方式。在德国海报设计领域,超现实主义的组合同构使一些原本生硬的构成关系整体化,并能够搭载一些精神、情感上的隐喻与批判,实现传统元素安排的性质新译,非常适合主题较深刻或是内容较为戏剧性的海报传达。以金特•凯泽创作于1982年的公益海报《为什么和平还未实现》为例,设计师将两种造型反差较大、分别象征和平与战争的物象——白鹤和骷髅进行组合,使二者同构于一个完整形当中,形成了一个视觉点相对集中的“综合体”。整幅作品呈现出一种矛盾而又超然的艺术效果,很好地继承了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元素安排风格,同时又反映出了对当时德国社会的批判与反思,表达了内涵深刻的主题思想。又如擅长工业海报设计的德国设计师马蒂斯的作品《普鲁士》,设计师选择了现实人物和超现实的工业产品进行组合同构,通过异次元的两种物象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夸张的联系——奇特的钢铁工业造型搭配冷静思考的光头人物,呈现出一种尖锐而又辛辣的矛盾,于“破坏”中赋予了作品全新的思想情感与性质特征。整幅海报通过组合同构的手法传达了工业化同人类发展相互影响的深刻主题,画面内容极富戏剧性,持久震撼着观者的内心世界。

(二)摄影拼贴的社会真实

超现实主义是伴随现代摄影技术而生的一门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在对海报领域的渗透和影响中势必会流露出其摄影方面的艺术理解。在德国海报设计中,设计师就借鉴了大量超现实主义的摄影思想,采用摄影拼贴的形式提高海报的表现力,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社会真实。当时非常著名的设计大师冈特•兰堡与汉斯•希尔曼就将带有超现实主义的蒙太奇摄影手法运用到海报创作中,实现了不同场景事物在同一平面的拼贴组合,大大拓宽了海报的语言范畴,展示出饱含历史纪实性的创新意味。以冈特•兰堡1978年创作的文艺海报《奥赛罗》为例,他将两种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真实生活摄影素材拼贴在同一画面中,古典的陈旧和破败同现代生活形成了格格不入的强烈对比,现代摄影的铁网剪影同故事人物的面庞相互辉映,令观者直接感受到了莎士比亚著作《奥赛罗》中的人性缺陷、矛盾,传达了故事的悲情色彩。又如汉斯•希尔曼为德国第六届戏剧节创作的海报作品《社会评论》,设计师将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摄影素材进行了一系列分离和拼接,使其以尖锐而又鲜明的几何形出现在海报画面中。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一幅摄影素材都来自不同的机械化现实生活中,真切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给人们带来的压力和负面情绪,以超现实主义的摄影蒙太奇手法实现了社会真实的再现,使整幅作品打上了纪实风格的烙印,同时又不乏超现实理想的色彩。

(三)矛盾立体的神秘空间

矛盾关系和立体视觉一直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这种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的表现形式为海报设计二维画面的立体呈现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矛盾立体的空间效果能够强化画面的戏剧气氛,实现对受众视觉的强烈冲击,进而激发其场景幻想。在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下,很多德国海报设计师都尝试用新颖的图底关系或是视错觉效应来延展平面空间,实现矛盾立体的效果表现,进而传达神秘而又巧妙的“画外音”。以霍戈•马蒂斯的后期海报作品《不留痕迹》为例,设计师将女性肢体进行了渐隐消失处理,同时将消隐的部分放置在另一个底部图片中,这样就以同一物象连接了两个不同的时空,使观众如同置身于多维度的超现实主义世界中,进而产生深远而又丰富的联想。又如电影海报先驱汉斯•希尔曼为影片《审判》创作的同名海报就使用了超现实主义视错觉手法塑造了一个奇异的幻想空间。在画面中,设计师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立体物品——抽屉安置在一个不合常理的、扭曲而又矛盾的空间中,使画面产生了局促而又诡异的视错觉效果,再搭配阴郁的宝蓝色,整幅画面带给受众一种不安和恐怖的心理感受。这种空间效果的营造将图形思辨的意味毫无保留地置于画面之中,正符合了影片虚无和扭曲的情感基调,实现了卡夫卡原著小说格调的传达。

三、结语

超现实主义既是一场全新的文化艺术运动,又是一种大胆创新的思维模式,它突破了理性、规律性主导的海报设计传统,实践着梦幻的表达,歌咏了现代艺术的超时空魅力。二战后的德国海报艺术充分吸收了超现实主义的精髓,它以反传统的设计定位和突破性的联想模式引导着设计师的创作思维,以组合同构、摄影拼贴、矛盾立体等怪异、新奇的手法实现着设计语言的表达,所有这些都最终促成了德国现代海报质量的巨大飞跃,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平面设计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作者:赵丽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