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研究

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研究

一、教学采样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1.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决于诸多方面,采样显示出性格、兴趣、课程方面的影响最突出,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也存差异:工科生表现出积极态度的比例为39%,而艺术生则达到67%;对工程类课程的积极度,工科生为55%,艺术生为37%;对专业设计类课程的积极度,工科生为48%,艺术生为70%。从统计结果来看,对于专业学习的积极率并不高,差异较为明显,工科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较低。

2.知识的遗忘度。

工业设计教学中的知识点既包括设计美学、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等方面,也包括工程、技术、材料、工艺等方面。低年级是学生广泛接触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时期,采样结果所反映的知识遗忘度保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高年级原本应为巩固、提升专业知识的时期,但出现了知识遗忘度大大升高的情况,如材料、工艺等基础型知识点的遗忘度高达65%。

3.技能的熟练度。

工业设计的专业技能包括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手工制作等方面。经采样统计发现:二年级的学生技能普遍为基本掌握的水平,有11%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5%的学生达到精通;而高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两年的学习后,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进步不明显,熟练和精通比例不到50%;另外,在手工制作方面存在普遍能力较弱的情况。

4.知识的实用性。

知识的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看是教学内容质量的体现。从采样结果看,大部分学生反映出对知识的实用性持一般的态度,有18%的学生觉得实用性不强。但是有一个数据引起了笔者的特别注意,在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采样结果表现出了对知识实用性的较高认可度,满意度超过80%,与其他采样所反映出的情况形成了一个较大反差。

二、对于问题及解决途径的思考

首先是学习积极性的问题,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看。主观方面主要是由于学生自身因素影响,无论是兴趣爱好或是性格特点,都会使其对学习产生倾向性。工科背景的学生往往片面认为工业设计属于艺术类学科,对艺术性创作缺乏信心,致使其主观积极性下降。客观方面,教学对于他们的引导和激励还不够,应该尝试更丰富的手段激发其积极性。其次是知识遗忘性。“学而时习之”,也就是说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地复习和实践,之所以会产生知识遗忘率较高的问题,其实就是缺乏回顾和运用。众所周知,信息在人的头脑里不是永恒的,它遵从遗忘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得出遗忘曲线,发现遗忘的规律是最初进展得很快,然后逐渐放慢。如果知识仅仅在记忆中,没有及时用于实践,那么其中一部分就会被遗忘。假如我们通过增加实践教学,增加知识使用率,同时在实践中进行巩固和拓展教学,就如格拉布森的再培训知识损失曲线,将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降低知识遗忘率。再次是技能的熟练度。“熟能生巧”,即经过不断的练习,能够熟练并精通某项技能。前文中所提到低年级学生处于初学阶段,大部分人为一般掌握水平,这应该是属于正常的。为什么在后续的学习中却产生了水平差异,部分学生进步很大,但是还有很多学生停滞不前?这与他们是否经常练习和提高技能有关。教学中应当激励学生进行更多练习,创造更多实践机会。最后是知识的实用性。以反推法来分析前面的统计结果,之所以工业设计卓越工程班的学生对知识实用性的满意度高,是因为卓越工程师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课程针对性和系统性更强,甚至是在模拟或参与真正的设计实务。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点都是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不断涌现或拓展出的知识要点,这有别于传统教学体系中偏于理论教学的内容。可见,只有当教学内容达到这样的水平,才能对学生产生更多正向的影响。

三、基于设计实践教学的探索

综合对研究采样所反映问题的思考,笔者认为,可以将传统教学模式与项目实践教学、竞赛实践教学相结合,并尝试从大二下学期开始以导师工作室的方式组建师生团队,以团队化、项目化、竞赛化的方式提高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实效性。针对本科生的导师工作室,有别于针对研究生、博士生的导师工作室,更有别于行业内的专业或独立工作室。这类工作室不以纯粹的盈利为目的,也不能纯搞复杂的研究,而是通过实际或虚拟项目的实践,同时配以相关的衍生研究,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设计参与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笔者结合基于导师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探索经验,对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架构合理的工作室组织和梯队

引入“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带来的是“小小班化”的改变。之所以称其为“小小班”,是因为有别于几十人的大班级或是二三十人的小班级,每个工作室只有几个学生,针对性更强,组织结构更简单。工作室学生成员中应分年级,形成上下梯队,而不要集中在同级生中。这既可以避免由于新老生换员而影响项目课题延续性的问题,还可以形成传帮带的良好氛围,同时减少指导教师的辅导压力。

2.树立工作室团队学习的优势

随着学生进入工作室,他们的学习成长便进入了“团队模式”。“团队模式”是基于团队学习的一种协作模式,团队学习在提升组织学习能力,发挥组织效能,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然而仅为完成作业而组建的学习团队,普遍存在“搭便车”、“滥竽充数”的消极因素。学生自发组成的学习团队虽具有较统一的积极态度,但由于成员相对平等,反而会造成管理困难、分工困难、落实困难的问题。导师工作室中的团队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组成,学生没有作业压力,更多希望跟着导师学习锻炼,主观意愿投入会更明确,主动性更强;同时,因为导师具有相对权威性以及更丰富的经验,可以很好地避免团队管理执行上的问题。

3.明确教师在工作室团队中的职责

教师在导师工作室制度执行过程中起最重要的个体作用,即领导和管理,必须明确各个阶段的职责。在团队组成阶段,应更好地向学生说明工作室主要业务及研究领域方向,并对申请加入工作室的学生应进行深入了解,综合考虑团队组成所需分工要求及学生个体特点,进行客观评价,控制团队质量和容量。在团队运行阶段,教师要定期制定计划,落实执行,合理分工,同时重视个体和集中的学习模式。在个体学习时,要不断地提高基础能力,进行方法指导和思维引导;在集中学习时,开展研讨、交流、分享,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并搜集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专门辅导。另外,需要在全过程中做好监督和评价工作,建立团队评价机制和淘汰机制。

4.开展项目化、竞赛化的实践教学

笔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相当多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力不足、缺乏经验,真正的设计实践机会太少,对课堂学习缺乏兴趣。所以,在团队化基础上,导师工作室制度少不了项目化和竞赛化的内容。工作室每年不需要承担太多的项目,保持两个左右具有可拓展研究性的项目即可。团队中的学生通过项目不断地磨练,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并通过参与竞赛,更好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毫不保留地传授专业技能,分享专业经验。

5.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不论是艺术的塑形,还是工程的制造、组装,都需要良好的动手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不仅可以了解产品实现的过程,还能够使设计作品更具成果转化性。笔者指导团队自己动手打样尝试设计制作灯具的过程,前后历时一个多月的设计成果,已在浙江省大学生工业设计竞赛中获奖。

6.将实践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

将实践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两种模式相结合,能有效促进传统课堂创新。下文以笔者在二年级课程中针对瓦楞纸设计的实践教学为例进行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将班级学生以五人为一组建立团队,高年级工作室学生为一个团队。首先在课堂上对瓦楞纸特性进行分析,对加工工艺进行介绍,然后,所有学生亲自采购材料,亲手对材料进行加工体验,深入熟悉材料特性,并根据所积累的材料工艺经验进行方案设计,各个团队在过程中进行数次方案交流研讨。在中后期,导师邀请国外设计师共同参与指导,以workshop形式,执行最后的方案制作,并进行交流活动。

四、结语

基于团队化、项目化、竞赛化的导师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加强训练、增加频率、扩大领域等方式,以换元和融合的方法,将工业设计师生的实践模式变“习题”为“课题”,变“模拟”为“真实”,为学生创造了有别于传统课堂的实践学习模式,并使其实践能力得到更好的磨砺与提升。工业设计人才比的是实力,关键还比实用。工业设计的教学和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基础理论或者是简单的设计技能培养上,更应该重视开展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是“实力”和“实用”之间很好的催化剂,通过提高实践性教学的实效性,力求把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落到实处,为企业、行业、产业输送更有质量的实用人才。

作者:邱潇潇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