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服装市场也不断走向国际化。然而,服装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该文从中外服装高等教育的比较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服装行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关键词:服装设计;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上延续两种主要的培养模式:一种是偏重于服装款式设计的艺术设计;一种是偏重于服装生产技术和材料分析的服装工程。然而,服装教育界对于服装人才的培养到底是偏向艺术还是偏向技术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其实,如果分析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人才能力需求的特点就不难发现,坚持服装通识教育,夯实学科基础课程,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分专业方向进行人才培养,才能真正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服装行业与服装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向服装生产强国迈进,目前我国服装业正处在由加工生产走向品牌创造的转型期。因此,国内的服装教育应适应中国服装业的实际现状,注重培养满足企业产品研发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把“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作为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比较适合我国现阶段服装行业发展状况。以服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培养目标避免了以往两种服装教育理念的矛盾,因为只会画画的设计师和埋头苦干的技术工人都不符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的。如今仍然有一些高等院校的服装教育急功近利,为了让学生在服装大赛中脱颖而出,片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导致学生偏离服装实用的本质,进行一些所谓的创意设计,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服装企业的产品研发工作。此外,这也导致了一些高等院校服装教育忽视服装技术能力的培养,认为这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实际上,服装创意与设计产品的实现都需要以服装技术作为支撑,离开了服装技术谈创意是纸上谈兵。虽然我国的服装高等教育与服装企业有了一定的合作项目,但这种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还较少。主要原因是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高校有独立的管理制度,两者要想融合,要么企业从长远规划发展目标,适应高校独立的教学管理制度,把企业资源引进高校;要么高校有更开放的管理制度,把一部分教学任务融入企业产品研发过程,采用“走出去”的办学方法。不管现状如何,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一定是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

二、国外高等教育院校服装人才培养模式

1.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

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作为英国最有名气的大学之一,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第一要素,坚持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采用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三明治”式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生在前两年学习设计、纸样技术、服装制作、营销管理、纺织品、生产制造和CAD技术等一系列的专业基础课程。第三年学生到工厂实习,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学生可以发现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关的工作。从款式设计、纸样技术、工艺技术到产品开发的整个流程,学生实践的环节越多,越容易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并且在实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第四年的毕业作品创作打好了实践基础。通过进工厂实践,学生的作品往往会更加贴合市场,产品设计也会更加成熟。第四年学生可根据学校提供的课题与自己的实践能力、兴趣相结合进行毕业设计创作,从而提高独立研发产品的能力。“三明治”式培养模式既解决了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是学生取得实践经验的好方法,也使学生第四年回校学习更加有的放矢,对感兴趣的专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此外,“三明治”式培养模式还间接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学生在工厂实习期间会更加明确未来所从事的行业,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并且一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就直接签订了劳动合同,解决了就业问题。

2.日本文化服装学院

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成立于1919年,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作为日本乃至亚洲服装教育最为出色的学校之一,日本文化服装学院一直是服装教育界学习的楷模,它先后培养出三宅一生、高田贤三等国际时尚大师。该学院坚持“教育适应产业发展”的办学宗旨,以产业发展状况引导高校专业设置,以产业需求为依据确定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为根据设置课程,根据课程内容选定师资。由此可知,以产业发展为出发点进行人才培养是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的特色。日本文化服装学院认为未来的服装行业一定向精细化发展,包括行业分工的精细化和人才能力的精细化,再有能力的人才也不能完成行业里的全部工作,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更加注重知识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根据行业现状分别设置了侧重于理论研究的服装社会学科和侧重于实践技能的服装造型学科。服装社会学科又细分为服装历史学和服装社会学两个专业方向;服装造型学科也细分为服装造型、服装设计、服装科学三个专业方向。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但是有共同的专业基础课,包括立体裁剪、服装设计、纸样技术、服装缝制工艺等。这些专业基础课为不同学科方向的发展与沟通提供共同的专业知识。当然,为了适应行业内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日本文化服装学院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短期教育,如设计专攻、技术专攻、营销专攻、管理专攻、流通专攻、工艺专攻、服饰配件专攻、服饰文化专攻等。短期专业培训大大提高了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及时改变人才培养方向。

三、中外服装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不

管是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还是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现状密切结合,也就是说,教育服务于产业而不能脱离产业,教育源于产业而高于产业。在这方面,我国的服装高等教育需要学习这两所高校的特色,注重教育与产业的结合。服装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服装教育采用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完成作业”三段式课堂教学方式,则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主动性,甚至导致教育与产业、市场脱节。此外,如果学校开设的服装设计实践方面的课程的课时较短,也会限制学生深入了解服装设计市场和产业。

四、我国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服装设计专业是以“艺术与技术互动”为基础的实践类专业,该专业教师应结合我国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

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制定培养方案

随着我国由服装加工大国向品牌创造大国转变,服装行业对创意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设计师在企业产品研发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企业对于所谓国际顶尖设计师的需求并不急迫,更需要能够根据企业风格进行实际产品研发的设计师,即所谓的产品设计师。与国际大牌设计师相比,产品设计师从事更为复杂的产品研发与生产工作,所以需要掌握从设计到生产各个环节的知识。因此,高校在确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教学部分,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实现教学内容贴近服装行业发展。

2.转变固有的培养方式,构建以“项目为主”的课程体系

如果我国服装高等教育教学引进企业产品研发流程,采用一系列企业项目或者真实课题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那么学生在完成一系列项目的过程中必然能够培养综合创新能力。这也意味着实现了服装设计教学从以课程为中心向以项目为中心的转变,从而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

3.利用慕课解决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

在服装设计教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艺术和设计理论课程教学也是非常必要的,但其往往受到忽视。慕课作为一种网络资源共享课,为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了优质且丰富的资源。如果利用慕课完成大部分的理论教学工作,也就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保障,从而能有效提高服装人才培养质量。

4.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的教学过程大多是在实验室或教师工作室中完成的,为学生的广泛实践提供了保证。多样化的实践方式是服装高等教育亟须探索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教师工作室、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各类专业实验室、校企合作项目等,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由被动学习转向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5.持续推进“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水平

服装专业作为综合性专业,需要的教师不是单一的理论研究型或实践应用型,而是具备两者特性的“双师型”。“双师型”教师不但具有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精于专业实践。服装设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既能将服装行业的知识、技术与技能相互渗透、融合,又能将其转化为服装产品,并且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服装高等院校的重中之重。服装高等院校应通过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培训、进服装企业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五、结语

我国的服装高等教育必须适合我国的国情,以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为导向,结合服装行业亦艺亦工的特点,进行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样才能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闫冰.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多维培养模式分析.轻纺工业与技术,2015(6).

[2]杨琳.基于服装产业发展、服装设计专业创新性教育改革的思考.大众文艺,2015(14).

作者:王永刚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