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摘要:在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下,设计必须、也正在被重新定义。技术、社会和经济的变革促使设计去“想得更大、更多”。当今设计已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手段和思维方式,更已成为驱动创新的引擎。全球设计正经历着一场由designdoing向designthinking延伸的革命,这一趋势不仅大大拓展了设计贡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对设计知识的深度、广度和综合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新时代学科交叉;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时展越来越快,身边的事物更新迭代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作为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大学本科教育自然也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大学本科教育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实时洞察新时代的转变所带来的对于人才培养的新的需求,并以此作为引导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产品设计专业相对于其他设计专业而言,起步比较晚,但仍然无法否认产品设计专业这几年后来者居上的良好发展势头,所以,本文将基于新时代背景之下来简单的论述产品设计专业本科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和研究。产品设计专业不同于其他设计类专业,它是一个具有非常明显的交叉学科属性的专业方向,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明显感性和理性结合、艺术和科学技术结合的专业学科。正是由于产品设计专业的特殊性,所以它就更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提出符合产品设计专业社会就业需求的新型的应用型和实用性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而不是一味去模仿甚至照搬其他老牌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针对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科交叉性加强这一特点,进几年已经有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将‘“垂直能力(专门知识和能力)”和“水平能力(广度思考和整合思考的能力)”结合的“T”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方式,以其用这种新的设计领域的开拓、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新价值观的确立成为了新设计教育的特征。基于以上分析,现提出针对产品设计专业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本方案共分为四个阶段,涵盖产品设计专业大学本科教育八个学期周期。

1第一阶段——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简单的说,产品设计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个阶段的本质其实就是去完成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阶段。第一阶段涵盖的时间范围是大学一年级,采取共同平台教学,所有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一起学习专业设计必备的设计常识,接受设计思维能力、形态创造能力、设计表达能力等基础设计能力的训练。其中,通过“设计概论”等课程的设置,了解设计类型、设计历史等常识;通过“设计思维与表达”课程,培养形象、人本、整体、协作等思维方式以及快速表达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设计入门课程的设置,导入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不同专业方向的特定技能。同时又让这些既有交叉、又有不同侧重的专业方向以相互关联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整体的设计观念。在基础教学阶段,要求所有学生都能熟练操作创意工坊的各种设备,将其作为实现设计创意的基本工具。

2第二阶段——设计思维和方法的掌握

第二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完成对学生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的培养和掌握,当然重中之重是对设计思维的培养。好的设计如果可以用好的技法表达出来自然是必须的,甚至有的时候是加分项目,但如果在做设计的开始就采取的错误的设计思维的话,就根本不需要去谈设计技法。大二期间的课程包括创意思维与方法、材料工艺、人机工程学、图形图像软件设计基础、3DMAX高级效果图、产品设计初步、产品形态与结构设计、图标与界面设计等课程。

3第三阶段——个人设计观的形成

有了前两个阶段的铺垫,不论是从设计审美、设计技能以及设计思维各方面来说,学生至此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较好的设计基础,基本可以独立去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流程。所以,第三个阶段,主要是以大量的设计项目和设计实践带入为主,让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合作的方式展开各个产品设计领域的设计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因为需要不断地经历实际设计项目的“洗礼”,这个过程一方面可以对前期所学知识的实践检验,另一方面则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地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各种之前不会遇到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正视问题,并积极提出解决方案,有效解决问题。只有通过设计程序的引入,使得学生逐步掌握系统的设计知识和设计方法,逐步提升学生的逻辑能力和创造能力,并形成自己的设计观。大三期间的课程以各专题设计(家电专题、家具专题、交通工具专题等)课程为主。

4第四阶段——设计实践

第四阶段以设计实践为主,这里的设计实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通过拓展设计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产品与人、商业及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培养他们协调产品、人和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创造力与责任心,大四教学通过校企合作,甚至国际合作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并加强设计知识与社会和经济问题的联系。这个阶段的教学方式与前三个阶段不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均采用导师管理制模式。

作者:李翠 单位:武昌首义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