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安全需求相关性

产品设计安全需求相关性

摘要:

由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可以看出,安全需求是人类在满足生存需要后的最基本需求,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求。然而,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还是会出现一些事故和影响健康的因素。考虑安全和健康问题,实际上就是分析人可能受到的对生命和健康的伤害及其产生的原因,考虑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避免各类因素可能对生命的伤害。而本课题就是依据人类安全需要为研究切入点,基于产品设计为依托,初步考量“安全”在产品的制作、使用、废弃过程中,对于操作人员的相关性影响。

关键词:

安全需求;产品设计;相关性

一、安全的基本概念

自人类诞生以来,就离不开生产和安全这两大基本需求。然而,人类对于安全的认识却长期落后于对生产的熟知,随着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以及人们对产品设计要求的提高,保障安全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实现安全的可能性,也就成为人类为获取更高生活满意度的当务之急。所谓“安全”,国家标准(GB/T28001)对其给出的定义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而从人因工程的角度来看,安全性事故的成因又可以包括4个方面,即人的原因,物的原因、环境原因和管理原因。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危害的直接因素;管理的失误是事故的间接原因;而社会因素是事故的基础原因。通常情况下,这几项要素共同作用于产品,它们的合力最终导致催生了安全事故的隐患。

二、产品设计与安全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产品的安全问题都停留在表面直观层面,没有形成对安全系统的,科学的研究。直到20世纪初,安全的科学研究才展开,但这也仅仅是分散的,限于各个学科内部,也不够系统。

(一)基础性安全与产品设计

随着安全科学学科的创立并对其研究领域的扩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广义的安全”。对于产品设计而言,安全需求的第一层次定义是基于产品本身出发———即产品的运行不能造成对人的危害;产品的结构要稳定,一般情况下不会自行解题。相较于其他定义。从一开始安全就涉及了产品生命的整个周期,从原材料的获取、生产过程的加工以及能源的消耗,到产品最后的废弃,广义的安全需求都应该对操作者来说是无毒无害,无法对使用者造成身体的损伤。

(二)延展性安全与产品设计

除了广义的产品安全以外,研究者还曾提出过狭义的产品安全定义。就是说,产品除了自身不能对使用者造成伤害外,还应该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帮助人应对外来的侵袭。这一点就对产品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秀的安全性产品不光是无毒无害,易于操作使用的,还必须要做到能够阻止或延缓外在不安因素对人的伤害,帮助人能够快速脱离将被危害的环境。

三、国内国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相较于国内产品设计起步晚不规范而言,早于1990年间,在西德科隆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安全科学大会上,各位研究者就将“安全”,首次作为一门新型学科进行了系统性的讨论。根据资料显示,此次大会共吸引了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400位专业学者的踊跃参与。大会上第一次基于全球范围为起点,将“安全科学”提出并深化,这其中不光包括了对安全科学的任务、概念、实践、结构等相关科学界定、探寻,还对运输安全、生产安全、环境安全等诸多现实社会问题进行了广泛涉猎。通过对文献的查询,笔者发现,近几年国外学者对安全科学的研究总体情况是呈现上升趋势的,特别是在2000之后,面临着新世纪,新材料,新科技的转变,设计也在安全需求上做出了应有的回应与调整。

(二)国内研究现状

前文以说,中国的工业设计起步,大致是在80年代左右,相比起设计学的其他研究方面,设计中对“安全”问题的问题尚处于发展适应阶段。设计学科中专业对安全性的著书编论者少之甚少。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设计产品的安全需求研究是产品设计品质能够得到提升的关键,并且也关乎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此研究领域也会得到迅猛的提升。马斯洛的层次心理学已经说过,安全是人类追求的最基础性的需求,而产品作为人类生活日常必不可少的操作之物,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中,“设计”的理念无处不在,而在人们“设计”过程中如何保证设计活动的“安全”是也就其最为基本的要求之一。虽然国内安全性产品设计的探寻还处于摸索阶段,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的产品设计探寻终究会朝着好的方向进行。

作者:樊搏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淳.从形态处理谈产品的安全性设计[J].人类工效学,2008,2.

[2]秦路芳,彭冬梅.我国婴幼儿产品设计与产品设计的安全性[J].机电工程技术,2014,12.

[3]周超.产品设计的安全性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5,08.

[4]黄晓光,叶振合,郑颖.残疾人辅具产品安全性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0,16.

[5]杨淳.从功能识别谈产品的安全性设计[J].美术学报,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