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文化因素研究

产品设计文化因素研究

一、文化因素应用于产品设计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但在设计中,人们往往侧重对精神层面文化因素的应用。因此加强文化因素在产品领域的设计应用是我国社会发展和产业调整的必然要求。

1.是我国社会需求结构转变的必然要求。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大类。其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主要属于低层次的物质性需求,而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则主要属于高层次的精神性需求。一个国家的社会需求结构与其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在不发达时期往往物质性需求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这一时期消费者对产品的功能、价格等物质因素较为关注;而在发达时期则相反,通常精神性需求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消费者对产品物质因素的关注逐渐降低,对非物质因素的关注则不断提高。20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出现的波普风格、后现代主义风格等众多设计风格就是社会需求结构变化在设计领域的体现。我国目前也处于类似的状态: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并于20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大众的需求重点从低层次的物质需求逐渐向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转移,对趣味性、时尚性和艺术性等产品内涵的关注度持续上升。由此可见,加强文化因素在产品领域的设计应用是我国社会需求结构转变的必然要求。

2.是我国制造产业转型的必然要求。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制造产业的调整和升级,以尽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文化创意作为“中国创造”的重要手段受到国家和制造行业的高度重视,文化因素在产品设计中的深入应用成为必然趋势,同时也为此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而企业在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后,也开始意识到产品内涵设计的重要性,逐渐将竞争重心从产品价格转向产品内涵。文化作为产品内涵设计的核心因素被企业普遍重视,因此形成了良好的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改善既是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入探索产品设计和文化因素各自的特性,并创新性地加以应用,才能塑造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产品形象。可见加强文化因素在产品领域的设计应用也是我国制造产业和企业转型的必然要求。

二、文化因素的设计特性

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广泛,每个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都不尽相同、各有特色,但在整体上依然存在不少共同的特性,就设计应用而言较为重要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同性。

认同性是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文化影响人类的主要方式之一。认同性是指文化背景相似的人对事物的理解往往也比较一致,其意识、行为具有极高的相似性。例如西方文化传统讲求独立自主性,认为个人价值高于一切,因此西方人普遍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往往将自我价值的实现放在首要位置,从好莱坞的影片中就能体会到这一文化特性;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讲求合群依赖性④,因此中国人普遍具有群体至上的忘我精神,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会选择牺牲个人保全整体。文化的认同性是产品设计必须深入研究的特性,它既是筛选具体文化载体、元素等的重要依据,也是增强产品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2.异质性。

异质性是文化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不同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社会条件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使世界文化从整体上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而异质性则是不同文化相互区分的根本所在,如果某种文化失去异质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将逐渐消亡。就产品设计而言,文化的异质性既是塑造产品个性的有效手段,也是避免产品同质化的有力武器。

3.延续性。

延续性是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式之一。文化起源于人类的劳动,每一种文化都伴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的连续性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延续性,人类每一个阶段的文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前一阶段的文化成果。文化的异质性使不同文化相互独立、彼此区分,而延续性则保证了同种文化的统一性,免于被其他文化完全同化。合理利用这一特性有利于在同一产品当中或系列产品之间塑造出统一的文化气质和产品个性。

4.教化性。

教化性也是文化影响人类的主要途径之一。文化自古就承担着教育、感化等社会功能,所谓“以文教化”就是指对大众品德的教养、性情的陶冶;而现代产品设计除了服务经济之外,也同样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责,如倡导健康生活、普及科学理念以及提升大众审美水平等。文化与设计的结合不仅能充实产品内涵,还能进一步增强产品的社会功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文化设计特性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文化的本质属性是非强制性的影响力,能否合理利用这种影响力是设计应用成败的关键。在设计实践中必须结合产品的个体特征,充分利用文化的设计特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应用具体的文化载体、元素、表现形式等,实现产品个性与文化因素的有机融合。

1.认同性的设计应用。

文化因素是一个抽象性概念,设计应用的首要环节是将其具象化,即明确具体的文化载体、元素等。文化本身无色无形,没有固定的物化形态,但可以借助一定的载体加以表现或传播,比如语言、文字等就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设计中常用的文化载体有文字、图案、色彩、造型、材质以及工艺等众多类型,而每一类载体中又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因此首先必须确立合理的筛选依据,才能对文化载体、元素等进行有效的筛选。一般而言,应用于产品设计的文化载体或元素除了必须与功能、材质、设计风格等产品自身特点相符之外,还应该与产品目标群体的文化背景相同或相近,利用文化的认同特性在产品和消费者之间建立特定的情感关联,提高他们对产品的认同度。如韩国首尔设计工作室tale推出过一套名为“moon-glass”的茶具,其特殊之处在于随着杯中水面高度的变化,杯底会呈现出与月圆月缺十分相似的状态变化。对于汉文化圈的消费者来说,很容易从中体悟出“月有阴晴圆缺”的文化意境和情感氛围,进而认同这一设计。而对于其他文化背景的消费者来说就很难体会出其中的社会内涵,也难以产生认同感。认同性的另一重要作用是市场培育,即通过一定的方式提高大众对某一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度,为相关文化载体或元素在产品中的设计应用创造良好时机。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使国内和国际上形成了众多消费热潮,“金镶玉”饰品就是其中之一。“金镶玉”饰品的热销源于北京奥运会的奖牌设计,该奖牌采用传统“金镶玉”工艺,形象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玉”比“德”的价值观,体现了对获胜者的礼赞,被认为是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融合,成为“中西合璧”的典范。卓越的奖牌设计使“金镶玉”这一原来鲜为人知的传统工艺在短期内家喻户晓,关注度急剧上升。不少企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迅速设计开发了款式丰富的“金镶玉”饰品,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与丰厚的经济效益。

2.异质性的设计应用。

在设计应用中,文化因素不仅要与产品融于一体,以形成出特定的文化个性,同时还必须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将其文化个性尽量显性化,以利于提高消费者对其文化内涵的感知度,并进一步建立情感上的关联。在表现形式的选择上应充分利用文化的异质特性将特定文化的“非强制性影响力”转嫁给产品,形成独特的文化个性和品质魅力。如台北故宫博物馆与阿莱西公司合作推出的清宫家族系列玩偶家居小产品,虽然材质、功能与其他类似产品并无不同,却因为加入了清朝宫廷文化元素而流露出了浓厚的东方民族风情,显得个性十足、“萌”态可掬,备受中外消费者的青睐。

3.延续性的设计应用。

文化的延续性保证了同一文化在不同阶段的形式和内容上的相似性和相容性。在设计中可以通过替换、变异、象征、隐喻等手段文化的不同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性编排,利用文化的延续性形成特定的文脉,赋予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气质。美国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代表人物迈克尔•格雷夫斯就善于利用西方传统建筑元素赋予产品奇特的人文内涵,如“城堡”梳妆台、“茶与咖啡的建筑”杯具、“壁炉”台钟等,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个人设计风格。

4.教化性的设计应用。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同时又对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对此,不少设计师、学者提出了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低碳设计等设计理念,试图通过产品设计引导大众形成科学、健康、节制的生活习惯,但收效甚微。如果将这些设计理念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利用其教化性增强社会功能,就能明显改善应用效果。比如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人们的消费欲望极度膨胀,强行推广绿色环保、低碳无害等理念并不能取得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同,相关产品也难以得到市场认可。但事实上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等设计理念与我国“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等传统哲学思想有颇多相似之处,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如果将传统文化引入相应的产品中,就能够在无形之中强化其社会功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必须不断加强文化因素在产品设计领域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结合产品设计的特点不断发掘文化的设计特性,并根据产品个体特征进行综合设计应用,不断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整体品质,更好地满足大众需求,促进企业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制造产业的优化升级。

作者:王岳 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