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畜牧业调查与对策研究

草原生态畜牧业调查与对策研究

摘要:

青海的生态地位及其重要,海西州也是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地位对于全青海来说是不容忽视的。但由于各种原因草原得到了严重破坏,因此及时大力开展生态畜牧业成为了全州重要开展项目之一。

关键词:

海西州;生态畜牧业

青海省海西州处于柴达木盆地,海拔在3000米以上,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环境承载力低,很多地区是是在生命极限生长地带,一经破坏,很难修复。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原因,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普遍滞后。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处在恶性循环之中。

一、青海省海西州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一)青海省特色农牧业的历史进程。

从1978年开始,青海省在农村和牧区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畜群承包责任制,建立统分结合的农牧区双层经营体制。此后,在农牧区有进行了体制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农村牧区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通过这些改革措施,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牧区生产力,调动了农牧区群众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充分利用我省的独特的气候特点。

(二)青海省海西州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独特优势。

海西州全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一个以蒙古、藏、回等多民族聚集的自治州,全州拥有970万公顷的草地资源,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为890万公顷,是以牧为主的民族聚集地。

(三)青海省海西州生态畜牧业开展现状。

海西州已设立了十一个生态畜牧业试验试点和编制完成了几个牧业村生态畜牧业建设方案并已通过审核,其中试点有一个省级试点,十个州级试点。省级试点设立在海西州乌兰县茶卡镇巴里河滩村,其已率先计划组建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和实施了牲畜出栏减畜的方案,出栏减畜的目的在于使草畜得到平衡达到草畜平衡,对保护草原生态和草原畜牧业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地政府也努力积极的为出栏减畜的顺利实施营造环境并制定出一些相应的规章制度。

二、青海省海西州草原生态畜牧业开展中的问题分析

海西州草原生态畜牧业要得到顺利进行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转型难度大。

海西州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其中蒙古族、藏族为主要生产者,这些牧民祖祖辈辈都过着传统的游牧生活,因此对现今提倡的生态畜牧业并不能完全接受。

(二)基础设施落后。

近几年青海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经济还是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成为制约当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这使得当地牧民不能完全投入到此项目中。

(三)制度不健全。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来作为约束条件,生态畜牧业对海西州来说是一项最具挑战性和最严峻的工作,但海西州在开展生态畜牧业这一项重要工作时,相应的条例、法规制定的不够全面也不够新。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范,它对人们起到一种约束作用,同时制度也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海西州的独特地域条件对制度的完善和更新提出了更高一层次的要求。

三、青海省海西州草原生态畜牧业问题对策研究

如何在经济落后的基础上,即能加快经济发挥在那,又能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实现二者的共赢和可持续发展,成为青海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以下就是笔者的几点对策分析:

(一)结合实际开展宣传教育。

结合海西州人文与地理的实际进行生态畜牧业宣传教育是这项工程的第一步。首先,对牧民群众进行专业培训,使牧民们了解掌握现代生态畜牧业的各项内容,使他们明白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达到现今社会的要求;其次,选出较为优秀的人员,组织他们去生态畜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考察学习更好的科学方法和亲身体验;最后,邀请有关生态畜牧业的专家,为牧民群众授课,从而提高牧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加快向生态畜牧业转型速度。

(二)产业结构调整。

海西州拥有丰富的自然环境和部级风景区,但由于宣传和开发不到位导致旅游业在近几年都得不到发展。因此海西州应积极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鼓励牧民群众自主创业,创办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旅游风情园,这即能是劳动力得到分散更重要的是牧民群众可以完成自我转型。

(三)制度建设。

适时制定海西州生态畜牧业开展条例、草原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保证海西州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随之就要开展加强法律法规教育,既要面向广大干部和群众,又要针对决策层领导,增强决策者的法制观念;同时,还要提高全民的法制意识,树立依法行事的观念。畜牧业是青藏高原的传统产业,也是青海省海西州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草地生态系统是青海海西州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生态屏障。如何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草原生态保护相协调是当前以牧业为主的海西州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者:秀仁娜 单位:甘肃兰州西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孙芙蓉.生态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N].光明日报,2012-06-23.

[2]马洪波.青海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