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论文

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论文

1白河县水保工程的基本情况

1.1白河县水保工程项目区基本情况

白河县水土保持工程区地处巴山山脉,岩石以变质火成岩为主,土壤以黄棕壤为主,矿物质营养丰富、砾石含量大,质地松,土层薄,保水保肥抗旱力差。植被以栎类为主,经济林以人工栽植木瓜、桑树、核桃为主,但管理粗放,效益较差,薪炭林较多,用材林次之,经济果林面积少。春干秋湿,夏季多暴雨,极易形成水灾,坡耕地无灌溉,群众靠天吃饭。白河县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区涉及8个乡镇,64个行政村,总人口83410人,农业人口81939人,农业劳动力49300个,其中40岁以上劳动力大部分外出打工,小部分在家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豆类,经济作物有黄姜、烤烟、芝麻、油菜等,平均亩产134kg,人均占有粮食278kg,用材林群众自产自用,经济果林不成规模,农户饲养的牲畜大多供自己消费。在耕地中农田数量虽然较多,主要是以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修建的石坎梯地为主,因受当时资金制约修建质量标准低,加上年久失修,垮坎较多。项目水利工程较少,能够灌溉的水田和水浇地更少,项目区群众基本上是走靠天吃饭的旱作雨养农业道路。经济果林很少,品种差,零星分散无规模,管理水平低,无支柱林种。坡耕地面积小、土层薄、坡度大、产量低、效益差,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1.2白河县水保工程治理措施

白河县内水土流失面积449.56km2,共规划治理449.56km2。主要治理方式有以下三种:①水利措施:建拦河坝、修渠、埋管道、渠系建筑物、小型蓄、排水工程、溪流护岸等;②农业措施:改良耕地、修建梯田埂等;③林业措施:造林(防护林、核桃木瓜等经济林);从山地区域位置上讲,走的是“山顶移民搬迁大封禁、山坡退耕搞造林、山腰修田造地种产业、山脚疏溪固堤保粮田”的水土保持道路。白河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163.14km2,其中坡改梯1254.7hm2,配套坡面水系600多处,建作业道路19km,新修河堤15.4km,建水窖590口可蓄水2.8万方,栽植经果林1479.02hm2,种草160.6hm2,坡耕地栽植生态林10161.65hm2,荒山栽植生态林2427.44hm2;生态修复面积286.42km2,制定封育管护制度,采取围栏,移民搬迁、建节柴灶和沼气池等措施来提高森林覆盖率。

2白河县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概况

2.1白河县水土保持工程的“三个结合”

①把农业发展项目与水保项目相结合;采取“水保搭台,部门唱戏”的办法,整合农业项目资金,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计其功、捆绑使用”原则,将小水工程、水毁修复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工程、迁移式扶贫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的资金集中到“丹治”一期项目区。②把新农村建设与水保项目相结合;在龙王沟小流域治理中,朝阳村组织农户投劳参与治理,把田间道路、河堤、和沼气池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来抓;大构扒河流域的玉门村把小水工程和南水北调水土保持工程有机结合,修地200多亩,水窖15口、田间道路2km,排洪沟2km、埋设管道3km,综合效益明显提高。③把水保项目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工程实施中把改善土地条件作为智力的关键,将上个世纪修的窄幅地改建为宽幅地,配套水窖、沟渠等小型水利设施,河道沟边新修防洪堤,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治理后的山坡地发展烤烟、木瓜、核桃、黄姜,旱平地兴桑养蚕,水平地发展大棚蔬菜,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使每个项目区都有特色主导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2.2白河县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

由政府牵头整合水利、农业、林业、交通等部门,捆绑资金,用于基础设施配套和主导产业建设,大力培育高效特色农产品,调整农业内产业结构。水保工程通过水利措施基本解决了沿河两岸集中连片耕地的灌溉不足问题,提高了河道两岸抗洪能力,形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流域治理是基础和手段,小流域的农业经济开发才是目的,将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把每个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单元,沟、坡、塬、梁、峁综合治理,点、片、带、网配套组合,山、水、田、林、路一步到位,林、草、果、粮、菜全面开发。梯田进行粮食、马铃薯和中药材特色农作物生产,缓坡种林果发展特色水果生产带,陡坡种草适度发展养殖业,做到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果则果、宜草则草、宜菜则菜,提高资源利用和系统能量转化效率,推动农林牧副大农业系统的发展。①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兴修梯田、建设基本农田是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一项主要工程。通过改变坡地地形,对水土流失进行控制,将“三跑田”变为“三保田”,使得土地的生产力得以提高,从而保证农业产量的提升。据观测,水平梯田的拦蓄水效果能够达到90%以上,每公顷梯田要比坡耕地每年能够多拦蓄水600~700m3左右,每公顷梯田要比坡耕地每年能够多拦泥土50~60t左右。在产粮方面,旱作水平梯田要比旱坡地产粮多1000~1550kg/hm2。②加强植被修复与重建;植被修复与重建也是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措施。地表植被是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直接作用者,不仅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又是农林牧副业生产的再生资源,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③大力推广旱作农业蓄水保土耕作技术;除了采取深翻深松耕作、等高耕作、等高沟垄耕作、蓄水聚肥改土耕作等均具有抗旱保墒增产作用措施外,建立了技术培训和示范园。积极组织农民参与核桃栽培、木瓜种植、大棚蔬菜、地膜洋芋、优质高产油菜、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培训,并且建立了核桃示范园、优质木瓜示范园、优质高产油菜示范园等。④相关的配套措施:实施龙头引领和大户带动,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支持返乡能人创办农业园区、建设产业基地,推动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特色化、园区化的现代生态农业转变;以循环经济理念大力推广“猪-沼-园、种-养-加”相结合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限制砍伐就限制了香菇、木耳产业的发展,大量种植既是经济林又是水保林的木瓜,2012年底全县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人均1亩)。

3白河县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效益分析

①经济效益显著;只计算坡改梯、水田、水浇地净增产的粮食和经济作物,按照2010年当地市场价计算得出治理期末各项措施年发挥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人均占有粮食450kg。②生态效益显著;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实施,首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其次,林草措施净化了空气,改善了水状况,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最后,涵养了水源,调节地表径流,减少了泥沙的冲刷量,减轻对下游水库的淤积。通过水土保持工程治理,白河县植被覆盖率达到89.3%(治理前71.3%),年可拦蓄水1016万吨,水土流失面积大大减少,减少侵蚀量142.37万吨(全流域估算年侵蚀总量197.45万吨),占总侵蚀量的70%以上。③社会效益显著;通过水土保持与生态农业的结合,群众从中获得了利益,生态农业开发积极性大大提高,水土保持意识和自觉性有了提升,人为造成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开发,为当地农村劳动力增加了就业岗位,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了用武之地;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对土地利用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使得水土资源利用更加合理,农村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提高了植被覆盖率,改善了流域内水资源环境,降低了洪涝灾害的发生机率,使得区域内群众生存安全得到保障、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4结论

本文以白河县为例,调查分析了该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情况,探讨了白河县以水土保持工程为依托,以防治水土流失和开发利用山坡地为双重目的农业发展模式———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总结了白河县水土保持工作在农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水土保持工程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改善了生态环境和提高了土壤的肥力,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减少了环境污染。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模式适合于在陕南丘陵山区推广。

作者:王星 李晓风 曹龙 单位:陕西省水土保持局 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