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金融对生态农业的影响

农村土地金融对生态农业的影响

[摘要]新疆是我国农业大省,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提出,体现了国家对生态农业的高度重视,使农村土地金融对生态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大。通过对新疆生态农业水资源缺乏、灌溉技术落后、农户生态意识淡薄、生产观念落后的现状以及新疆农村土地金融对生态农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的实施,缓解了农户在发展农业过程中融资难的问题。要解决生态农业发展融资困难的局面,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农村土地金融的重要性,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建立多种生态农业投资机制,提高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发展当地的生态农产品,为特色生态农业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产业”提供资金资金支持。

[关键词]新疆;农村土地金融;生态农业;融资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以农业发展为主的省区。这里气候干旱少雨,是我国最典型的荒漠化干旱与半干旱相结合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农业发展的先天条件与基础设施薄弱。

1新疆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新疆地处祖国最偏远的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缓慢,相关资料显示新疆是白色污染最严重的的省份之一。到2016年自治区级生态农业示范点达到183家,其中,部级示范点达到19家。新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数据显示节水灌溉面积在不断增加,60年来,新疆灌溉面积从106.67万hm2增长到了485.8万hm2,截至2014年,新疆高效节水面积从2009年的994万hm2,增加到了184.67万hm2。虽然农业灌溉技术较以前有所提升,但农业用水资源还存在浪费严重的现象。由于以前水资源的使用不合理,地下水的超量使用,从2000年的56.50亿m2增加到2014年的131.35亿m2。使土地盐渍化,地下水位上升。新疆农户生态意识淡薄:(1)化肥、农药、不可降解薄膜使用量较大。化肥的使用过量使土壤板结,其中2016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50.21万t,增长0.9%。为了增产农民会使用大量使用石化肥料,造成土地板结,土壤肥力下降,大部分农家肥闲置,不能得到合理利用,造成农村环境污染。(2)农药的大量使用,第一破坏了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污染不利于作物生长;第二,污染水资源。第三,使病虫有抗药性,降低农药的效果;第四,由于农药不被降解或很难被降解,会在处于生物链比较高级的生物体内富集,人类的健康受到了威胁。由于,新疆以前对土地的破环比较严重,现阶段农地需要休耕、倒茬轮耕等方式来调整土地肥力,新疆土地耕种者大部分都是年龄相对较大的农户,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受传统农业固化思想严重,所以对新知识理解、新技术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政府应加大对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让农户多了解、认识生态农业。针对先进技术推广进度缓慢的现状,应加强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并积极对农户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2新疆农村土地金融对生态农业的影响

(1)当前,新疆生态农业发展刚刚起步,离不开财政金融的支持,但各级政府能够补贴的力度有限,农户自身资金的匮乏,不能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由于农业本身的弱质性,形成了农户融资困难。但近年来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的实施,缓解了农户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融资困难的态势。

(2)因为再次强调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性和国家对绿水青山的重视程度。所以农村土地金融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是十分必要的,而以农村信用社为主,其他商业银行为辅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民注入了资金,减少了风险,对生态农业发展进行了强有力的扶持。从土地金融机构中获得的短期融资主要用于购买种苗等生产资料,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长期融资主要用于整理土地等长期投资,为农民从事生态发展带来了资金帮助。农村土地金融的重要性,也就是我们需要探究,解决生态农业发展融资困难的局面。

(3)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房财产权与金融活动的结合,使土地、农房成为信用工具,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有效的融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户融资困难的问题,为农村金融机构信用业务的延伸找到了对应的“资产锚”。这进一步解决了农地金融业务开展中,金融机构受困于信用风险,难以放贷的尴尬局面。以农村土地为信用工具符合“三农”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同时,随着“两权”抵押贷款业务推进,农民拥有的“沉睡”资产转变为资本,参与金融活动的能力和需求进一步增强,农村金融市场活力将被持续激活。政府应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建立多种生态农业投资机制,积极引进生态农业生产和种植企业,发展当地的生态农业产品,提高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性,确保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长期效益,为特色生态农业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产业”提供资金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哈尔克木,张新华.新疆生态农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疆社会论坛2015(6):77-82.

[2]袁家坤.我国农村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探讨[J].南方农业,2017(2):117-118.

作者:袁雄花 单位:长江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