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区高效节水农业之我见

凉州区高效节水农业之我见

一、深化水权水价制度改革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不竭动力

凉州区紧紧围绕破解结构性缺水这一命题,牢牢牵住水权这个“牛鼻子”,抓实抓细水权管理的各环节工作,用水户从发展高效农业中得到节水增效的实惠,初步解决了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动力问题。

a.优化配置水权。水资源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将全区水权逐级分配到灌区、乡镇、协会,明晰到用水户,用水户按照“节约归已、超用不补、统筹使用、有偿转让”的原则合理安排使用。同时,逐步降低农业用水比例,提高工业用水比例,促进有限水资源向高效节水农业和高效益产业转移。

b.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水权分配落实机制,通过轮次控制、台账登记、跟踪监督、阶段性用水审计,实现水权精细化管理和过程性控制,加大水权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

c.稳步推进水价改革。科学测算,统一部署,分步完善水价政策,地表水计量水价由2006年的0.08元/m3调整为0.141元/m3,地下水推行“基本水费+计量水价”两部制水价,同时对农业超定额用水采用累进加价制度。

d.实行更严厉的分类水价制度。2012年,对采用日光温室、大田滴灌种植的高效益低耗水作物,定额内用水的水费减少25%;对小麦、大麦等传统方式种植的高耗水低效益作物,定额内用水的水费提高25%;井水灌区单方水效益低于5元的作物限制配水,种植小麦的不予配置水权,通过建立激励节约用水的科学水价机制,促进了高效农业发展。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必然选择

凉州区经过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高效农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与传统种植作物相比,高效益作物更适应推广高效节水技术。

a.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坚持“以水调结构,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的原则,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b.全面推行区域化种植。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制定区域化种植实施方案,河水灌区在同一斗(农)渠,井水灌区在同一农井渠范围内同类作物连片种植,实现区域化种植全覆盖,在全区逐步推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助推高效节水农业发展。

三、政府引导、项目带动是高效节水技术推广的重要途径

a.政府重视高效农业发展。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努力加大政策指导和规划引导的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把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工作加以推进。组织实施了高效农业“4301”强基富民工程(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高效经济作物、制种业4个30万亩产业基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b.加强高效节水技术项目建设。依托项目建设,加快管灌、温室滴灌、大田滴灌技术推广,加大高效节水技术服务和管理力度,督促用水户运用节水设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四、全民参与是推动高效节水技术发展的重要保障

发展高效节水技术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a.加强宣传力度。坚持宣传先行,通过多形式、多载体,在区内大力开展水情、发展技术优惠政策宣传工作,从思想上提高全社会发展高效节水农业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参与推广高效农业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b.强化农民培训。紧紧围绕支柱产业、高效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从突出培训范围的广泛性、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培训方法的灵活性、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入手,综合运用集中辅导、典型示范、现场教育等形式开展培训,为群众提供及时快捷的技术服务,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对高效节水技术的接受程度。

c.规范协会运行。强化433个农民用水户协会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考核考评机制,分类管理,达标晋级,落实扶持政策,每年向协会补助经费及完善软硬件设施,充分调动了协会在高效节水技术推广中的积极性。

作者:王虎甲 单位:甘肃省凉州区水电勘测设计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