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问题及对策(3篇)

农业科技问题及对策(3篇)

第一篇:农业科技成果培育工作问题与对策

1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培育工作的现状

在我国几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下,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大幅提升。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2%,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并获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农业科技成果,例如,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禽流感疫苗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转基因水稻研发水平与世界同步,动物用基因工程疫苗总体水平处于国际领先,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已经成为防控禽流感的主要产品。这些重要成果显著提高了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安全。农业科技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首次突破6亿t,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肉、蛋、水产品等产量多年居世界第一,实现了利用不到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超过世界20%的人口的宏伟目标。尽管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一定成就,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2成果培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农业科技成果的产生离不开科研经费的支撑,农业科研投资水平与农业科技进步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政府是我国农业科研投资的主体,而我国农业科研投入水平一直比较低,这是制约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统计,1995年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增速一直低于同期农业产值增速,也低于同期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增速。我国也一直没能实现粮农组织提出的发展中国家科研投资强度应该达到1%的目标。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农业科技投入的总量及农业科技投入占财政总支出和科技投入总量的比重,整体偏低。与此同时,我国的大部分农业科技成果由于其公益性本质属性,在生产上大多数是无偿转让给农民生产使用,导致不能依靠成果转化产生的效益维持农业科技活动的持续进行,无法实现农业科研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科研经费的不足导致农业科研的创新主体即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受挫,反过来又影响了农业科研工作的开展和成果的培育。

2.2成果质量不高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产生6000~7000项农业科研成果,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30%~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大部分农业科研成果因质量不高而难以转化应用。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质量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农业科研成果的原始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跟踪研究的较多,高水平的成果产出有限。二是我国现行科研体制下对科研人员的考核与其获得成果的数量挂钩,致使一些科技人员急功近利,成果培育以评奖为目的、以追求数量为目标,不考虑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在广大农村推广应用的价值,导致农业科技成果量虽多但质不高。三是农业科研工作具有相对较长的周期性,而我国一般农业科研项目往往只有2~3年时间,通常不会超过5年,部分科技成果为了完成项目验收而东拼西凑、简单组装,成果质量自然不高,同时导致一些有苗头的成果往往因为项目结题得不到继续资助而闲置。

2.3成果培育导向不明确

我国大部分农业科技成果都是基于科研项目而产生的,而我国科研立项一直以来沿袭着以政府计划指导为主,而不是以市场为导向,没有遵循市场需要的原则,因此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培育的成果难以在生产中应用推广。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科技人员为了论文或者职称而选择“短、平、快”的途径,所选择的课题或所做的工作都是容易出文章或者是国外已经有成熟的技术、现成的经验或模式可借鉴的,这类项目所形成的成果仅仅是为了完成项目验收,而不是为了解决生产中问题,同时也缺乏原创性。

2.4成果鉴定或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尚未针对农业科技成果建立客观评价的统一、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对科技成果的认定和评价主要靠鉴定专家的主观判断,这无疑会受到相关专家学识水平、所处角度以及对科技成果评价方法掌握情况的影响。同一科技成果,不同的评审专家可得出截然不同的评价结果,给科技成果的认定和科技奖励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不能真实反映成果的科技含量和实际应用推广价值。

2.5成果管理工作水平不高

科技成果管理涉及成果鉴定、登记、申报、奖励以及成果转化等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没有管理到位或者条块分割,都可能影响到成果培育工作的开展或者成果质量。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与大专院校的科研管理与成果推广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从科研立项至成果申报归科研管理部门管,成果推广应用归推广部门管。两者分属成果培育链条上的不同链节,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作用,但实际上两者却各司其职,各管一段,制约了成果的完善和熟化。

2.6成果推广转化效果不佳

农业科技成果培育和成果转化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尽管我国在农业基础研究、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真正运用于农业生产、实现农业产业化和产生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却很少,真正形成产业的还不到20%。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成果转化投入不足、科技成果权属不清、科技成果不成熟市场前景不好、信息沟通不够、各自为政未形成合力、科技中介功能缺位和机制不完善等。

3进一步加强成果培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3.1加强投入、稳定支持

农业科技是一项周期性很长的工作,农业科技成果的培育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例如,粮、棉和油菜等作物的育种周期为8~10年,而茶、桑、果、畜、禽和水产等的育种周期为20年左右。因此,政府应针对农业科研探索性强、风险性大、经济效益小且多数为公益性事业的特殊性,加大农业科研投入,稳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占整个科技投入的比重和农业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并使农业科技投入与GDP增长的弹性系数基本持平。另外,还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农业科技投入体系模式和经验,开辟多条投资渠道,鼓励政府以外的其他投资者对农业科研进行投资,形成国家、集体、企业和个人等多方位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格局,以增强农业科技实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

3.2建立科学的科研绩效评价机制

绩效评价制度是科研工作的“指挥棒”,对引导科技人员科研选题、把握创新方向、合理分配科技资源和带动科技产出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行绩效评价往往以年度为周期,与农业科研成果产出周期长的突出特点不相适应,导致科研工作被人为分解成短期行为,出现急功近利的倾向。通过探索建立年度考评与长周期考评相结合的机制,形成科学合理考评指标体系,并针对不同类型科研活动和成果产出进行分类评价,突出对高水平学术性成果和重大实用性成果的激励引导,推动高水平、原创性的科技成果产出。

3.3加强基础研究,提高成果质量

加强农业基础研究是提高我国农业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成果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跻身世界农业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为了加快提升我国农业基础研究实力,必须在人、财和物等方面予以统筹并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资源,鼓励农业科研人员承担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任务,对农业重要自然规律和现象作出系统完整的理论性阐释,力争在农业科技前沿、基础研究和理论方法创新上不断取得突破,从而产出一批具有高水平与影响力的基础研究成果。通过推动农业基础研究向前发展,带动应用基础、应用研究等下游环节发展,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科技发展水平。

3.4建立成果储备制度

成果储备制度是培育重大成果的有效途径。通过成果储备和培育,可以整合、集成和优化有限的科学技术资源,通过资源重新配置和调整,促进成果的完善和熟化,使其更加合理化。建立成果储备制度有三个重要环节:一是建立科技成果项目储备库,选择有前景的科技成果进入成果储备库作为储备项目;二是加强对储备项目的管理和培育,将小项目做大、做强,给予重点关注储备项目一定的配套资金,加速关键技术的改造和产业化,促进其进一步熟化和完善;三是对储备项目进行动态管理,及时补充新发现的有前景的项目并淘汰没有发展前景的项目。

3.5建立科学严谨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

科技成果的评价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评议活动,不仅取决于评价者的学识水平、评价环境和认真程度,更取决于评价者选择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因此,应建立针对不同类型的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给予评审专家统一的衡量尺度,实现对科技成果的正确评价,让真正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能够脱颖而出,并能够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为我国农业生产服务。

3.6提高成果管理水平,加强成果转化

农业科技成果管理是一件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并涉及多个环节。做好农业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要完善农业科研管理制度,打破科研管理条块分割的现状,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强部门间的联系与信息沟通。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要转变“重研究、轻转化”的观念,建立和完善面向市场的“市场选题—成果生产—成果使用—成果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积极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科研单位要积极承担科研向生产转化的责任,探索科技示范、技术承包和技术转让等多种推广方式,促进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转变;要建立和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中心,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展,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是当前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强有力手段,而科技进步离不开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因此,广大农业科技人员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和产业支撑能力,为广大农民提供真正有价值和实用的重大科技成果,促进我国农村和农业的全面发展。

作者:刘志远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第二篇: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及对策

1当前山西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充足是农业科技创新强有力的支撑。目前,资金不到位是我省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的直接原因,直接影响农业科技创新动力,阻碍我省科技兴农的脚步。2012年,山西农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是1160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0.14%,比2011年提高了0.05%。虽然山西省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增大了,但是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就更大了。通常,当农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2%时,农业的稳定增长才能获得可靠的农业科学技术保障。而山西省农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是0.1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1%,更与世界要求相差甚远。山西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造成农业科研设备更新慢,跟不上农业生产的需求。

1.2农业科技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农业科技人员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抓住了科技人员也就抓住了科技创新的脉搏。然而,山西省农业科技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无法满足山西省实际的农业科技创新需求。由于没有政策倾斜、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少、工作条件差等原因,造成了农业科研人员的收入与其他行业的差距明显拉大,最终导致我省农业科研人员总量不足,农业科研队伍不稳定。2013年山西省拥有农业技术人员25613人,其中每万人农业人口中,仅有11.1人的农业技术人员,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同时,山西农业科研人员整体素质较低,高层次人才紧缺,农业科研人员素质有高有低,参差不齐。2012年在山西省农业科研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科研人员431人,这仍满足不了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对人才的实际需要。

1.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是指由潜在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另一方面是指农业科技成果在科技部门内部以及科技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运动过程。辛艳伟在对山西农业科技基本情况调查中指出,在全部的调查人员中有60%左右的人认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地位很重要,但是只有33.5%的被调查者非常了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从这可以看出农业科研人员对农业科技成果产出比较关注,而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并不是很注重。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脱节,阻碍了我省农业科技创新的进步。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生产周期长,所以农业科技创新效果显现所需时间长,农民采用科技创新成果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农民使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有限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思路

2.1多渠道筹资,增加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充足的资金是确保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资金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然而,资金短缺制约着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加快建设和完善以政府为主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第一,制定和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各级政府要对涉农的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在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第二,走多渠道筹措资金、多元化投资的路子。要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体,企业、个体、农民、单位和社会组织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另外,要吸引跨国企业投资,充分利用外资提高我省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总体水平。第三,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投入新方式。通过加大政府信贷力度、增加农业补贴、减少税收等方式,将资金投入和政策投入相结合。

2.2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

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无论是农业科研创新还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都离不开人才,离不开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因此,要将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建设农业科技队伍作为关键来抓。一是加强农业教育。通过利用各类农业院校的培训资源、强化农业科研机构人才培养、提供出国留学等机会,提高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并尽快培养出山西的农业科学家带头人。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山西省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氛围,设立农业科技人才引进专项基金,确保农业科技人才的待遇水平,逐步建立起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山西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三是普及科技,提高农民素质。通过科技“三下乡”、农业科普讲座、电视专题讲座以及“农业广播学校”等形式将实用的农业科技送到农民手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2.3多种方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只有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才能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才能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才能使农民从中受益、增加收入,才能更好的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但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生产周期长,所以就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努力探索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机制,并加快农业科技信息建设以实现农民需求与农业科技信息的对接;农业科研推广部门要健全农业推广系统,完善农业推广设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农民要增强采用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科学成果的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大众媒体要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关键性作用,通过制作宣传片等方式积极传播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科技成果。

作者:宁静 魏杰 吕芳 李富忠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第三篇:农业科技示范园问题及对策

1基本概况

阿克苏地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占地面积26.68万㎡,其中保护地面积6.67万m2,大田面积15.04万m2;建成现代化智能温室1座(6643m2),组培室1座(546.9m2),配肥室及穴盘育苗自动化播种生产间(1000.5m2);钢架砖混结构日光温室53座,供热厂房及配套设施(1907.6m2)和教学培训配套房舍若间。园区建成后由世行项目办、农业综合开发办经营,后由地委农办代管,2012年归并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直接管理。一直以来,智能温室以种植红掌、彩色马蹄莲、非洲菊等的组培苗和中、高档花卉为主,组织培养室主要培育花卉组培苗,日光温室主要种植瓜菜和发展设施养殖。

2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2.1生产运行费用高

园区自建成以来,生产支出、人员经费、交通费、电费等必要费用居高不下,这些刚性支出造成的高投入、高成本导致园区经济效益低下,“造血功能”严重不足。

2.2设施设备严重老化

园区主体基础设施使用年限已达13a,部分已达设计使用寿命;上下水管道腐蚀破损严重,锅炉、配电变频设备故障频发;智能温室采光板使用寿命已接近极限、透光率明显不足,热效率大幅下降;冬、夏季频繁的限电、停电问题,常对生产造成意外影响和损失,已严重影响了科技示范园功能的释放和发挥。

2.3发展支撑严重不足

一是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缺乏与园区发展相适应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试验示范、技术创新工作滞后,现有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园区的科研、示范、培训功能难以发挥。二是缺乏优惠政策的扶持,生产示范成本偏高。三是园区功能定位和运作模式不尽合理,缺乏长远规划,发展方向模糊,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没有充分发挥应有职能。四是工作制度不健全,管理工作相对薄弱。

3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阿克苏地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理清思路,因地制宜地从园区的功能定位、经营模式、管理制度、结构布局、人员调配、设施完善等方面,由易到难、由点到面、分步实施、分段推进的方式进行改造,力争使农业科技示范园全面走上良性发展轨道,真正成为地区幅射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展示转化的窗口和基地。

3.1立足实际,搞好园区整体规划与区域布局

根据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和园区现状,对园区功能定位进行一些必要的补充和调整,将园区细划为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区、特色种植示范区、城郊型观赏农业区和农业科技培训区4个功能区。力求通过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使园区功能得到全面提升,真正成为地区农业的科技开发与创新中心,成为引进品种、展示技术、创新机制、吸引投资、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训农民的基地,成为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示范性和导向性工程。

3.2加强人员技术力量

要进一步调整充实园区的人员和技术力量,保证园区科研技术人员10人以上;充分利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人员技术方面的优势有利条件,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完善职称评聘资格和任职条件,给予园区工作技术人员一定政策优惠和经济实惠等,充分调动单位其他站室的中高级职称和高学历人员投身园区生产和建设活动的积极性,着力解决园区发展中遇到的建设、管理、技术和运行问题,力争将园区建设成集农业科学研究、成果展示、技术推广、科教培训、观光旅游、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示范基地。

3.3建立完善各项制度

一是针对示范园在以往管理运作方面存在的不足,完善园区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如园区公用设施管理办法、资金和财务管理办法、土地承包租赁办法、安全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人员考勤制度和对外联络制度等,保证园区各项工作高效持续运转。二是在生产运营管理上引入有品牌、有实力的农业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等组织,采取向承包户提供技术服务、市场信息、统一品牌销售等公司化管理方式,逐步将园区生产与市场全面接轨。三是强化园区生态环境建设,制定园区各种农产品生产标准,使园区生产规范有序,确保园区产品质量安全,努力把园区打造成科研高端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系列化、环境优美化、产业生态化的示范样板。

3.4积极争取资金项目

一是积极争取各类农业项目,如援疆项目、科技兴农项目、科技兴阿项目、自治区财政支农专项资金项目等,为园区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加大招商力度,引导、吸引各种社会资本、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技术人员、专业大户以资金、项目、技术等生产要素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园区的建设和经营。通过项目集成、资金集成,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资格局,实现有限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促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3.5着力提升园区活力

要紧密围绕地区粮、棉、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等主导产业发展需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园区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先进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培育和示范、推广机制,形成连续稳定的技术组装集成和熟化示范及推广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园区的科技影响力和社会公认度。一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把成本低、见效快的农业科技成果、科研项目适时引进园区,进行消化、展示和推广。二是加强生产调研,围绕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引进和培育适宜技术、品种,不断提高示范园的经济效益。三是将科技展示与科技推广紧密结合,通过定单、提供良种和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及时将熟化的科技成果、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四是建立完善科技协作机制,与区内外科研院所和院校开展灵活多样的合作,吸引其以各种方式参与园区建设和科研活动,长期为园区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支持,不断提升园区科技水平和示范推广等服务功能。五是积极探索创新园区经营机制、发展模式,按“一园多区多种管理经营形式”的思路,运用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各种方式将园区各功能区块分区管理经营,将园区投资、经营、管理、利益分配方式纳入市场化轨道,形成科技进步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相互驱动的良性发展格局和自主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以园养园”和自我发展壮大的目标。

作者:魏玉强 单位:阿克苏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