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业科技区域合作发展与模式研讨

地方农业科技区域合作发展与模式研讨

1农业科技区域合作在山西农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中的重要作用

1.1省际间农业科技区域合作的重要作用

通过省际间农业科技区域合作,不仅可以学习先进发达地区的农业先进技术,实现农业科技资源共享和共性技术的开发,而且可以大面积推广我省成熟的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如:我省参加了全国特早熟玉米联合试验,从黑龙江至新疆5省区的7试点平均较对照增产29.2%,丰产性好,增产潜力大,且比对照晋单43早熟,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山西省农科院保鲜所完成的“鲜枣贮藏保鲜技术研究”项目,总体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在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辽宁、甘肃、新疆等省区的红枣产区推广应用,累计贮运鲜枣3万t,创社会经济效益1.5亿元。山西省农科院种苗公司育成的玉米新品种“晋单42号”,是优质、高产、抗多种病害,适应性强的高科技品种,实现了产量、品质双突破,籽粒、秸秆双优质,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01年获得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目前晋单42号已推广到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推广面积121.5万hm2,直接经济效益约2000万元、社会效益11.59亿元,对发展我省畜牧业,增加奶、肉、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01—2002年我省参加了全国黄淮旱地区试验及生产试验,平均单产分别达4389kg/hm2和4596kg/hm2,2003年通过山西省和国家审定,2003年秋已列入全国黄淮冬麦区旱地展示品种。山西省农科院果树所承担的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四倍体欧亚种葡萄新品种‘早黑宝’产业化开发”,在河北、山东、北京、陕西、新疆、内蒙古、河南、辽宁、吉林、江苏、上海等区域均有引种试栽。目前累计推广面积2000hm2以上,累积增加经济效益7500万元。随着广大果农对其认知度的深化,它必将成为我国早熟葡萄的主栽品种,对于产业形成和行业优化升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山西省农科院蔬菜所承担的“绿色出口蔬菜基地栽培集成技术推广”项目、园艺所承担的“山西枣品种在新疆喀什地区示范推广”项目、保鲜所承担的“库尔勒香梨、葡萄等水果保鲜技术在新疆的推广应用”项目、高粱所承担的“能源甜高粱品种区域试验与示范推广”项目等,都属于科技支疆项目,通过对新疆农业科技的对口支援,对新疆农业区域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2地市农业科技区域合作的重要作用

地市农业科技区域合作对于提升省级中心城市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缩小我省区域间农业经济发展的差距,促进全省农业地域经济平衡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包括太原市在内的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开展的多方位的农业区域科技合作就是很好的例子。首先,中部六省省会城市间建立了优质农产品“绿色通道”及统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其次,加强了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合作,支持和鼓励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跨省投资、设厂、开店和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了企业间的联合协作;第三,加强了农业科技区域合作,以中部省会城市各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积极探索了在各城市间建立农业科技资源共享的机制;第四,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合作,推行农产品生产标准、检验检测标准、认定标准及法定检验单位鉴定结果的互相认同;第五,加强了农业科技区域信息合作,积极推进了农业科技区域信息交流平台建设,通过信息网连接、材料交流、设立开放式网上交流栏目等多种形式,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第六,建立了农业科技区域协作日常工作机制及联席会议制度,指定了专门办事联络机构,畅通了各方下属机构对口联系渠道,促进了合作事项的落实。此外,晋中市与中科院植物所合作开展的“壶瓶红枣低温烘干技术”项目以及太原在种业方面建立的国际科技合作试点等,都对地市农业科技区域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3县域农业科技区域合作的重要作用

县域经济是我省农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县域农业科技区域合作对于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型及县域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省绝大部分县市都开展了县域农业科技区域合作,对县域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较为典型的案例是我省大同市阳高县与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生猪繁育养殖合作项目,标志着京晋农业科技区域合作取得了实质成果。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北京一家集粮食作物、肉食品加工与销售、农业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多元化大型企业,是北京市第一家农业类上市公司。该公司旗下的小店畜禽良种场是全国首批“部级重点种畜禽场”之一。该公司的生猪屠宰量和生猪肉市场份额均居北京市首位,作为大同市传统农业大县,阳高县近年来以发展设施农业和园区养殖为突破口,全力向农业强县转变。凭借丰厚的农业资源,阳高县得到“顺鑫”的青睐,与之合作建设规模为年出栏优质商品猪50万头的生猪繁育养殖项目总投资1.8亿元,项目投产后,加快了大同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及优质农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了京晋农产品产销合作,以农业科技区域合作为开端,创造一流环境,提供一流服务,不仅为首都提供了无公害的放心肉,而且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4扶贫开发农业科技区域合作的重要作用

我省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贫困区居全国第5位。我省20年来的区域科技扶贫实践证明,实行区域科技合作,可大幅度提高贫困地区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贫困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促进贫困地区农民致富,对于我省农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至关重要。如:山西省农科院开展的“1153科技扶贫示范工程”包括1个特困区、15个贫困县、35个科技扶贫示范点。通过4年科技科技区域合扶贫攻关,15个县级区域人均纯收入增长2.78倍,人均粮食占用量增长2倍,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条件以及村容村貌都有了明显改观,初步实现了脱贫致富。

1.5生态功能区域农业科技合作的重要作用

生态功能区域农业科技合作将农畜牧业科技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和良性循环,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中的区域农业科技合作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我省雁门关地区是我国集中连片的几个贫困地区之一,也是我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最脆弱、生产力最不发达的地区。2001年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启动,经过4年多的建设,该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经济全面提升,区内贫困人口急剧减少。

1.6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在多区域先进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重要作用

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区域科技合作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左云县佳鑫食业有限公司、六味斋右玉公司、平鲁佳维粮油加工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与山西省农科院综利所等农业科研院所合作,推广GAP规范化种植荞麦、燕麦、豌豆、胡麻等杂粮,平均增产15%~48.5%,增收975元/hm2,获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山西强盛种业有限公司加强区域合作,与中国农科院、四川农科院、山东农科院、甘肃农科院、重庆农科所、山西农业大学等16个农业科研院所及全国24个种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培育、开发了新品种。几年来,该公司注重农业高新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组织农民培训1.5万人次,推广玉米新品种38个,蔬菜新品种24个,推广种植面积超过667万hm2。

1.7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在带动区域农业科技合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可带动区域农业经济转型和实现跨越发展。我省与国家节水农业重大科技专项对接,在单井IC卡水量计费装置,农田墒情监测系统,标准化系列化固定式与半固定式喷灌系统,低成本多功能矿物高效保水剂,作物非充分灌溉技术,作物调亏灌溉技术,温室作物水分信息采集及精量灌溉自动控制系统,抗旱节水小麦、谷子、高粱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示范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效益。此外,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东西两山干果杂粮经济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菜经济区建设等农业重大科技专项在山西省农业科技区域合作中也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8品牌优势农产品在推动精品农业区域科技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精品农业依托农业传统技术和科技进步,以生产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为目标,以特色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主要抓手,实现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农业生产过程。其基础是高投入和高科技,核心是高标准化和高质量,特点是精和特,最终目标是高竞争力、高价格和高收益。著名品牌“汾州香”是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培育出的新谷种———“晋谷21号”。“晋谷21号”在全省及冀、陕、豫等地广泛推广,并在中国首届农业博览会上获银牌奖(无金牌)。此后,各项荣誉接踵而至,在全国性大赛多次夺魁: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晋谷21号”和“汾州香”小米获得双金奖;1997年第三届农业博览会,“晋谷21号”和“汾州香”小米双双荣获中国名牌产品荣誉,其样品被长期展览在中国农业展览馆。当今“,汾州香”在汾州香米业有限公司的强势推动下,拥有了“山西名牌产品”和“山西省著名商标”的美誉。“汾州香”借品牌之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张,经济效益不断彰显。目前,建成优质谷子生产基地800hm2,基地就业人员160人;直接带动农户4000户,间接带动农户1万户,“汾州香”小米以从汾阳走向全国,远销海外,还有“沁州黄”“汾阳核桃”等具有品牌优势的农产品精品通过农业区域科技合作,在推动区域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农业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在形成全省数据资源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面向农业科技区域合作开发,形成服务全省各区域的数据资源体系。由山西省农科院综考所牵头建设的山西省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建成了包括农作物种质资源、果树种质资源、林木种质资源、微生物种质资源、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动植物标本、农作物病虫害等生物类资源库以及岩矿化石及土壤资源库等,收集整理各种资源26800多份,极大地便利了各级农业科技区域合作开发中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

2我省已具备开展不同级别农业区域科技合作的基础和条件

2.1各类农业科研院所及农业科技人员

我省目前有省级各类农业科研院所30余所,农业科技人员4000余人。“十五”期间,仅山西省农科院开展的各类科研项目就有676项,其中部级项目108项,鉴定成果100项,审(认)定农作物新品种216个,其中34个品种通过国家审(鉴)定,取得授权专利26项,2365篇,有114项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2项、二等奖77项、三等奖22项。“十五”期间,我省农作物新品种年推广面积达到446.7万hm2(其中省内推广266.7万hm2),增加社会经济效益43亿元。

2.2农业大中专院校及产学研结合农业科技区域

我省有农业大中专院校20余所,仅山西农业大学在校生就达2万多人,教职员工1600多人,改革开放以来,拥有各类科研成果达到300余项。此外,我省食用菌工程化生产示范基地等产学研结合农业科技区域成果推广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3各级农业推广服务体系

目前、我省已形成完整的省、市、县、乡、村农业推广服务体系,为全省农业科技区域合作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我省有10000多名科技人员活跃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民使用新品种和新技术,占到全省农业科技人员的近40%,以农业项目为载体,实现农科教结合,形成了首席专家指导,技术指导员入户,科技大户示范,带动一般农户。有30多万农民掌握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科技示范户科技入户率达到90%以上,科技示范户农产品的产量和收入提高了10%。

2.4重大农业科技专项

近年来,我省都要针对全省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若干项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培育区域农业特色产业,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对我省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山西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筛选出20个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及配套技术,完成了集雨工程设计,为提高旱地雨水高效利用提供了科技支撑。此外,还有围绕粮食安全、加强优良品种选育等课题开展了重大农业科技专项。

2.5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山西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推广农业科技技术、推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培育新产品、推广新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山西省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在山西中南部12个县市推广“苹果刚光效树形改造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到5.4万hm2,累计增加社会效益6.10亿元。还有山西高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山西武乡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山西省东楼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都对农业科技区域合作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6农业科技知识大普及

近年来,我省大力开展了科技“三下乡”和农业科普活动,实现了农业科技知识大普及。在科技“三下乡”活动中,我省农业技术人员奔赴不同区域,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发放农业科普资料,开展农业科技咨询、现场技术示范等形式,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大大提高了全省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2.7农业科技政策近年来,中央和省市颁布了一系列农业科技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区域合作的发展。中央每年召开农村工作会议,一号文件,我省也颁布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农业区域发展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政策层面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区域合作的健康发展。

3我省农业科技区域合作的模式选择

3.1政府联动机制模式

该模式有利于实施较大规模区域农业科技开发。对于国际农业科技区域合作、省界区域农业科技开发、区域科技扶贫开发等大规模农业科技区域合作项目,由政府主导实施区域农业科技开发,建立政府联动机制模式。该模式有利于充分协调和调动各方优势,主要在3个方面建立农业科技区域合作机制:一是建立“政府推动、企业运作”的市场化合作机制;二是双方在政策范围内给予对方科技企业的研究、推广机构对等优惠和支持;三是推动建立绿色通道,对对方科研、推广、产学研联合、项目实施等给予政策优惠,实现较大规模区域农业科技开发。

3.2科技型龙头企业与特色农业区域科研基地对接模式

该模式有利于加快区域农业经济市场化进程。通过特色农业区域基地与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对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过程,加速区域优质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过程,加速区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典型的案例是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山西阳高县优质农畜产品基地对接收,为基地提供优质种、先进的科学养殖技术、疾病防疫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农业和园区养殖水平大幅度提高,合作建设规模达到年出栏优质商品猪50万头的生猪繁育养殖项目总投资1.8亿元。

3.3涉农机构与农业生产主体对接模式

所谓涉农机构,包括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及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该模式有利于直接为“三农”提供农业科技支撑与服务。通过农业技术承包、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形式,近年来我省大批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科技中介机构直接参与农业生产一线的技术承包,仅2007年就达到1.6万人,全年重点推广农业新技术50多项,直接培训农民20多万人次。通过直接与农业生产主体相对接,涉农机构直接将农业科技实用技术传播到农村和农民手中,对农民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三农”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3.4农业科学技术要素与区域农业市场化对接模式

该模式通过市场机制促进农业要素优化组合,有利于加速农业科技要素的流动和传播。农业科技要素与区域农业对接,关键是要实现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和市场互动。有资金但缺少科技人才、技术等科技要素资源的,要积极引进人才和技术,为区域农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开拓发展空间,实现区域资金与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有科技资源和特色农产品但缺乏资金的,要可通过区域科技合作的方式吸引资金,建立地区优质农产品科技开发基地;同样,具备农业科技优势但未形成技术交易条件,农业科技要素流动渠道不畅的,要利用区域农业科技合作平台建立农业科技交易市场体系,通过市场优化配置农业科技要素资源,加速农业科技要素的流动和传播。通过市场配置,推动跨区域农业科技与区域农业要素市场化对接是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

3.5重大农业科技专项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有效对接模式

该模式是将农业科技区域合作融入总体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围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通过多部门、多区域合作,开展对区域经济社会有重大影响的农业科技重大专项,财政、金融部门给予必要的支持,科技部门、科技风险投资机构积极参与,并将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开发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而实现重大农业科技专项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有效对接。

4深化农业科技区域合作的相关对策

4.1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区域合作协调机制

为保证有效开展农业科技区域合作,须建立农业科技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一是建立多区域农业科技合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农业科技区域合作的协调和重大事项的推进。二是建立多区域农业科技区域合作日常工作制度,设立专门日常办事机构,负责区域各方农业科技业合作的日常工作。三是建立多农业科技区域对口衔接联系渠道,以便督促落实合作和交流等事宜。

4.2协同开展农业科研项目攻关

要依托农业科技合作区域某些领域较为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人才优势,利用信息化手段,协同开展农业科研项目攻关。比如,对于旱地节水高效农业综合配套技术、良种抗逆基因培育、畜牧业生物疫苗研发、玉米深加工链条延伸等高新技术项目的研发,要通过联合攻关,力争有所突破,尽快拥有大量技术专利,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4.3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合作

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应进行资源整合,建立研发联合体,以利于共享技术优势和转让技术成果,促进农业产业化技术创新。区域各方要根据自身条件建立国家和区域重点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为区域农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平台。

4.4强化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应当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农业科技区域合作的力度。合作各方政府应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鼓励科研机构与有实力、有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联合开发重点项目,提高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自主创新水平。同时,还应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区域合作开发,强化农业科技区域合作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4.5引入市场化和风险机制

通过引入市场化和风险机制,实现农业科技区域合作的机制整体创新。机制的创新是促进农业科技区域合作发展的动力。建立和完善合作各方的利益联结机制,做到利益共享,可以通过共建协会、实行股份制、股权激励、“期货+订单”等市场化运作手段,积极探索不同发展要求的利益联结方式,建立各方稳定的合作关系,逐步形成合作各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同时,应建立和完善风险保障机制,依托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创投机构设立风险基金,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农业科技区域合作的保险方式。

4.6建立和完善监督约束机制

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区域合作的动态监测,建立农业科技区域合作绩效评价制度和跟踪服务,保障农业科技区域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田保九 王和平 王金凤 单位:山西省农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