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下农村土地整治研究

农业产业化下农村土地整治研究

摘要:新农村发展理念指导下,农村产业化水平日趋提高,农民群众对经济产业调控认知更深。为了更好地开展农村产业建设,必须消除农村土地“零散”、基础设施薄弱等制约问题,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本文从当前我国农村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内涵出发,详细分析了农村土地整治在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的存在问题,以此提出科学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产业化;土地整治;效益;对策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等一系列农村发展战略,农民能否增收、农业能否增效、农村能否发展,也关系着新农村政策实施与改革成效。“土地”是农村经济建设的核心要素,对农村现有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整治,深入挖掘土地资源的潜力,为农村发展做好基础条件,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提升。因此,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视角,如何使农村土地整治服务于农业产业和农村发展,既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也是当前土地整治工作发展方向。

1农业产业化内涵与趋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较多的基本国情,形成了人地关系矛盾较为突出的特点;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当前农村面临着土地资源浪费、耕地细碎度严重、利用效益不高等现实问题,要切实解决当前农村的面临农民、农业、农村发展的“三农问题”,走农业现代化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是推进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如何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也成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发展的经济基础,越来越多的省市都积极开展了农业现代化尝试,也为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积累了先进的发展理念,这也成为下一步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农业产业化要求,在巩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创新农业发展体制,积极变革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把“小生产”变为“大生产”、把“传统农业”变为“特色农业”,逐步实现农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效率化和企业化的现代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绿。

2农村土地整治在农业产业化的作用

农村土地整治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保护我国土地资源、建设高标准农田和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通过工程和生物等措施,有效降低土地细碎度、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是当前解决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等“三生”问题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2.1通过田块归并,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建设

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为了兼顾公平,采用了按人口均分和优劣搭配的方式分配了土地,一定程度造成了农村土地“地块多且面积小、土地分散且零乱”的细碎度较高的局面,十分不利用农业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土地整治权属调整是土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工程措施将土地进行田块归并和归整,形成适度集中和连片的耕地,不但优化了农村土地结构,也促进了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和集约化,为农业产业化奠定基础。

2.2通过工程整治,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配套

土地整治包括“田、水、路、林、村、湖”等多方面的系统整治,与国家大力建设“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要求是高度契合。通过系统、统一的村域土地整治规划,土地平整、农田排灌、田间道路、防护林和居民点整治等工程建设的实施,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完善了农田水利排灌系统、改善了农业生产道路条件、改变了村容村貌、构建了农村生态系统,为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农村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步伐。

3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存在问题

3.1土地整治权属调整难度较大

土地权属调整是破解当前农村发展“小农困境”的重要手段,但部分农民群众对土地整治和农业发展发现认识不足,对农村土地整治权属调整后带来的耕地集中连片、农业生产便利,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认识有限,往往缺乏大局、整体和长远意识,从个人利益出发,认为耕种生产已经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甚至宁愿土地闲置,也不愿意进行土地置换和调整,对土地整治工程布局、占地等进行阻工,导致土地整治权属调整和工程落地困难。

3.2基层政府对土地整治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土地整治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夯实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和措施。部分乡镇领导对农业发展趋势把握、土地整治工作认识不足,并未从“三农”问题的角度和农业产业发展等经济方面去谋划农村土地整治工作,认为农村土地整治是可有可无的,未能形成谋划和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氛围,从项目选址、规划设计、组织实施都是态度敷衍,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延缓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3.3农村土地整治规划有待加强

土地整治规划和工程优化布局直接关系着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成效和利用程度,直接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效益。由于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单位能力良莠不齐、责任感也不一样,导致部分规划缺乏前期实地调研、征求村民意见不够、产业带动效应不强等现象,土地整治设计未能跟上新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改造中低产田能力、基础设施系统完善程度等差异,从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4农业产业化视角下土地整治对策

4.1加大土地整治宣传,积极营造实施氛围

加强土地整治政策宣传,解放基层政府领导和基层农村群众思想、开阔视野,使其从被动敷衍向主动积极转变,是顺利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关键。一方面应采取电视广播、传单等多种形式宣传土地整治政策和成果效益,另一方面要开办政策培班,对基层政府领导和农民群众进行全方位培训,营造良好的土地整治实施氛围。

4.2摸清土地资源家底,完善农村产权确权

土地整治权属调整之所以难度较大,主要还是农民群众对属于个人的土地资源分布、数量等不清不明。帮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摸清自身的土地资源家底,做好农村土地资源的量化确权,落实好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宅基地使用权、院坝与林盘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承包经营权等五权。不仅关系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最大限度保护农民利益,也是土地综合整理的权属基础。另外,通过对土地资源的确权颁证,也促进农民资源变资本,为下一步资源作价入股,开展“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奠定基础。

4.3整合涉农惠农项目,综合整治农村土地

农村土地整治涉及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的方方面面,单靠某个部门单打独斗是万万不行的,要最大发挥土地整治在农民致富、农业产业和农村发展的效益。应根据“政府统筹、国土搭台、部门共建、整体推进”的工作要求,按照“渠道不变、统筹协调、统一安排、捆绑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各个部门涉农惠农项目,从土地整理入手,启动社区重建与乡村革新,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农业景观、人文氛围、配套功能等,最终实现包含“田、水、路、林、村、湖”在内的土地综合整治。

5农村土地整治效益分析

5.1经济效益

通过土地整理,带动了当地农村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的目标。一是通过表土剥离、土地提质改造,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土地投入与产出比。二是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土地整理就近使用闲置劳动力、采购当地原材料等,增加了村民收入和促进经济发展。三是配套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为农村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以及生产经营方式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5.2生态效益

土地整治对农村“田、水、路、林、村、湖”等进行系统的统一规划、统筹布局,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设施配套、村容整洁”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系统;一是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二是落实“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的生态土地整治的理念,保护了自然资源,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按照“记得住乡愁、不大拆大建、修就如旧”等思路实施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改变了农村“脏乱差”,改善了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

6结论

基于农业产业化视角下的农村土地整治,直接关系到农民能否增收、农业能否增效、农村能否增绿,也关系着我国新农村政策实施与改革成效。西方国家发展经验证明,土地整治与农村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和重视农村土地整治与改革工作,将农村土地整治立足到解决“三农问题”高度,统筹规划,部门协作,培育产业,发扬民主,保护生态,把土地整治工作做到实处,切实为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持续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德贵.借力土地整治夯实扶贫基础———农村土地整治助推精准脱贫调研报告[J].青海国土经略,2016(3):15-19.

[2]周文斌.聚焦“十三五”时期土地整治新思路[J].国土资源,2016(4):16.

[3]单英杰.新理念落地土地整治因势而进[J].国土资源,2016(4):19-20.

[4]王军,钟莉娜.中国土地整治文献分析与研究进展[J].中国土地科学,2016(4):88-97.

[5]杜国明,张继心,于凤荣,等.黑龙江省土地整治项目及新增耕地时空格局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4):794-801.

作者:杨军 单位:重庆市长寿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