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环境治理与水生态文明建设

水生态环境治理与水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秦州区将水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部署,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打造绿色安全屏障,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促进秦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分析了秦州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水环境治理;水生态文明建设;水资源管理;河长制

秦州区地处甘肃东南部,是天水市中心城区,区域面积2442km2,海拔在1130~2700m之间。属大陆性半高寒半湿润气候,草茂林丰,四季如春,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和“天河注水”传说。多年平均降水量531mm,全区森林覆盖率34.3%,城区森林面积0.71万hm2。全区辖16乡镇,420个行政村,7个街道办事处,43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70.41万人。近年来,天水市秦州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部署,提出了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总体构想。全面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打造绿色安全屏障,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促进秦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1水生态环境治理和水资源管理现状

1.1水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1)城市功能日益增强,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近年来,先后实施了藉河环境治理(藉河风情线)一期、二期工程、藉河湿地公园、豹子沟珍稀植物园、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城区南北两山生态综合治理、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等城市功能完善项目,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峪河新居、安民家园、锦绣苑、山水新城、山水嘉园、山水花园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使用,小区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2)防洪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河流水域环境逐步治理秦州区地处中纬度地带,深居内陆,地形复杂,由于降水在地域和时空上分布不均衡,干旱和洪涝灾害频发。多年来,秦州区十分重视抗旱防汛工作,把加大堤防工程建设,加快河道治理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保护水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常抓不懈。截至目前,全区建成防洪堤防工程150.18km,其中藉河城区段建成标准堤防37.33km。在堤防建设中,坚持按照“堤沿河走、路沿堤走、树沿路走”的原则,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彻底改变全区水环境面貌,做到堤固、水清、树绿、路宽,使治理之后的河道成为区域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3)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提高先后实施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试点工程和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成山洪灾害预警区级信息汇集与会商决策预警平台1处,乡镇预警平台16个,村级无线预警广播站472个,自动雨量站68个,简易雨量站313个,自动水位站3个,预警短信平台1套,预警广播主站11座、分站18座,6个图像监测站,2个视频监测站。基本实现了气象、水文、防汛监测预报的现代化和资源共享。围绕防洪安全、排涝减灾、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等目标,因地制宜地兴建城市排涝工程和落实非工程措施,基本建立了排涝减灾体系。

1.2水资源管理和水源地保护现状

(1)水资源管理现状秦州区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35118.19万m3。其中黄河流域13773.32万m3,长江流域20307.48万m3。近年来,秦州区坚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天水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制定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并将水资源论证作为审批取水许可证的前置条件,全区范围内所有新增取用水项目均需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使全区有限的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有效利用。(2)水源地保护现状通过实施农村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警示牌和标志牌。坚持以生态农业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水源保护区内引导农民通过改进施肥技术,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等措施,大力发展林果业,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减少水源地污染;通过全面落实“河长制”和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推进农村和城市边缘地河道环境污染整治,对河道保护范围内“乱排乱倒、乱堆乱放、乱耕乱种、乱搭乱建”等“八乱”行为进行联合执法,综合整治;在一级、二级水源地内严禁采砂,切实做好水源地保护工作;加大了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和水污染处理,减少污水排放;加强了水源涵养林建设和水保预防监督,通过实行全面禁伐,停止木材生产,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改善和保护了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水资源短缺日益突出

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象特点,形成了干旱和洪水灾害频繁发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还没有完全实现。

2.2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供水工程体系与区域发展需水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城乡水源工程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并存;河道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等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仍然薄弱,抗洪减灾能力亟需加强;农田灌溉设施不足,现有灌溉工程老化失修严重,节水农业发展缓慢,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2.3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威胁,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十二五”期间主要以实施坡耕地试点项目、口粮田项目、土地整理项目为主,以水保林、经果林、生态修复、种草等措施综合配套的小流域治理项目有所减少,水土流失仍然比较严重,治理难度较大。水源涵养保护、水环境治理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2.4水利建设投入方式单一

水利建设投资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和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和融资方式投资水利的机制还没有建立,投融资结构较为单一,难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水利投入机制。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水利配套资金落实难度大。

3对策及建议

加强水生态环境治理,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要紧紧围绕努力打造陇上最佳宜居环境城市的奋斗目标,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建设与管理并举,着力推进水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区域水资源保障能力;着力推进水生态治理,服务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着力推进节约用水,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坚持做好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大文章,不断提高秦州水生态文明水平。

3.1进一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要强化涉水管理和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严格落实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纳污控制“三条红线”管理,加强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管理的实施力度,加强计划用水和用水定额管理。严格实行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查同意制度,严禁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和水利工程管护范围内设置排污口。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并加强对全区范围内的入河排污口进行巡查、监测与控制,强化“三条红线”监测预警与监督考核工作。

3.2科学编制水资源配置规划

依照水法律法规和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目标,科学编制《秦州区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及其《实施方案》,规划对水资源配置、保护和管理,指导全区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水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进程。

3.3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实行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制度,根据规划的农业节水示范区、工业节水示范区和城市生活节水示范区,以供定需,因水制宜,量水发展,优化调整工农业生产结构,使经济社会发展有可靠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节水意识,竭力促使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着力加快城镇供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步伐。

3.4深入实施城乡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以城为主统筹城乡,加快城市和乡村生产生活给排水及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和水资源节约利用效率,提高城乡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率。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继续加大对废污水排放征收污水处理费的力度,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建立排污费专项用于城乡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投入机制。

3.5全力推进河湖水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

加大对水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建设农田灌溉、城乡供水、防洪和改善水生态环境为主要功能的中型水库等工程项目,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减轻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缓解水生态系统面临压力,促进水生态系统恢复和改善。

4结语

在生态文明理念及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指引下,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水生态文明,水利大有可为。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创新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和推进模式,需要理论研究、技术支撑和政策保障,需要丰富完善、积累经验和示范引导。希望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大力推进秦州区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人水和谐,为打造陇东南经济社会发展带头区、核心区和建设最佳宜居环境城市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参考文献:

[1]秦州区水务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筑绿色安全屏障———甘肃省人大调研天水市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秦州区工作汇报[R].秦州:秦州区水务局,2015.

[2]秦州区水务局.秦州区“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R].秦州:秦州区水务局,2015.

[3]秦州区水务局.秦州区水资源调查评价与规划报告[R].秦州:秦州区水务局,2014.

作者:瞿亚红 单位:天水市秦州区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