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工废水处理技术及控制措施

精细化工废水处理技术及控制措施

摘要:目的:合理分析精细化工废水的特点,明确精细化工废水的危害,并探讨控制对策及基本处理技术。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结果:精细化工废水是混合型废水,水质成分非常复杂,处理难度很大。结论:需及时对现有处理工艺进行优化升级,并严格把控生产和排污环节,在处理精细化工废水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处理技术。

关键词:精细化工;废水处理;处理技术;控制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化工产品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生活离不开化工产品,虽说化工产品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生活,但化工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环境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而这些危害主要来源就是精细化工企业生产所产生的化工废水。化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水的成分比较复杂,有毒有害的物质较多,化学污染物含量也很高,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并没有很好的方法来降解这些污染物。所以,目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全面分析精细化工的废水控制问题以及废水处理的相关技术。

1精细化工废水

1.1精细化工废水的特点

化工废水包含精细化工废水,精细化工废水有其独特的性质。精细化工废水与其他类型的化工废水一样,都是混合型废水,水质成分非常复杂。同时,精细化工废水是一种高浓度、高污染性的工业废水,其COD、氨氮值、色度较高,所以处理难度很大。分析精细化工废水的离子色谱后可以发现,废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金属离子。由于废水中含有较多的染料,所以在金属离子和染料之间极易产生金属络合物,其中铁离子络合物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精细化工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金属络合物,导致其具有很高的色度[1]。利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联合分析得出,废水中含有很多有毒有害的大分子有机物,并且这些有机物很难被降解。化工废水中的污染物会抑制微生物的生存和分解,这就是精细化工废水的处理水质不达标的原因。

1.2精细化工废水的危害

自然环境对污染具有一定的缓解及承受能力,而这个承受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某物质自身的含量超过了环境所能承受的上限,那么一定会对子生态造成负面的作用。化工废水之所以具有危害,就是因为废水中含有超标的物质,进而影响环境以及生态。有些有机物自身没有任何毒性,但在废水中的浓度较高,超过了水体的自身容量,会对水中的生物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当水体中氮元素和磷元素浓度超标后,会使水体趋于富营养化,利于藻类植物的存活和繁殖,进而压缩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同时,精细化废水中还存在芳香化合物及酚类等有毒物质,此类物质会对人类及动物造成危害,甚至引发慢性中毒等;精细化废水中的油粒等不溶物对水生动植物及树木会有较为严重的危害,进而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等。

1.3精细化工废水的控制对策

现阶段正在实施的精细化工废水的控制对策主要有四点:(1)及时优化升级原有处理工艺;(2)设计阶段重视厂区结构布局;(3)加强对生产建设环节的监管与控制;(4)严把末端检测确保排污达标。

2精细化工废水的处理技术

2.1物理处理法

物理处理法,就是通过物理方法对水中所含有的各种污染物进行沉降、离心、气浮等处理,若水体密度同污染物密度类似,则需要利用气浮法或离心法进行固液分离。

2.2化学处理法

化学处理方法有很多,如中和、混凝、氧化等。中和法比较简单,其主要目的是中和污水的酸碱值。依靠化学混凝剂对污水中胶体絮凝成更大的絮凝体的方法称为混凝法,可以有效地使水体中的氮元素、金属离子、磷元素等形成可沉降的沉淀物,进而分离水中的杂质[2]。

2.3生物化学法

生物化学法的核心是通过微生物自身的新陈代谢对精细化工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本质上就是利用可以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有效地分解有机物,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生物膜法、MBR法等,生物化学法的处理效率相对较高。

2.4精细化工废水处理的工艺流程

精细化工废水处理的核心部分是精细化工废水处理的工艺流程设计,同时对于工艺流程的设计也是处理精细化工废水关键,通过有效地组合一系列的工艺,进而达到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化的处理,使污水中的污染物得到有效降解。其工艺流程主要包括预处理过程、均衡处理过程、生化处理过程、深度处理过程等,后期在进行合理的沉降、加药、分离,达标后即可排入污水管网。

3结语

企业应从工艺原料的选择上以及生产管理上加强控制并减少废水的排出量,要注重综合考虑精细化工的废水控制问题,选择比较合适的处理方法,真正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降低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废物排出量的同时,更要有效地提高对于化工废水的处理效率,企业一定要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肩负起社会的和谐发展、造福人民的重要责任和伟大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王大勋.化工废水处理技术与发展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4,X(1):53.

[2]何勤聪,成国飞,任源,等.精细化工废水有机成分分析及其生物降解性与毒性的拓扑研究[J].化工进展,2009,28(6):1080-1085.

作者:吕茂盛 胡连生 单位:山东新和成氨基酸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