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核心是以人为本,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其要求城镇化建设领域的人才不仅要拥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应是身心健康的综合型人才。然而在实际中,我国高职院校在教育方面呈现出了明显的滞后状态,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方面存有很多问题。为了培养出适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本文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究,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点进行具体阐述的同时,提出几点优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近几年,在我国相关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城镇化建设的脚步越来越快,据有效数据统计,现阶段城镇率已经突破50%大关。当然,这对于我国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立足于此,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与此同时,不仅要注重建设速度,还应重视建设质量,这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提升城镇化建设质量的关键就在于城镇建设领域的技术人才能否拥有合格的专业能力,因此,这是对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面提出的更为严格的要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为了保障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事业的稳固发展,对高职院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究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概念

1.新型城镇化概念

新型城镇化具体指的是以城镇为基础核心,让农村区域的劳动力性质从以往的第一产业朝着其他类型产业过渡转化的过程,从地区空间的角度来说,也可以理解为是居住地的转化过程。需要强调的是,在此过程中,不能单纯盲目追求规模范围的扩大,必须要注重协调统一的发展,换言之就是在开展城镇化建设工作的同时,也要相应地提升建设质量以及整体素质,将城镇化具备的协调性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唯有能力优秀、可以完美胜任这份工作的人,才能保障城镇化建设工作的协调统一性。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概念

高职院校注重人才培养不仅是响应我国《教育发展纲要》的号召,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对于高职院校提出的要求。虽然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在贯彻落实这一理念,但仍有某些高职院校对此概念存有一定误解。例如,不能充分认知培养人才的重要内涵,仅仅从字面意思理解人才培养的概念;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相对具体化,认为唯有落实到条条框框的制度内才算是合格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培养模式与培养方式或是培养条件混为一谈。事实上,“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就是对培养过程的规划、计划以及管理,属于一种以质态状态呈现的总体性表述。

二、新型城镇化视角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点

1.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来说是学识理论与实际实践融合的产物,因此,其中培养理念是极为重要的,唯有树立正确的培养理念才能确保人才培养模式拥有整体指导。人才培养理念的树立需要以市场作为导向,贴合基层以及发展区域的经济状况为基础,进行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的创新。不仅如此,人才培养理念还应遵循逻辑性的原则,充分展现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人才培养理念是直接关系人才培养质量及效果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其中,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认清自身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职责。

2.培养目标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的提出,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再满足于校方自定的标准,而是朝着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高职院校为了能够达成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目标,必须要顺应社会的发展而改变人才培养目标,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达成社会对其的高素质、复合型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阶段需要注重以下几点:首先,定位准确。我国教育部门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有明确的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以培养生产、经营等众多一线岗位的专业性、适用性人才为主。其次,差异化培养。此处的差异化指的是人才培养需要突显职业及行业特色。学校的培养目的需要从学生未来工作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将教学重点放置在满足学生未来岗位需求方面。再次,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的还应当考虑技能应用的因素,重点培养专业能力过硬的人才。最后,彰显办学特色。办学特色的目的不仅是为学校树立良好形象,同时也是为了吸引更多学生就学,进而最大限度地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事业提供高素质人才。

3.培养过程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方面应当遵守严谨性的原则,依据前期阶段设定的培养目标进行,同时还要考虑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合理、有序地利用教学手段达成人才培养的目标。通常,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方面需要考虑以下三点要素:首先,教学模式要素。该要素大致分成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构架两个方面,从教学构架的角度来说,培养过程需要以学生为探究主体,重点展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说,需要从教学思想以及管理理念的层面进行创新,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其次,专业设置要素。专业设置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极为重要,不仅可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适用性需求,同时是学生能够学有所得的保障。最后,课程内容要素。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需要为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而服务,课程设计同样要遵循此原则进行。

4.培养途径

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的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途径方面要贴合实际,为学生“量体裁衣”。我国高职院校现行的人才培养途径总体上分为三种:第一,校企合作。这种培养途径既是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途径之一。第二,中外合作。中外合作的培养途径可以充分展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第三,课外途径。学生的课外活动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途径之一,通过校方举办的各类创新活动、技术竞赛等,促使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进而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5.培养机制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高职院校在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需要注重导向性以及全面综合性的融合,利用“学年弹性制”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在培养计划限定的范围内自主学习。现阶段,我国一些高职院校没有遵循“学年弹性制”的理念开展教学工作。高职院校要切实实现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就必须在“学年弹性制”等培养机制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发掘更加适用的、科学的人才培训机制。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视角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1.创新教育理念

人才培养模式的顺畅开展离不开教育理念的指导,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创新合理的、适用的教育理念。首先,教育理念的创新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核心内容同样也要以学生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实际实践能力。与此同时,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效果与自身的文化特色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办学特色的彰显。其次,广大教育工作者不能满足于当前状况,应当深入研究新的教育理念,进而强化教学工作的效果,最终达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2.强化师资力量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主力军,在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强化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以保障培养模式的顺畅进行。建设“双师型”团队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的必然趋势,直接关系着学生是否拥有专业的技术能力。除此之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有效性的充分发挥,同样需要一支专业的、创新的、团结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唯有如此,才能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机制以及目标等关键因素展现应有作用。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概念的出现,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究其原因在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更加重视建设质量,而建设质量的提高提高了对技术人员的专业需求。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本质目标是向社会输送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系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效果。本文针对此问题探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点,提出几点优化建议。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此基础上必须继续创新,发掘更为合适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丹丹,贾忠革.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求[J].职教通讯,2014

[2]崔发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5

[3]于桂花,张士军.基于“R&O-CPIO3+1”模式的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

[4]潘伟彬.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中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作者:傅琳 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