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产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论文

县域产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论文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李冬晓,2012),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着眼于农民,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王婧翱,2013)。

(一)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同于过去的城镇化

它的“新”体现在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过去的城镇化片面地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张和空间扩张,而新型城镇化突出的是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的标志是要在本质上实现农民身份转变过程中伴随的文明化和现代化,而不是盖了多少住宅楼、有多少农业户口转变成了城市居民户口。否者,即使在城里打工一辈子,也达不到“人的城镇化”的要求。按照国内外关于城镇化的科学理念,城镇化是以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的城镇化,而不是以房地产拉动城镇化。如果本末倒置,先造城后填人,这样的城镇化是一条歧路。传统的城镇化,是从“城里人”的角度看城镇化,其基本路径就是开发区、房地产,忽略“乡下人”,忽略了土地要素、提高效率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如果新型城镇化像过去一样演变成房地产化,不仅不能驱动城镇经济增长,还会产生巨量的房地产泡沫,出现所谓的“鬼城”。因此,深入推进统筹城镇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引导人口向城镇聚集,才是广大农民想要的新型城镇化。

(二)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农业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带动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驱动力量主要来源于农业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以及现代服务业所涉及的各类主体。过去一提到城镇化,有一种观点是把城镇化与城市化联系在一起,认为城镇化就是城市化的一种延续。这种观点认为,城镇化的驱动力量是工业企业及房地产企业,要靠工业产业升级及房地产业的发展来拉动城镇化,这是一种将城镇化与城市化同质化的错误观点。从我国国情和已有国内外城镇化经验看来,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定位应该是我国农业经济转型、产业全面升级和现代服务业所带动的城镇化。城镇化要遵循城镇化的科学发展思路,不能忽略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的农业人口,离开了农业人口的城镇化不是真正的城镇化。因此,新型城镇化一定是围绕农业经济产业升级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驱动力量是农业经济产业升级所涉及的各类主体,包括地方政府、现代农业企业及上下游产业企业、服务业企业等。

(三)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农业振兴带动农业人口市民化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是以为进城的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居民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和基础的城镇化。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就业,就业就需要产业的支持。没有产业支撑的新型城镇缺失活力和竞争力,不可能长期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在未来20年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要完成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的历史任务,必须要发展新型城镇化,其实现途径就是要以现代农业振兴带动农业人口市民化,推进教育公平化、均衡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以现代农业振兴带动农业人口市民化的新型城镇化是一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城镇化推进方式。即首先由国家在顶层设计、政策规定、发展方向等方面做出统一部署,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政策、法律方面的支撑;然后由地方政府在产业规划、城镇建设规划、招商引资、配套服务业等方面做出统一安排;第三是由农业及相关行业和企业在项目规划、资本运作、项目执行等方面付诸实施;最后是农民以土地、宅基地入股相关企业,并参与企业的生产运作。

(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五化”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较长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以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定位必须建立在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上,这是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袁常青,2013)。新型城镇化的终极目标是农村土地集约化,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以及农民生活市民化。而原有城镇化是定位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小城镇建设,其目标是力争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过去30多年的历史经验表明,原有城镇化的定位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重新定位。新型城镇化定位应是在政府战略发展规划框架下,使城市顺应市场力量,更自然、更有效地成长。在目前我国经济增幅放缓的大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已经被赋予了“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的重要历史使命,其目标注定将与过去不同。因此,新型城镇化应该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减少政府以行政手段干预市场配置人口、土地和资本,以“五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终极目标,改善城市的连接性、方便人们生活和工作、提升城市运行效率,促进形成新的城镇化格局。

二、县域产业聚集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没有产业支撑的新型城镇化,缺失活力和竞争力。科学合理的城镇化,产业依托是根基,并且这些产业发展要拥有可持续性。县域产业集聚的建设,有利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农业土地集约化,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

(一)县域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

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大部分新进城农民则会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无所事事的闲人。因此,创造稳定的就业机会,是留住城镇新进人口、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是加快县域产城融合步伐,建设选育优质县域产业聚集园区。县域产业聚集能够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创造更高的生产率,使生产、流通、消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乃至创新一体化。而成熟并且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落户到县域产业聚集区,可以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新观念、人才、资金、技术和市场。工业项目落地县域产业聚集区,相应会带来就业岗位增多,城镇新进入人口的就业机会增多,进城农民和企业各得其所。农民进入城镇,不仅仅是消费者,更重要的是生产者、创新者。农民接受培训成为产业工人,参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仅素质将会提升,收入也稳定,让农民及其家庭更好地融入城镇社会,可以在新城镇中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在县域产业聚集园区,企业用地成本低,用工本地化,降低了人力成本,减少了人员的流动性,也提高了员工稳定性。因此,大力发展县域产聚集可以有效地实现新型城镇化的人口聚集。

(二)县域产业聚集为新型城镇化良性发展带来资金支持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持续不断的大量资金投入。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所需资金不可能长期依赖土地出让金和财政补贴。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完善投资环境,增强民间投资政策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培育城镇自身的造血功能,解决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资金难的问题。县域产业聚集为城镇化要素的空间集聚提供了前提保障和基础条件,能够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县域产业集聚园区通过实体经济的自身造血功能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支撑和提升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县域产业集聚区建设集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产业集聚园区的企业,在其发展成熟后,可以通过税收使地方财政得到有效的改善,使新型城镇化建设具备了自我造血功能。有了县域产业集聚园区产业的反哺,新型城镇化就会更有活力,更能持续长久。同时,县级政府有了财力,就可以不断完善学校、医院、住宅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为城镇居民提供均等的医疗、教育、养老、交通等公共服务,不断地改善民生,新型城镇化是以产城融合推进县域产业集聚区建设。

(三)县域产业聚集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资源聚集

产业集聚区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聚集。长久以来,大多数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偏小,资源、资金短缺。因此,借鉴先进地区快速发展县域经济的成功经验,办好县域产业聚集园区,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好形式和有效办法。县域中小城镇也可以为县域经济的发展集聚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县域城镇各类生产要素和居民生活成本低,只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设备,能够支撑起县域经济的发展,实现企业、当地居民、社会的相得益彰。县域产业集聚区建设是新形势下破解县域资源环境困境、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佳选择。县域产业集聚区建设,能够较好地解决困扰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题,促进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能够激活当地劳动力、土地、矿产、资金等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县域产业聚集的要素聚集优势,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县域产业集聚的聚集效应使县域资源优势发酵,产业优势走强,强势产业得到发展,提升了县域主导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因此,充分发挥县域产业聚集的要素聚集优势,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能够使县域产业集聚区在实现社会就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四)县域产业聚集推动产业向城镇集聚进而促进城镇化发展

县域产业聚集园区的培育、成长和成熟是一个不断吸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在县域集聚区开发过程中,必须集中构建县域产业集聚区的现代服务体系,立足于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实现县域产业集聚区的功能社会化、服务市场化,高效利用资源。由于产业集聚的专业分工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以及企业集聚和产业分工的交易费用节约的吸引,当一个企业落户在县域产业集群园区后,就会有相关配套企业跟随进来,形成了一个大企业在中心,配套企业在,最后是服务企业的跟进的一个良性循环。当大量同类或相关联企业、项目的集中布局、聚集发展,就形成了一个既有产业支撑,又有服务业的相对成熟的新型城镇,为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污染集中治理、社会服务共享创造前提条件。县域产业聚集园区的建设,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进而能够推动、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过去倡导的城镇化、建工业园区有本质的区别,今天的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地建城镇、建工业园区,而是走产城融合模式,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县域产业集聚区不仅限于工业,也可以是农业、现代服务业或一、二、三产业相互链接、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聚集区(赵华,2010)。县域产业集聚的建设,有利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农业土地集约化和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以产城融合模式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走适合国情的农村新兴工业化道路,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的聚集,以县域产业集聚区的服务功能为新型城镇化的人口集中创造条件、提供基础支持。当大量同类或相关联企业、项目的集中布局、聚集发展,就形成了一个既有产业支撑,又有服务业的相对成熟的新型城镇,为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污染集中治理、社会服务共享创造前提条件。县域产业聚集园区的建设,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进而能够推动、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三、结束语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建设为我国未来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关键是要实现“人的城镇化”,而产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根基,因此把产业集聚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驱动力量,符合我国国情和国内外城镇化发展实践。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动力量立足于县域产业聚集园区建设,不仅可以促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也可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作者:李松 白洋 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